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中海油今年涨超56%,基金经理们不恐高……

聪明投资者

关注

4月收官。

中国海洋石油(港股,以下简称中海油)今日收涨20.3块,最新港股总市值9656亿。

截至2024年4月30日收盘,年内中海油已经涨超56%,这还是在去年大涨44.9%的基础上。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然一直被“公募顶流”张坤减持,但中海油一路靠自己涨涨涨,在最新的季报中,硬是登上了张坤三只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宝座。

中海油在易方达蓝筹精选和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的持仓占比都是9.9%。主动基金持有上市公司的市值,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10%,所以张坤算得上是被动减仓。

最新一季报数据显示,中海油(港股)419只基金持有,持股总量约13.99亿股,持股市值总计约230亿元。而去年底时持有基金仅有256只,持股总量约13.2亿股。

一路被动减掉股票,又被更多公募基金接住了。

从2020年12月31日的低点以来,中海油(港股)的股价已经涨到了300%左右。

而中海油从2022年4月21日在A股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上同样也很秀,两年的股价已经涨超170%。

截至一季末,持有中海油A股的基金也有380只,持股总量约2.7亿股,持股市值总计约78.76亿元。

中国海油目前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原油和天然气供应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及生产企业之一。

2023年,作为中国“三桶油”之一的中国海油,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位,排在巴菲特喜欢的日本五大商社之一三菱商事株式会社(45位)以及他不太喜欢的汽车股福特汽车(46位)前面。

“三桶油”的另外两位——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则分别排在第五、第六。

2020年以来,受到了A股市场风格变化的驱动,“三桶油”的估值修复较为明显。

不光是“三桶油”所属的油气,还有有色金属、煤炭、电力、高速公路等板块,均受到了市场青睐。

背后其实是宏观经济下行、美联储加息、全球资源涨价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主力资金偏好业绩增长稳健、高分红的避险板块。

按照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最近的统计,2023年分红总额靠前的行业主要为周期板块,例如石油石化、基础化工、煤炭、有色金属等。

而且,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中海油市盈率还处在同行中的较低水平。按照Wind计算的数据,4月29日时市盈率为6.48倍。

近十年中海油(港股)的市盈率水平

2022年初,信达证券的一份研报就曾解释过这个原因:

一是与A股和美股市场相比,港股市场的整体估值偏低;

二是中国海油作为纯上游的海上油气公司,与油价的关联更为紧密,而且海上油气开发风险折扣更大,更强的潜在周期波动也降低了市场的估值预期。

该研报认为,中国海油相比其他石油公司,在穿越油价大周期中的盈利性更强,波动性更小。

中国海油历年的分红也不低,从2006年至今的分红率平均是39.96%。

中海油(港股)历年分红明细

来自一份东吴证券的研报显示,预计公司2024年净利润1500亿元,按照2022-2023年全年分红比例43%,合计派息645亿元。

按2024年4月25日的收盘价,中国海油A股股息率为4.7%;港股税前股息率为7.9%,按10%扣税,税后股息率为7.1%,按28%扣税,税后股息率为5.7%。

(注:大陆税法规定,大陆公民持有境外股份的分红/股息等,需要征收20%的红利税。加上中国海油的独特股权结构,港股需要在20%的基础上加收10%,最终的红利税会达到28%。也就是说,到小股东手里就剩72%了。)

张坤在2024年的基金一季报中就写道,自己很关注上市公司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运营资本的管控能力、自由现金流的产生能力、资本分配的能力,以及回报股东的意愿。

2023年中海油的净产量和桶油主要成本

低成本是石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提升盈利和对抗油价波动风险的关键。2023年,中国海油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8.83美元/桶油当量,同比下降5.1%。

而且2023年中国海油持续加快上产步伐,实现油气净产量6.78亿桶油当量,同比上涨8.7%。

全年公司实现总收入4166亿元,归母净利润达1238亿元,经营现金流达到2097亿,全年股息1.25港元/股(含税)。

目前重仓中海油(港股)市值最多的前十名公募基金中,张坤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以41亿左右的持股市值排在第一,基本上相当于第二到第十只基金持股市值的总和,而且后者还包含1只他的产品。

前十大中还有不少知名基金经理的基金把中海油买到了第一大重仓。

比如周海栋等人管理的华商甄选回报A(89亿)、胡昕炜管理的汇添富价值创造(46亿)以及张金涛管理的嘉实港股优势A(42亿)。

华商甄选回报A一季度减持了中海油,但也是排在第一大重仓股的位置。

汇添富价值创造一季度直接把中海油从第六大,加仓到了第一大。从去年二季度以来,中海油占这只基金净值比一直小于4.5%,但是今年一季度直接加到9.03%。

胡昕炜在产品运作中写道,一季度继续聚焦于A股和港股的“价值创造”型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丘栋荣。

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领航和中庚价值品质,就一直重仓中海油。

在2023年二季度从重仓股中卖出前,两只产品对中海油持仓市值最高时,一度超22亿元(2022年二季度)。

但是他从去年二季度以来的操作和胡昕炜正好相反,卖掉后遗憾地错过了中海油的这段大涨,一大段鱼身没吃到。

在丘栋荣的基金定期报告中,找不到太多他卖出中海油的反思。但是在他关注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丘栋荣期望积极配置优质的成长股,关注企业盈利能力的高增长和高弹性。

鲍无可的景顺长城价值边际A虽然对中海油进行了减持,将其排在第二大重仓,但是另一只产品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A却将其加仓到了第二大。

鲍无可在基金一季报中解释了持续看好能源相关资源板块的原因:

“虽然中国经济当前面临一定压力,但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表现稳定,对资源品特别是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在供给端,由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能源类资源品的产量增速较低。即便在产品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原油、煤炭等行业的资本投入依然处于低位。

鉴于这种供需格局,我们预计资源品的供需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市场可能显著提升对这些产品的远期价格预期。”

另外,多只外资公募旗下的基金也重仓了中海油。比如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一季度中海油取代中国移动成为第一大重仓股。

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一季度在维持中海油第一大重仓股位置的同时,前十大重仓股还出现了中石油,位列第七。

也有些基金经理选择了买中国海油A股。比如银华基金的焦巍,目前管理规模最大的银华富裕主题基金(127亿),今年一季度减持了21.78%的中国海油。

但同样因为中国海油A股的市值涨得猛,焦巍的持仓市值从9.6亿多变成了10.5亿多,让其坐上了银华富裕主题基金第一大重仓的位置。

中海油从2021年以来飙涨的股价,不由让人浮现起李蓓2021年初说过的那句话,后来因标题还颇具争议:

“卖出茅台,买入中移动;卖出酱油色拉油,买入中海油。”

当时李蓓在一场交流中表示,“现在是买入H股的好时机”。一方面港股估值处于低位,另一方面还有三个驱动因素:美国制裁的陆续落地、南向资金净流入增加、权重股基本面可能发生逆转。

现在回过头来看,似乎真如她所言。其实观点本身就是主观的,谁也不能确保永远都是对的。

就连最近几年在市场做的如鱼得水的仁桥投资夏俊杰,都要在2023年的10月观点中,感叹自己的两次“中海油困惑”……

2021年初,中国海油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那时夏俊杰很看好通胀类资产,对油价非常乐观,布伦特油价也从2020年3月的最低点涨到了50美元以上。

夏俊杰相信中海油港股的市值被明显低估,被列入清单提供了交易层面的机会。当时他对这笔投资很满意,包括买入时机和金额,也包括在组合中的作用。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他所预期。在随后的一年里,油价确实从50美元涨到了80美元以上,油价的上涨也逐步体现在公司的业绩中,但中海油的股价一直徘徊在低位,没有让夏俊杰赚钱。

直到2022年上半年困惑才得以化解,因为当时中海油的股价逆势上涨了60%。

2022年俄乌冲突之后,中海油的股价又上了新台阶,判断120美元的油价不可持续,于是仁桥开始减持。油价后来确实跌到了70美元左右,但其股价反而在2023年迭创新高。

“价格难道不是周期股股价最直接的驱动因素吗”?这是当时夏俊杰的困惑。

最后他想,是因为市场投资者对长期价值(价格)中枢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认为高油价时代再次降临,从关注短期的波动到关注中长期的时代。

而市场认知的滞后性在中海油的股价上显而易见。

时隔半年后再看夏俊杰当时分享这两段海油困惑的思考,好像依然适用于当下很多公司:

“今天的中国就好似2021年的海油,尽管节奏难把握,但经济见底回升的方向是确实的,不过股价的表现持续低迷,让人困惑。”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编辑:伊娜

责编: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