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疫情终将带来全球性产业链重构

红刊财经

关注

文 | 黄湘源

编辑 | 刘增禄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对经济的影响很可能比此前预想得更为严重。用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疫情所带来的一些中国机会并非应景式的一次性涨跌,而是全球性产业链的重构。投资者如果不能以明智而务实的态度加以应对,则很难对冲由此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对于风险一定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节后,A股在经历了一日暴跌后即迅速走出了报复性的反弹行情,尽管市场一向有“利空出尽变利好”的说法,但疫情大范围肆虐,应对疫情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才刚刚付诸实施之际,实在还谈不上利空出尽,急于透支利好的提前性炒作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我国在防疫抗“疫”方面的成绩确实有目共睹,但在全球疫情依然迅速扩散的背景下,“外防倒灌,内防反弹”的任务仍十分严峻,由此对经济恢复所造成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此次疫情虽然并未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样直接冲击金融流动性的稳定,但因企业停工、失业率增加,对全球性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却有可能远远超过金融危机。

目前,国内不少大中小企业虽然逐步复工,但一些外贸企业却很可能受国外疫情的困扰而面临因接不到单而被迫再度停产的压力,餐饮服务企业也很可能因门可罗雀而难以为继。财政货币政策尽管还有不断加大调节力度的余地,但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外贸企业、个体商户渡过当前的难关,不仅殊为不易,且见到实效也仍需要一个过程。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要对风险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不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否超出人们的预期,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适当的应对措施。

投资最基本的问题是确保投资收益率的可靠和稳定,宏观政策的任务是从科学分析把握总量经济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出发,正确采取应对投资、发展、消费、就业等各方面问题的策略。而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任务却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要从投资收益目标出发,从中寻找适合自己投资的对象和机会。

追热点不如去发掘真正的价值洼地

最好的投资机会,并不是在市场出现所谓的热点时一哄而上,而是能够及时发现价值被低估的投资对象或投资机会,这也正是巴菲特之所以能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的关键所在。此次疫情中,一些因为防疫抗“疫”需要而生产的应急类产品获得不菲的利润并成为了当前市场的炒作热点当然无可厚非,但市场在追捧这些短期热点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用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疫情所带来的一些中国机会,并不是这种应景式的一时性涨跌,而是全球性产业链的重构。

未来,为尽快恢复全球经济所做的努力,有可能更多地促使资本流入在抗“疫”斗争中取得先人一步进展的中国,发现和发掘这个战略性的机遇,引全球市场的资本活水来灌溉自己的战略性制造产业和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良田,不仅是资本市场对冲疫情对经济影响所必要的应对措施,同时,也是投资者先行投入的良好机会。在3万亿、降准、新基建的等因素带动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的整体推进,其意义不亚于一次新的科技革命。中小企业不是若无其事的旁观者,更不能当时代的落伍人。激活广大中小企业的活力,看清前进的方向,振奋其自强不息的创新、动力,才是对冲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应有之义。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的任务就是细分各行各业的恢复增长趋势,适时发现和发掘其中的价值亮点,为当前和今后的价值投资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路径。

此外,避险也是对冲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重要选择之一。尽管股票总体上属于风险资产,但中国股市由于总体上估值偏低,以及相当一部分公司具有可靠的成长性特点而成为了目前全球资本眼光都更为青睐的避险宝地,我们自然也没有过度看空自己的理由。

避险投资的原理其实和价值投资并无太大区别,不仅要看行业,更在于看企业。好的企业即使在遭遇疫情这样重大灾难的情况下,也会具有能够经受得起各种考验的韧性,并且还有相对更好的成长性。疫情对实体经济的侵蚀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企业将因业绩的变动而带来价值的重估。但追“网红”不如去投资避险资产,如果出现业绩低于预期的情况,市场的有些投资行为则难免将有可能出现亏损。买这类高风险产品的投资者,一定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懂得适可而止。■

(本文已刊发于4月4日的《红周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