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电影里的量化投资密码

象树资产

关注

来源:宽客界

虽然“量化投资”听起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术语,但是它和电影搭配起来,不仅使得剧情饶有趣味、紧张刺激,也让人物形象瞬间“高大上”起来,智商满满的感觉,比如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香港系列电影《赌神》、007之《皇家赌场》、《美丽心灵》、《决胜21点》等。其中有什么门道和奥妙呢?

投资是有输有赢的博弈,未必人人熟悉,但玩过扑克牌的人就多了,这种看似简单的输赢游戏不光要和一个或多个竞争对手斗智斗勇,还要和最少13个数字、4种花色构成的无数排列组合打交道。可以说玩扑克牌是一种简单的量化投资竞赛,从21点、桥牌到德州扑克,玩家凑在一块,投入时间和大大小小的筹码,换来各式各样的愉悦满足。电影《决胜21点》讲的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数学教授训练出一群天才学生,组队在拉斯维加斯的各个赌场赢遍21点牌局。爆笑喜剧《宿醉》中,在拉斯维加斯为即将成婚的好友庆祝脱离单身的伴郎团,因为酗酒狂欢弄丢新郎并陷入黑帮的敲诈,幸亏一位成员在来的路上从一本21点秘籍中学会了计牌绝技,从赌场大赚一笔才救了大伙一命。

与香港系列电影《赌神》、新007系列第一部《皇家赌场》强调心理战术不同的是,利用计牌策略在21点增加赢率真实存在。1959年,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角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因病辞去了MIT(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职,接替他的爱德华·索普喜欢扑克牌博弈游戏,他花了两年时间利用早期的IBM计算机和概率论中的凯利公式发现了21点的计牌策略。此策略需要用到一些简单的心算法则,对于7岁时就可以心算一年有多少秒的索普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他的论文《财富公式:21点的致胜策略》一发表就被记者注意到并广泛报道(财经记者追踪学术论文的习惯可不是2012年报道《巴菲特的阿尔法》才开始),于是,他获得了一位商人(其企业是时代华纳的前身)的风险投资,开始把策略投入实践。

在赌场取得节节胜利后,索普1962年出版了《战胜庄家》。在这之前,索普还和MIT的“信息理论之父”克劳德·香农联合设计制造了一种香烟盒大小可以随身携带的计算机,能够对轮盘赌里的滚球进行测速和预测其落在不同数字格的概率,然后再进行下注。虽然准确率达到44%,真正执行起来还是有些小麻烦。索普干脆直接在《战胜庄家》第二版公开了他们的方法,两版加起来卖掉了70万本,并名列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几个MIT的学生受到启发,对索普的策略再次进行升级改良,组成21点团队出入赌场,并逐渐形成学校的传统,吸引了一代代学生加入(包括附近哈佛等大学的学生)。这个秘密团队与赌场的博弈从未停止,直到2002年一位作家采访了团队成员之后,加上一些虚构的情节写成畅销书才为公众所知。电影《决胜21点》就是依此书而拍摄。

索普很快厌倦了赌场,把目光转向了华尔街新生的股票权证,持有权证的投资者获得了在未来的日子按预先确定的价格从发行企业购买股票的权利。当时没人知道一份权证的合理价格是多少,交易量也很少。类似的可转股债券虽然交易量大一些,但谁也不知道债券里面包含的可转股权利到底值多少钱。索普听说加州大学的金融学教授西恩·卡索夫在研究权证定价,就专职到加州大学数学系。两人合作很快找到了量化对冲方法。最核心的关键是在买入权证或者可转债后,究竟应该卖出多少股票作为对冲以锁定利润,而不必理会将来这几种证券将来的价格是多少。两位教授都热衷理论的实践,在取得五年每年25%的稳定回报下,他们毫无隐藏地将秘诀公开在1967年出版的《战胜市场》一书里(见图1)。这本书可没那么好懂,对于投资充满兴趣的“现代经济学之父”保罗·萨缪尔森特意买来,看完写了一个将之贬为占星术的书评,可能还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坚信市场不可战胜。

书籍出版后一个让索普犯愁的事情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组建一家投资公司,既可以满足同事们要求入伙的要求,又可以避开监管机构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一位朋友安排他和巴菲特在1968年会面,并建议巴菲特把钱交给索普管理(这位朋友是巴菲特老师本杰明·格拉厄姆的亲戚,长期投资于巴菲特的对冲基金,也是索普所在数学系的系主任)!巴菲特对数学有些排斥,但还是分享了如何以有限合伙制的形式运作对冲基金。双方沟通中,巴菲特展示了世界级的桥牌水准和对投资的深刻理解,索普认准他将来会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

1969年,索普对投资的探索取得一个重大突破:几年前萨缪尔森首次借用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来描述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特征,索普将之运用到权证的定价上,推导出三个公式。其中一个公式不仅可以计算出权证的理论价格,还可以算出该买卖多少比例的股票进行对冲,这比之前凭数据找到的经验规律还要精确,而同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交易更加活跃的可转债。

同年,索普从大学辞职,与合伙人成立了史上第一家量化对冲基金——“可转换对冲合伙基金”全力进行投资。于是,“计牌策略之父”摇身一变成了“量化对冲之父”。这一次,为了合伙人的利益,索普选择了对公式保密,借助于电脑,他悄无声息地开始了持续获利之旅,尽管股票市场忽高忽低。现在我们把索普开创的交易方法叫做可转债套利,这是“市场中性策略”中的一种。索普不公开策略、借助电脑交易的做法仍然普遍存在于今天的量化对冲基金,由于电脑服务器是黑色的,人们把这戏称为“黑箱交易”(推荐有兴趣的读者阅读里什·纳兰写的《打开量化投资的黑箱》),而传统投资基本使用Excel这种表格软件来分析经济金融数据,由于方法大同小异没有太多秘密可言,人们称之为“白箱交易”。

三年后的一天,索普收到了来自费希尔·布莱克和迈伦·舒尔斯的信和他们的论文。他们看懂并非常佩服《战胜市场》这本书,受到启发推导出了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期权和权证的差别只是前者的卖方不必是发行股票的企业),这和索普的公式几乎一模一样,论文里面的德尔塔对冲方法(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希腊字母里的阿尔法和贝塔已经被威廉姆·夏普的资产定价模型用过了)也和索普的发现一样。差不多同一时间,萨缪尔森的学生罗伯特·莫顿也推导出了一个适用性更广的公式。他们三人突破性的工作都是在MIT做出来的。随着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建立,这个公式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新理论创造出一个当初让人爱不释手,如今却毁誉参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布莱克-舒尔斯公式的公开的确让索普熟悉的权证和可转债定价的误差减少,但他依然能够在接下来的时间持续获利(甚至年回报保持在两位数,比之前更高),这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索普掌握了巨量的历史交易数据,这使得他可以比其他人更精确地使用公式需要的参数。德尔塔对冲需要在频繁交易和交易成本之间达成一个平衡,他比其他人更有经验。

第二,索普对巴菲特的赞誉可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他大量买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用来对冲他自己擅长的可转债套利(巴菲特在15岁那年就买卖可转债了)以防黑天鹅事件发生。

第三,索普一直在挖掘新的套利机会。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标普500指数期货时,期货价格和指数成分股价格之间存在套利机会,索普利用其数学知识和电脑计算率先找到了控制交易成本的可盈利方法。索普的指数套利交易有时候会占到纽约交易所一天交易量的1%(在1998年索普估计自己过去的交易量达到800亿美元)。他还在电话巨头AT&T被拆分后不同子公司之间的股票价差之间发现了巨大的套利空间。1985年他又和发明了“配对交易”的格瑞·班伯格合作(此策略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类竞争对手之间寻找价差交易的机会,这与之前流行的被传奇交易员杰西·利佛莫尔称为“姐妹股”策略不同的是更多使用数学和统计工具进行量化),进一步优化发展出可以在更多证券上进行交易的“统计套利”策略来,只要不同证券的价格走势存在一定的规律,哪怕证券名字后的企业完全无关,这一策略都有用武之地。

图2是索普在1968-1988年投资的累积回报,扣除全部费用后,年化回报率为15%,年化波动率为4%,经风险调整后的夏普比率高于3,不仅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的表现,而且没有一个季度亏损。前面提到的加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就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受益人。索普关闭第一个基金是因为无辜卷入一起华尔街调查案,事后发现完全清白。

索普在1994-2002年管理的第二个对冲基金表现依然耀眼,年化净回报18%,夏普比率高达1.88,即使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损失也极少。他还有一个为家族管理的对冲母基金,从1997-2007年和他的第一个基金表现差不多一样好。

有件事情值得一提:1991年,索普给一些投资机构做顾问,发现有一家投资公司业绩惊人,在80年代每年净回报高于20%,还不依靠卖空来对冲。索普仔细地研究了一下该公司的交易记录,发现在许多天它交易的期权数量远超交易所公开的总交易量,他让投资机构赶快赎回。这家公司由伯纳德·麦道夫管理,他的庞式骗局直到2008年才被其儿子揭穿,给投资者造成的实际损失高达180亿美元。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不代表象树资产观点。文中涉及的内容与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