新浪财经 基金

一纸通知引发热议,基金“金领”直面“职业难题”

资本深潜号

关注

作者 | 郑孝杰

编辑 | 袁畅

一位基金经理选择离去,你会意外吗?

曾经这是热议的话题。

但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业内习以为常的谈资。

基金经理(包括公募和私募)究竟应该如何制定薪酬?

何种激励方式对基金经理最为有利?

以及,如何面对基金经理离去带来的“连锁反应”,并最小化其影响,已经成为当下资管界需要直面的挑战。

01

一纸公告引发关注

近日,一家百亿级股票私募向旗下一只私募产品的投资人披露了清盘公告。

公告提及:根据基金合同的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款,决定于2024年X月X日终止标的基金运行。

公告还提及,由于标的基金存在应收股息,该部分未变现资产将在变现后进行二次清算。

概括一下,这份公告的意思是,鉴于某些原因,该基金管理公司决定对旗下某基金进行清算,清算分为两步进行,目前已完成第一步清算。

02

基金清算原因何在?

那么,上述产品的清盘原因是什么呢?

尤其是考虑到,该产品成立于2023年下半年,运作至今还不及一年时间。

而且相关运作报告显示:这只产品的净值在1元面值以上,并没有出现直接触及清盘线,或者回撤时间过长等现象。

这更加令人好奇背后的原因。

接近该产品的市场人士透露,原来上述产品清算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操盘这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决定从公司离职。

另据了解,这家私募仅有上述产品出现清盘,其他产品的运作并不受到影响。

03

持有人利益如何保护?

从这个产品本身来看,在面值以上,对产品进行清算,表面上似乎不会影响太多持有人的利益。

毕竟,投资经理变更了,投资者对该基金原有的期待可能变化,再加上基金净值在面值以上,投资人拿回自己钱,似乎也没有损失。

但细细思量,考虑到权益市场目前处于的相对底部位置,如果是一支运行了一段时间,甚至有所浮亏的产品,这样的决策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做了。

可资对比的是,历史上公募基金出现过多次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情况,就出现过对投资者不利的情况。有些产品在净值高峰期,投资者不满较低,有些在净值的中部或低谷,投资人的怨言就大多了。

从根本上说,对于投资者看好的产品更换基金经理,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

从管理人出发,有动机、也有义务令得自身团队尽量平稳,减少持有人的不确定性。

04

目标是稳定、勤勉的团队

那么考虑到人才流动的天然存在,对于基金公司(管理人)来说,一个很重要的责任是去建设一支稳定、勤勉的队伍。

而这背后应当是公司战略长期稳定、公司管理架构和团队长期稳定、以及公司激励机制长期稳定。

轻易的改动乃至随性的调整这些事关公司运营长期的制度,必然会带来人员的动荡,而这对持有人的利益并不有利,甚至十分有害。

公募基金成立以来的26年,私募基金大发展以来的18年,都曾出现过从业人员波动的情况。

从长期来看,适度的有序的人事波动通常对基金持有人长期有利;无序的、集中的波动对持有人肯定不利。

05

管理人应为持有人“利益共同体”

近年,随着资管产品的业绩波动,各方尤其是持有人的变革呼声很高。

投资者迫切希望能够获得正常的、和波动相匹配的正收益,也由此把很多意见和矛头指向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经理群体。

客观的说,投资者的诉求有一定情理上的合理性,但简单的给管理人降薪,并不有利于基民的长期利益。

基民的长期利益在于其投资的长期收益和回报,而不应是管理人的取酬方式和额度(当然后者也应合理)。

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基金管理人完全免费管理,但无法为持有人提供正收益,则基民也不会满意。

另一个可资对比的案例是,与海外对冲基金、海外公募基金,以及国内此前红火的诸如信托、理财、甚至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费率相比,国内大型私募和公募机构在最近一轮降费后,并不高出多少,甚至低的多。

所以,当下的关键是资管业界如何推出满足当下投资者需要的对路的产品,以及推动更多和持有人利益挂钩的基金管理人激励方案出台,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本期责任编辑 倪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