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刚刚,今年最大的D轮融资诞生了

投中网

关注

交割金额为20亿元。

特斯联的新一轮融资传了许久,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投中网获悉,特斯联4月9日宣布,正式完成D轮融资交割,由来自澳大利亚的投资机构 AL Capital,与国内产业基金阳明股权投资基金共同领投,国家发改委旗下投资平台、福田资本、金地集团、重科控股、数字重庆、南昌政府平台公司、徐州产业基金、北科建集团、光大控股、商汤科技等新老股东一同跟投。

据了解,特斯联D轮融资交割金额为20亿元。本次所募资金将用于完善具有多模态能力的领域大模型在园区、企业、经济、能源等多场景的应用,打造高灵活度、高性能的智算基础设施,构建技术壁垒,进一步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形成产业化、集群化效应。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10亿级以上的融资事件中,绝大部分属于并购、合并及非控制权收购。除此之外,在金额上超过特斯联D轮的,仅有大模型明星公司MiniMax、月之暗面,新能源整车制造商智己汽车,低轨卫星运营商垣信卫星,边缘计算技术研发商中视云这缪缪数家。

大模型、新能源车航天通信、边缘计算等都属于需要大量烧钱的热门赛道,且都集中在早期的A轮附近。因此,从融资规模匹配轮次上来看,可以说特斯联刚刚完成了今年国内最大规模的D轮融资,并且估值较之上一轮融资还有提升,这在目前国内一级市场后期项目融资乏力的大环境下,殊为不易。

“不易”并非空口无凭。在2022年底投中网那篇《怎么就闹起‘C轮荒’了?》中,介绍了彼时C轮及以上轮次融资金额和数量,已经跌至近几年来的谷底水平,对比下面两张图表可以看出,进入2024年,C轮及以上轮次融资的数量和规模,情况依然谈不上好转,甚至更糟了。

当时那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有二,其一是引用伯南克的理论,“等待可以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几率”;其二是,C轮荒的实质其实是“中后期的优质资产荒”,钱紧手就紧,要求变高了,出手频次必然就低,“真正营收健康的、优质的中后期项目依旧抢手”。

因此特斯联这次D轮融资值得关注,并且具有相当现实的信号级意义。先看投资方,阵容挺豪华,地方国资、产业资本、央企投资平台以及市场化投资机构,一个不落,这种融资结构释放的信号其实挺明显,即已经有机构认可目前市场的相对底部,并且选择用钱投票。

特斯联成立的前三年,一直保持着相对顺畅的融资节奏,但D融资确实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特斯联创始人兼CEO艾渝对投中网坦言,2019年特斯联完成C1轮融资后,并没有着急进行下一轮融资,原因是整体经营状态良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造血能力。但后续由于疫情等原因打乱了节奏,“耽误了不少时间”。

不过随着疫情的放开,以及AI大模型的迅速发展,“特斯联作为世界顶级的AloT公司,积淀之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开启了D轮融资的窗口,并且快速Close掉了。在这个阶段拿到20亿的融资,并且是估值还有所上升,侧面也说明了大家的认可。”

艾渝还表示,目前公布的20亿元融资是已经全部交割完毕的。“最快一两个月后,还可能有新的融资消息公布”。

领投方之一,来自澳大利亚的AL Captial也值得说道说道。AL Captial成立于2018年,是Aqualand Group——一家总部位于悉尼的开发商——的独立投资部门,总部位于悉尼,目前在香港、新加坡、上海设有办事处。

显然,AL Captial属于美元基金的新势力,对全球化投资和布局很上心。在投资特斯联之前,其母公司已经与特斯联展开了相当程度的合作,这得益于特斯联一开始创立时就定下的全球化战略。

据艾渝介绍,目前特斯联在中东、澳洲、东南亚等多地都有布局,“国内的AloT世界领先,成本只有海外的1/3”。

AL Capital 首席投资官Jeremy Chan 指出, AL Capital长期关注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近年来,特斯联在国内取得了耀眼的市场业绩,并在国际实现广泛布局,呈现出在人工智能领域鲜明的应用落地能力,这是 AL Capital 选择特斯联的核心要素之一。特斯联“大模型+系统”的技术路径不仅提供了更贴近场景的商业化思路,其坚实的产业壁垒,亦为大模型产业在全球的迅速推广培植了优渥土壤。

此外,融资成功离不开特斯联比较丰富的商业化场景。在《人形机器人:一帮人在天上飞,一帮人在泥里爬》的投中2½沙龙中,投资人和创业者最关注的,就是如何把握技术(锤子)和钉子(场景)的平衡,而按照特斯联的发展路径来看,其实就是是投资人眼中“锤子”“钉子”兼具的创业公司。

好“锤子”靠的是人才,这就要提到C1轮融资后,特斯联火速引入的三位技术大牛:CTO华先胜博士、首席科学家邵岭博士,及首席科学家杨旸博士,均已连续四年入选由斯坦福大学发布评选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钉子”离不开特斯联提出的“大模型+系统”的产业落地路径。由与具体场景深度结合的领域模型切入,通过场景定义的系统,克服跨模态数据的建模难题,并由此使领域模型逐步具备跨模态能力,这是短期内大模型得以在场景中规模化落地的更快路径。

特斯联CTO华先胜认为,AI大模型技术可以简单分为三层,最底层的预训练基础模型、中间层是领域模型和系统的融合、顶层是应用。“中间层在产业当中能够跟已有的系统连起来,解决行业里面的具体问题,这是特斯联的主要选择的战场。”

特斯联CFO施康平也表示,之所以能顺利拿到20亿元融资,并且估值较上一轮还有提升,是基于特斯联“多模态、多模型、模型与系统融合”技术壁垒和商业化能力,因此“特斯联绝不是一个烧钱的公司”,投资人能明确看到自己的回报,这是特斯联“挺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艾渝看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特斯联矢志不渝的内在研发动力。过往八年,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场景结合并持续落地,特斯联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交付了近万个项目。

伴随大模型及生成式AI技术快速发展,针对激增的智能算力需求,特斯联打造了新一代高效能、高灵活度的智算基础设施“绿色智算体” ,为客户构建软硬一体化的算力、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并提供AIoT、企业、园区、经济、能源等领域大模型应用,构建完善的智能算力网络。面对超大规模智算需求,特斯联绿色指算体可支撑千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提升训练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最后再聊一下特斯联的财务数据。虽然并未获知具体营收,但有几个关键指标,可以作为特斯联顺利拿到D轮20亿元融资的参考:

一是,目前特斯联为政府、园区、企业等客户提供的私有化部署,单价在几百万至千万元级别不等,而以国内广大以区、县等为代表的政府客户,各类企业和产业园区等单位客户需求“爆发式增长”;

二是,目前特斯联的研发占营收比重不到30%,比例略高于大厂,但结构明显优于“一边造锤子、一边找钉子”的创业公司;

三是,虽然仍未盈利,但艾渝放了个“狠话”,“特斯联要做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盈利的AI公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