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从1956到1969,被误解的巴菲特,你学不会,你也学得会

市场资讯

关注

巴菲特真的是老了才有钱的吗?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真的只有“傻子”,“迟钝”的人才会用吗?投资是认知的表现,说的真的是“认知高了就能赚到钱”吗?市场上流传的“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真的是对的吗?1956-1969的时间正是巴菲特做私募基金的时间段,在这之前他没有单独出来创业,在这之后,他从此不再代客理财,这13年每一年巴菲特的业绩都是大幅跑赢指数,并且不管市场涨跌他都取得了连续正收益,他是如何做到的,随后他又为何放着这么好的生意不做,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呢?

虽然,在国内巴菲特拥有非常多的拥泵,但流传最广的还是曾经的“世界首富”、“价值投资第一人”等title和他的一些语录,真正下沉下去学习他的思想、阅读他的传记以及看他每一年给股东的一封信的人其实并不多,曾几何时,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近些年我下沉了很多,特别是最近我读到了一套爱不释手的书《投资传习录—伯克希尔没有秘密》更是让我更全面的去了解了巴菲特和他的投资人生。今天我就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方式来梳理巴菲特那段早期的投资生涯。

Question.01

巴菲特,真的是老了才变有钱的吗?

相信这张图大家都看过,一般图片配上的文字也会是,“巴菲特99%的财富都是他60岁以后赚的”,所以要相信“复利的价值”以及“莫欺少年穷”等等。

咋一听非常有道理,但是深探一下就有问题了,虽然这句话说的也是事实,也就是确实巴菲特99%的财富就是他60岁以后赚的,但是这句话没说出来的另一半事实则是,按照后来他成为世界首富的1%的财富其实已经是无比巨大了,而且,请注意这个“而且”,这里面没有去换算购买力,比如我们回到当时的年份,以上图为例,巴菲特在32岁时已经成为一个百万(美元)富翁,他出生于1930年,32岁时是1962年,大家知道当时的1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吗?以购买力折算,1962年的1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2022年的1700万美元,再折算成人民币,答案是1.2亿人民币(详细见《投资传习录》第一册P32)。

我相信,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32岁就拥有1.2亿人民币的人,都算是相当有钱的青年才俊了。大家觉得呢?

其实,关于世界首富的故事,我们可能觉得鞭长莫及,离我们太过遥远,但是一个年轻人从0到1奋斗的过程或许更有借鉴意义,于是,我们要追问的是,巴菲特是如何从0到1赚到这1.2亿人民币的呢?

简单说明,他1954-1956年期间在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纽曼”基金工作,而他从小长大的过程,都伴随着不断的商业实践,详细的版本可以看这张图片记录:

值得一提的节点是等到他1956年离开他老师格雷厄姆公司,开始单独创业时,他已经拥有了折合人民币1000万左右的财富,那时他26岁。而他能够在26岁就赚到1000万再到六年以后赚到上亿的财富,靠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天赋异禀,也就是他的聪明才智,另一个则是超强智慧。这就要来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了:

Question.02

价值投资是真的只有“傻子”,“迟钝”的人才会用的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像确实是这样。如果不从是非对错的角度去评判,只从匹配的角度出发,价值投资就是更适合“钝感力”更强并且是天生乐观派的人去选择。

那如果这么说,巴菲特也是“傻”的或天生“钝感”的人吗?他是不是天生顿感,我其实并不知道,至少在后续的投资中,他成功成为了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所以才有那句经典的“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的说法。

但是,我知道的是,巴菲特绝对不傻,不仅不傻,而且还异常聪明,他太聪明了,可以说对于非常多的问题的看法都是“洞若观火”,而往往聪明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就是“过度自信”,就是很执拗,不服输,觉得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而这恰恰是巴菲特拥有大智慧的地方,那就是巴菲特很快就从这种桎梏中解脱出来(大概是在他做私募基金的第四年,1960年他开始真正从短期涨跌的烦恼当中解脱出来,见书籍p19),成为了一个“不预判,只利用”的投资人,进而真正能将价值投资知行合一的做下去,进而成为一派大师。

Question.03

“认知高了就能赚到钱”吗?“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真的是对的吗?

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说。之前,我一直对“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这句话不认可,那是因为我看到了这句话背后的局限或叫不足,但因为对这句话的不认可,也让我忽略了它本身内涵的极其有价值的部分,直到我看到巴菲特1968年的“英特尔”的案例(他建议格林内尔信托董事会卖掉所持有的10%的英特尔的股票,进而在未来损失了上千亿人民币的增值,当时他给出建议的理由是“他不懂高科技,不懂不投”),他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没有,因为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们永远赚不到我们认知范围以外的钱,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这句话完全是对的。所以,我为什么要去买指数,买“长期净值,业绩归因和人格认知”的主动管理基金,因为这属于我认知范围内的事,自己很少买股票,因为那个钱我赚不到。

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如果投资真的是认知的变现的话,那我们是否一定可以赚到我们认知范围以内的钱呢?答案则是,依然不容易。这个时候我们要克服的不再是认知的问题,而是情绪管控的问题,而是心力的问题。

紧接着,“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真的是这样吗?价值投资者从来不是这样看待问题的,价值投资者最看重的是“买入就赢”,而非“买入就赚”。什么意思?价值投资者最看重的是“买”的动作,每一次看好之后的出手,买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以便宜的或合理的价格买到了好东西,买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否“赢”了,短期是不是“赚”只是市场价格和价值的错位是否会回归而已,不回归,就等得起,熬得住就可以了。仅此而已。

所以,其实不是“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而是“会买的是师父,会卖的是徒弟”,因为明白了买的是不是划算,是不是好,最后卖的是不是划算,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Question.04

巴菲特是如何实现13年正收益,并且在顺风顺水时选择急流勇退呢?

上图是巴菲特从1956年开始做私募基金到1968年底,1969年初彻底解散基金的整体收益率情况,可以看出,在基金运作的13年时间里,有4个年度道琼斯指数都是负收益(累计收益率下降),但是巴菲特的合伙基金收益率一直是上涨的,最终他为合伙人带去了25.3%的费后复合回报,而他本人也获得了非常优厚的回报,在他宣布解散基金时,他个人的财富已经来到了2650万美元,按照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在的大约26亿人民币以上。

所以,题目中其实又是两个问题,并且前半截问题也有两个原因,我们分别来说:

前半截问题的第一个原因如果从三方角度客观的说,排除掉幸存者偏差,还是基于巴菲特对于投资标的严格的筛选标准以及他其实被误解的最多的投资方式,他的投资方式其实是一直非常“集中”的,是的,特别是在早期,伯克希尔哈撒韦时代因为资金量更大了的原因,他不得不做了适当分散,早期他是非常集中的,真的可以用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来形容他的投资,其中类似于美国运通这样的大盘下跌,它要翻几倍的股票在当时他的持仓中占比极高,所以这给他带来了很好的业绩表现;

当然,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不管是在早期投资还是在后续伯克希尔哈撒韦时代,巴菲特的很多投资都并非完全是上市公司,它所披露的增长数据全部都是基金或伯克希尔净资产的增长,即这其中非上市公司的价值(非标资产)没有按照市值法进行估算,如此它所展现出来的年度收益数据就会显得更加平滑。这点,很类似于资管新规之前,投资非标资产的理财产品在估值时不是采取市值法而是摊余成本法,进而产品的业绩表现就会顺滑一个道理,这样做对我们而言究竟有没有什么启示呢?我觉得这个启示是非常大的,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可能我们没办法去投资很多像巴菲特那样能够判断价值的非标资产,来到标准化市场之后,票证的属性就带来了价格的波动,而价格波动我们无法左右,但是这是一个标的的外部价格,而非内生价值,如果我们能从内生价值的角度,始终站在“价值和价格”关系的角度去判断一个标的所处的位置,可能我们就更容易在市场冰点期去参与投资,也更容易拿得住。

而第二个问题,巴菲特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这真的就体现出了巴菲特的异于常人。所以他才能成为世界首富呢,成为价值投资真正的大师呢,因为他始终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在考虑问题,对待基金的投资人,也是考虑是不是能够尽职尽责,老实本分的为这些投资人提供价值,所谓做事可以“论迹不论心”,他是“论迹也论心”,因为他觉得当时的市场按照他的投资标准再也难以找到匹配当时基金资金量(管理规模破1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百亿人民币私募基金),再加之当时他所处的人生阶段,自己已经有了自由选择的底气(前面提到自己已经有了20多亿),所以他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

最终,他给到合伙人们的选择完全都是对他人最有利的选择,一是他们可以选择完全以现金的方式来离开(基金里面有些不能变现的非上市股权他来将其股份买下)二是他们也可以选择部分现金和部分股权继续持有(因为他开诚布公的告诉了所有基金持有人,做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大股东,他会继续持有这家公司,并且以此做为投资母体,他说过之后还是选择让基金持有人自由选择,而不是强制收购他们手上的股权)三是给他们推荐其他他认可的基金管理人,而继续留下的持有人所持有的股权未来继续的盈利,巴菲特再也不从中分配一分钱的利益。

这就是他,巴菲特在39岁时的格局。而伯克希尔其实最值钱的业务是他在1967年收购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公司带来的增量,之前伯克希尔只是一家纺织品公司,他收购这几家金融公司时,完全可以用自有资金,或是他的私募基金,但是他用的是私募基金控股的伯克希尔这家公司,当时他们只持有伯克希尔60%左右的股份,也就是还有40%的股份散落在外面,这部分市值按照现在的价值回算要值上万亿人民币,相当于这些钱都给到了他当时可能都并不认识的普通人。

所以,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总结了。巴菲特,做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确实学不会,我们学不会他的天才与聪明,也学不会他的境界和格局,但是可能我们也学的会,学得会他明明可以“过度自信”,却偏偏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弱者的对于人性和理性边界的敬畏,学得会他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习惯回到价值本源,以及“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自我修炼。

1956-1969,对于巴菲特来说,这是他辉煌且传奇人生进入社会之后的一个序章,未来的日子还会怎么走,让我们拭目以待,后续我还会再结合我看的那套书写写心得,下一篇路上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