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易方达萧楠:没有完美的公司 也别惦记报复性消费

新浪财经

关注

原标题:“消费之王”易方达萧楠路演纪实:没有完美的公司,也别惦记报复性消费

来源:资本深潜号

作者 陈嘉懿

近日,易方达知名基金经理萧楠进行了一次线上路演。他管理的消费主题基金规模超200亿,持有客户数高达131万。

今天路演,上万人涌入直播间,更导致中途多次出现网络延迟等故障。

那么这位深受投资者关注的基金经理说了些什么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司,没有完美的股票。”

“如果把疫情理解成外星人无差别袭击的地球,每一个政府都在向外星人去交一份成绩单,看看中国的成绩单怎么样?这给了大家最大的信心。”

“大家划分行业的时候,比如说消费股、科技股、制造业、服务业……我不是这么分类。我只分第1类商业模式、第2类商业模式和第3类商业模式。”

“疫情结束以后不会有报复性消费。你一天吃8顿饭?没有道理。”

“对外资的态度,从宏观上是欢迎的,但从心理上“自私”的想法来讲,多多少少是有些抵触的。”

疫情结束后不会有报复性消费

最近疫情国内现在已经控制很好,会不会这个结束之后会有一个报复性消费呢?萧楠认为,没有道理。

“疫情结束以后,你一天吃8顿饭?没有道理。”包括结束之前说要买一个洗衣机,没买成,结束以后买两个洗衣机,这个事情不太可能。

而且这次和2003年不一样,当时大概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全部恢复了,国际国内全部恢复了。但是这次外面是狂风暴雨。

对于当下,萧楠觉得毕竟也是遭遇了100年以来的一个大的疫情,而且是全球流行的。这其实是一个极其极端的事件。

从股票基本面的角度来讲,今年的市场很多的公司肯定会受到疫情的影响,业绩会有相当的压力。但是如果拿稍微长一点的,其实现在如果建仓的话,相对来说是比较舒服的一个位置。

疫情对国内后续会有一些中长期会有什么影响?

萧楠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推荐了1994年巴菲特的股东大会。

当时的投资者问巴菲特怎么去看待后续的市场?是看多还是看空?巴菲特大概是这样讲,“查理和我对于市场没有任何观点。”

巴菲特说买第1支股票的时候是1942年,当时美国还在打第2次世界大战,并且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表现的并不好。这么多年以来经历过的世界大战,经历过总统下台,经历过恶性膨胀,还经历过原子弹危机、核危机,最后都走过来。如果因为总是要去判断,市场的涨跌,判断这些大的事情,而影响了对好生意的投资,这将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萧楠觉得巴菲特当年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疑惑,如果大家对未来的世界比较悲观,比方逆全球化、供应链体系被打破、找不到生意做、大家万物萧条,如果大家有这样的预期,什么都不要投。如果相信明天会更好,就应该去看多。

如果把疫情理解成外星人无差别袭击的地球,每一个政府都在向外星人去交一份成绩单,看看中国的成绩单怎么样?这给了大家最大的信心。

他还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大钱想得小- Big Money Thinks Small》),不要去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大问题,人类的未来、世界的命运、国家的走向。就去思考一个的小问题,这个公司里面会怎么样?一门生意,明天会怎么样?这个生意如何去赚钱?去思考一些小问题。

世界上的生意分三种

A股的主流风格,还是非常看重增长率指标,因为过去经济是高速增长的,投成长股可以快速的消化公司的估值,带来好的回报。但问题是什么样的成长才是好的成长?可能这个问题大家关心的不多。

甚至一段时间,当泡沫堆积的特别厉害的时候,对造假的公司都非常容忍,只要做出一个高增长的报表来,哪怕造假都可以忍受,这就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市场的逻辑。 

A股是极端偏好增长率这个指标,但是萧楠非常关注自由现金流指标。为什么要特别注重自由现金流的指标?对比两个图,长期来看,萧楠一定会更多的去选择左边这样的公司,而去少选择右边这样的公司。

什么决定了有些公司长成左边这样,有些公司长成右边这样了?商业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萧楠提到,巴菲特一直在跟大家讲,买公司不是买股票,买的是生意,为什么这样说? 

世界上的生意实际上是有三种的。

第一类生意叫做“坐地收钱”的好生意,投资不多,但是回来的很强,大家想一想互联网搜搜索引擎是不是好的生意?投的钱不多,但是回来的钱很多,市场上赢家通吃。

比如说医药、高端消费,都是“坐地收钱”的生意。

还有一种生意要差一点,这种生意做起来很辛苦,但是一旦成功以后也能够苦尽甘来,也能够实现“坐地收钱”。这种商业模式他叫做“苦尽甘来”。

比如说大家看到的现在的很多的巨头,当年也是苦尽甘来的,做了大量的投资,大量的研发,很多的汗水和泪水下去,到了今天终于熬出头,他也能“坐地收钱”。

比如说化工、金融、交运这些行业,等到它拿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后,它就可以开始“坐地收钱”,之前是非常辛苦的。 

还有一种商业模式,叫自我燃烧,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样的公司很累,他们要花很多的钱去投固定资产、去投研发,他们把所有的节省出来的效率都送给了自己的客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自己就面临着淘汰被客户抛弃。

比如说像电子、冶金,很多低端制造业都是这样的公司。

从股东的角度来讲,最好的一定是第1类商业模式。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带来非常高额回报的,一定是在第2类商业模式里面发现未来的第1类商业模式的公司,这是商业模式决定了自由现金流的构成。 

白酒业如何“坐地收钱”

对于人们最关心的白酒行业,萧楠也有介绍。

中长期的观点来讲,酒这个行业是其实是很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家喝的量是越来越少,但是大家对于酒的预算其实没有太多的变化,(现在)喝的酒品质要更好一点,所以很受益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典型的“坐地收钱”的商业模式,其实也非常的良性的这种商业模式。

过去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这个行业里面的玩家也是越来越少。在60年代、50年代的时候,有新八大、老八大名酒的评选,实际上这些年看到老牌子一个个没有了,新的牌子都挤不进来,留下来的都是日久弥坚的品牌。

比方说在2012年之前炒过一波白酒,那个时候涨幅大的股票现在还剩下几个,大家可以去翻一翻。

至于对热门的科技行业是一个什么看法?

他认为,大家划分行业的时候,我都喜欢给所有的万物分类,比如说这是固体、液体跟气体的分类,比如说股票分为价值股、成长股、消费股、科技股、制造业、服务业……他不是这么分类。 

他只分第1类商业模式、第2类商业模式和第3类商业模式。

至于在商业模式下面,是卖衣服的,卖饮料的,还是做搜索引擎的、还是养猪的?还是造船的、还是造纸的,不在乎。科技股里面有个典型的特征,里面三种商业模式都有。

港股走势并不始终依据基本面

最近大家都提到港股的机会比较大,萧楠对港股这个市场是怎么来看?

他认为,港股市场实际上机会大,风险其实也大。

香港市场跟A股特别不一样,风险在哪里?港股里面没有特别长期在里面玩的长期玩家,它是一个“活水”。它不像A股里面始终有一部分的基金,比如说公募。它是一个非常外向型的市场,会导致很多的时候,港股走势并不是始终依据基本面的发展来走的。

比如说像这次疫情,A股受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的。但是当国际上的投资者开始奔往外撤的时候,港股开始杀跌的时候,“杀”的完全是不顾基本面,这是一个风险。

第2个风险就是就港股里面的机构特别多,想在机构扎堆的地方去实现好的收益率,其实本质上还是蛮难的。长期在A股做得非常好的基金经理,在港股长期都占不到太多的便宜,拿不到特别好的超收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高手太多了。

相对来说,萧楠投港股的思路就是要稍微不要和主流特别的重合。 

当然如果主流不去碰这类的股票,那么基本上这股票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这就是港股的特点,港股的垃圾股的定价是没有定价的。

但是港股的机会在哪里? 

首先,本土化研究的优势。海外的机构投资者,对于国内的一些产品的定价是出现问题的,他们其实不太理解,尤其是消费品,他们不太理解本土消费品牌、商业逻辑,甚至有一些非常简单的商业行为,在海外投资者还以为造假账,甚至还去做空。

因为两边毕竟是隔着很强的文化商业逻辑和文化背景,所以很多时候海外机构投资者不太理解本土的一些事的特点。 

本土研究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往往研究能力、覆盖能力是可以照顾到这样的机会。

此外,港股还有一些品类,实际上A股是上不了市的,比如说像教育、博彩这样的行业是没法上市的,这些港股都可以做。

A股的主流策略叫做“基本面投机”

主流的基金经理是为什么这样做?萧楠认为,用一个词来讲,A股的主流策略叫做“基本面投机”。 

主观的定义看,你拿股票拿一年以上,就叫投资了;一年以下就叫投机。那么什么叫“基本面投机”呢?

投机这个词不好听,萧楠说,把它讲得好听一点就是依据基本面变化的一年以内短期投资。他认为,实际上A股的机构投资者的主流的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就拿一年或者不到一年。 

基本面投机策略有没有效果?萧楠提到,策略本身是非常有效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主流的机构选择以这个策略为投资策略。

萧楠介绍了A股的主流投资者,在不同的流动性的环境下面的行为模式。

当这个市场上流动性非常差的时候,投资者典型的行为是拿着放大镜去找一个上市公司的缺点。他们非常的谨慎,研究公司的时候,会把这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三张表都看得清清楚楚,算得明明白白,拿着放大镜去找瑕疵。

流动性在中性的情况下,原本是看三张的投资者,这个时候他就只看一张表,而且在这张表里面基本上就只看一个指标,EPS或者只看利润。如果利润变好就买入,利润变差了就卖出。

A股的机构长期是在这种假设下面去做投资的,在2006年以后,这种投资方式就变成了A股的主流的投资方式。

当流动性特别好的时候,回忆一下2015年以及今年的一季度疫情之前的市场,投资者是依照什么去做投资的呢?看的是投资标的的空间。不看报表,只看空间、看题材、看图形。

同时,萧楠提到,“基本面投机”成为公募基金的主流策略,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

为什么说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A股脱胎于一个坐庄时代,所以在这个市场里面,股票是要以空间想象为第一决策基础的,而以题材为决策依据的历史,对空间的追求,是写在每一个 A股投资者的基因里面的东西。 

看现实就是公募基金唯一合法合理的选择,做基本面。但是公募基金,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时间又不能做的特别的长,为什么?因为客户不允许。

萧楠给大家分享数据,他的消费行业基金和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是市场上颇为受捧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持有人平均持有时间大概平均300天,在这个行业里面找不到特别好的长期客户,而许多客户大概就是盈亏平衡。

所以总体看,公募基金或者说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虽然理念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大家的其实行为是逻辑一致的,所以基金经理的行为是高度同质化的。 

多数基金经理持仓“一年一换”

萧楠认为,过去年几年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主要是因为坚持在产品上做出了差异化。

市场上,基金经理的方法、理念、策略,非常的眼花缭乱,比如:认真的研究了宏观、精确的把握了中观、深度的研究了个股的“学院派”;投资股票就是投资未来,谈人类的方向、中国的方向、产业的方向这样的“未来派”;巴菲特的传人,信奉价值投资,相信时间的力量的“大师派”;说要在便宜的时候买,贵的时候卖的“废话派”。

但是经数据分析,基金经理的这个理念虽然五花八门,但实际上大家的操作逻辑或者说最后行为表现出来的还是蛮一致的。

如果把一个基金经理过去3年或者5年的重仓股拿出来,研究一下重仓股在他的持仓里面平均待多久? 

对过去市场上业绩最好的100个基金分析发现,30%的基金经理拿股票刚好是拿一年的;有40%~50%的基金经理拿股票就不到一年了。也就是有70%~8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的持有时间大概是小于等于一年的。

所以很有意思的就是大家是在不同的时间看好不同的股票,然后以相同的周期又把它给卖掉。就是说,看起来理念是眼花缭乱的,各有不同的,有投成长的、投价值的,非常的多,但是实际上大家操作上面来讲,基本上就是一年一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