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今日必读:大成基金一基金经理在产品封闭期内离任,是无视新规还是另有隐情?

一地基毛

关注

大成基金一基金经理在产品封闭期内离任,是无视新规还是另有隐情?

5月17日,大成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吴翰因个人原因,已于5月15日卸任了旗下在管基金从公司离任,已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了注销手续。我们观察到,吴翰在卸任基金经理离职前,有一只FOF产品的任职管理时长不足1年,并且这只基金目前还处于封闭期。

数据显示,大成颐禧积极养老目标五年(以下简称“大成颐禧基金”)持有成立于2023年6月29日,是一只发起式方式成立的FOF基金,是由吴翰担任基金经理发行成立的。根据基金合同规定,该基金有5年的封闭期,认购该基金后,投资者需要持有5年才可进行赎回。

2023年11月,新修订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中第二十六条规定:对于产品处于募集期内、基金经理管理现有已成立公募基金产品处于封闭期内、基金经理管理现有已成立公募基金产品未满1年时,不予办理变更手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成基金以及吴翰在大成颐禧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离任流程上,不排除是违规的。

吴翰离任后,大成基金旗下的FOF产品交由了基金经理陈志伟管理,陈志伟可以说是市场上的新人,任职基金经理一职还不足1年时间。这背后也反映了大成基金在FOF产品领域的艰难处境。大成基金成立早,发展时间久,但是在FOF产品领域发展却缓慢而艰难。2017年9月,以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等为首的6家公募公司上报的FOF产品已获得发行批文,这成为了国内公募FOF产品的开端。经过了近2年时间,大成基金在2019年6月才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只FOF产品,募集规模为2.23亿元。截至2024年3月31日末,大成基金旗下的FOF 产品数量为4只。

大成基金的FOF产品发展艰难缓慢,除了起步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基金经理的频繁离职。从2022年至2024年,大成基金旗下管理FOF产品的基金经理接连离职,可见大成基金在FOF规模较少的情况下,留不住FOF基金人才。

(尺度商业)

近200只基金行动!“赎回潮”再现 发生了什么?

5月24日,鹏华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多家机构发布了提高旗下债基产品份额净值精度的公告,原因皆为产品发生大额赎回。记者梳理发现,5月以来,已有超过20家机构发布了提高产品份额净值精度的公告。拉长时间来看,今年以来,发布提高净值精度公告的债基已经近200只。

究其原因,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近期供给端扰动增加,债市在震荡中波动加大。不过4月以来,理财规模攀升、非银机构钱多等配置力量对债市仍形成潜在支撑,回调中可关注结构性配置机会。

(中国证券报)

30万亿!谁是增长贡献的主力?基金规模再创新高

近日,中基协发布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8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达到30.78万亿元。

分品种来看,货币型基金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绝对主力。与去年年末相比,货币基金规模增长2.16万亿元,远超其他品种,另外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QDII基金、封闭式基金分别增长8261.88亿元、3459.87亿元、625.53亿元、222.78亿元,混合型基金相对有所缩水,减少了2339.59亿元。

(数据宝)

万亿级公募官宣!年内已有十余家基金管理人变更总经理

在总经理一岗空缺5个月后,这家万亿级公募终于迎来新任人选。5月25日,博时基金公告称,张东新任公司总经理,公司董事长江向阳不再代任总经理。除博时基金外,公开资料显示,年内还有摩根士丹利基金、九泰基金等十余家公募变更总经理人选。此外,还有部分机构变更董事长人选。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公募高管频现变更或与市场环境不佳、个人谋求更好发展或业绩考核压力大等因素有关。还有观点提到,若高管变更频率较高,可能会造成基金公司管理体系不稳定,从而不利于公司持续健康经营。

(北京商报)

官宣 基金公司加速拥抱鸿蒙系统

随着国产操作系统鸿蒙OS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关注并加入这一生态,共同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近期,招商基金宣布已完成鸿蒙原生应用全量版本开发,富国、睿远等多家基金公司也纷纷宣布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以适应鸿蒙生态的发展需求。

(中国基金报)

全部正收益!

近期,黄金白银等大宗商品价格再次上涨,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商品型基金方面,不仅年内回报全部为正,还有超八成产品单位净值在本周创下年内新高。

多位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受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综合货币周期、产能周期和存货周期等因素看,后续大宗商品或仍将延续上涨趋势。

(中国基金报)

新规一周年!私募备案数量锐减八成 行业进入“存量”时代

5月,私募登记备案新规实施正式满一周年,行业加速洗牌。随着私募管理人登记门槛的大幅抬升,完成备案的私募数量急剧下滑。中基协数据显示,新规实施一年来,共有214家私募完成备案登记,较上一年的1315家下滑超80%。值得注意的是,5月以来,新增登记的私募仅上海泓原1家。门槛收紧之下,私募正式进入“存量”时代,管理人总数量从高点缩减3500家。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注销的管理人数量不断提升,一大批风险机构被清退,反映了监管“扶优限劣”的导向进一步加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不少中小机构将不断被淘汰。

(券商中国)

头部梯队缩水明显 百亿私募已不足百家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百亿级私募数量为92家,相比于今年一季度末减少8家。与此同时,近日一家昔日百亿级私募因异常经营遭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注销,引发市场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业绩惨淡以及合规意识淡薄是诸多私募掉队甚至出局的主要原因。后续伴随着行业监管体系逐步完善,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管理人不仅要持续提升自身投研能力,还应守住合规底线,规范展业。

(上海证券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