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What?公募基金还创历史新高,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

市场资讯

关注

就在昨天,中基协发布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8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51家(包括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所以总计具有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金融机构共计162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是多少呢?答案是30.78万亿元。

(中基协公布截止2024年4月底公募基金规模数据,一个月新增接近1.6万亿)

有种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公募基金就站上了30万亿大关的感觉,这也代表着它已成为所有资管类产品中规模最大的一类(紧随其后的是银行理财),怎么会呢?说好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呢?说好的“老子以后再也不买基金了呢?”……“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从具体数据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究竟是因为市场回暖产品净值抬升导致的行业规模增长,还是真实的真金白银的认/申购带来的规模新增呢?

01

各类产品的最新规模变化

(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各类公募基金产品的规模以及变化)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的非常真切,引起公募整体规模来到30万亿以上,单月规模增长近1.6万亿的主要是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其中货币基金增长近万亿,债券基金增长4600亿,环比增幅达8.19%。

而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净值也略有上涨,其上涨的原因的确为市场上涨所带来的净值上涨,与之相对,净值上涨所带来的份额变化其实是分化的,其中主动权益的集中代表混合基金的份额实际是下降的,在回暖行情中份额有相对较大的下降,从3.72万亿份降至3.41万亿份,降幅约为6.3%,而股票型基金,特别是ETF的份额增长较大,ETF截止4月底,市场共有947只,规模合计2.48亿,环比上升3.41%。

所以,确实和大家的体感还是一致的,权益类产品除了ETF,做为券商的差异化的抓手在强推之外,其他产品都是趁反弹尽可能的赎回。所以公募基金行业中的权益类产品的生态和形象并没有因为整个行业规模的上涨有太多好转。而货币基金,特别是债券产品的快速增长,也在预示着其实公募基金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叫做“理财时代”。

当我们把货币基金13.4万亿和债券基金6.1万亿加总在一起之后得到19.5万亿,这已经不是半壁江山了,累计占比已经接近64%。这么大的体量,如果单以权益类产品的认知和形象来代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确实有些以偏概全,不够公允。

02

公募基金的“理财时代”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光是债券基金的类型就有至少四种类型(偏债混合基金的产品类型为混合基金,而非债券基金),分别是纯债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可转债基金。这里面,纯债基金的中短期纯债基金和中长期纯债基金都是和股票市场完全绝缘的产品类型,这些产品的底层资产本身就具备收益稳健、回撤极低以及收复回撤的时间较快等特点,并且经历多次流动性事件,行业无疑都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应对经验,过往十几年都走出了历年年化收益率均为正的曲线。

03

穿越迷雾,行稳致远

——轻松学基金,明白卖基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和产品线的日臻完善可谓是相辅相成。

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眼前的问题,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往往我们总会有一些知识的缝隙,涉及到基金知识,里面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纷繁复杂,平时捡起这些细节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做一位有心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缝补,遇到不会的就记录,碰到犹豫的就求解,这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来源于实践,容易记住,但也有坏处,坏处就是要靠缘分且不够体系,还有一种方式则是体系化的梳理和系统化的主动求索。

今年以来,我们内部讨论了要在原有系列内刊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一个101系列内刊,这个系列内容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系统帮助大家完成基金知识缝隙的修补,所谓“生活遇危难找110,工作有难题找101”,做为这一系列的第一辑,我们给出的内刊叫做«穿越迷雾,行稳致远——轻松买基金,明白卖基金»

该内刊的特点和适用人群用三点简单概括就是:

1、内容以目前热点新闻切入,以101个问答形式展开,干货满满,开袋即食;

2、内刊使用场景非常多元,既可以做朋友圈、微信群的知识营销,也可以作为录制短视频的素材,还可以作为客户沙龙的讲稿;

3、内刊的使用人群:银行/券商/基金公司/培训老师等。

目前,内刊的目录如下:

(向右滚动查看)

该内刊以及后续发布的系列内刊均包含在2024年的九思年卡中,目前九思年卡已上新3本内刊,1个大专栏,后续还将上新3本内刊,3个专栏(下一个专栏预计6月推出),累计价值已过万,性价比超高,还有小密圈和群陪伴,欢迎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