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史美伦成为港交所首位女主席 曾处理"蓝田"等案件

中国基金报

关注

原标题:昨日,68岁史美伦成为港交所首位女主席!15年前处理“蓝田”等案件

中国基金报记者 彭明

昨日,港交所迎来了新主席,68岁的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她在十几年前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时,曾处理了“蓝田”等案件。

图为李小加和史美伦 (宋春雨 摄影)

处理“蓝田”等案件

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一篇短文刺穿了“蓝田神话”的肥皂泡,而在刘姝威的背后,则是史美伦推动的证监会铁腕监管。

2001年3月,史美伦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一职,分管上市、发行和培训。

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表一篇600字的内参,质疑蓝田股份业绩造假。

而在此之前,蓝田股份是市场上的绩优股,从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财务数字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中国农业第一股”。

对蓝田股份的质疑导致了蓝田资金链的锻炼,很快,蓝田迅速反击,刘姝威多次遭到威逼恐吓,以一己之力抗衡一家强大的上市公司并孤立无援。

然而,到了2002年1月10日,对抗的双方态度发生了剧烈转折,蓝田从四处出击转为回避,刘姝威的态度则由悲观转向绝望。“也许用不了多久,你会有惊讶的发现,事情将出现戏剧性转折。”彼时刘姝威对媒体表示。

刘姝威的底气来自于证监会的稽查。事实上,在刘姝威内参发表之前,证监会便已经着手调查蓝田股份。2001年10月上旬,蓝田股份发布公告称正在接受中国证监会调查,而这已经是一年来证监会第四次进驻蓝田股份。

2003年5月,蓝田股份被终止上市,最终多位高管锒铛入狱。

A股证券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让刘姝威名声大噪,而其成功的背后,站着的是铁腕监管的证监会和史美伦。

“我不对任何上市公司做评论,这不应该是监管者讲的话,应该是市场自己的活动。”史美伦在任职期间回答媒体关于上市公司造假案的提问时这样表示。

她不评论,但行动起来雷厉风行。2001年之后,股市“黑幕”相继曝光,80多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中介机构被处罚。“亿安科技案”“中科创业案”“银广夏案”受到查处。

港交所首位女主席

2004年9月,史美伦离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一职。

2018年4月26日,史美伦以港交所首位女性主席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

在26日与媒体的“首秀”中,史美伦表示,将会按照既定的方向按部就班推进互联互通工作迈向纵深,交易所买卖基金(ETF)的互联互通一直在探讨当中。港交所作为国际性的交易所,不论对于新经济还是传统经济企业,都会努力争取邀请来港上市。

有香港证券业界人士认为,史美伦曾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一职,现在又获委任为港交所的首位女性主席,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地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向纵深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两地在监管执法方面的合作力度。

史美伦就任港交所新一届主席后,她仍同时兼任香港金融发展局的职务。对此,她回应说,香港金发局也好,港交所也好,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能令香港金融业的未来可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并不认为自己担任的两个角色会有利益冲突。她透露,香港金发局目前正在进行公司化改革,她坦言,只要特区政府找到适合继任人选,自己可以随时“交棒”卸任。

港交所的“野心”与“压力”

就在史美伦宣布上任的前两天,港交所对外公布了新的商事制度,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以吸引更多高增长的新兴产业及创新公司赴香港上市。

港交所“开拓型”性格的总裁李小加,如今再加入有熟悉内地市场的史美伦,有业内人士解读为港交所应迎来新的未来。

数据显示,2017年港交所以4350.51亿美元的市值在全球排第7位,其IPO规模近几年也都排名靠前。但香港市场的交易量却表现平平。从2011年到2016年中,除了2015年牛市的日均交易量达到1050亿港元之外,其他年份从未超过700亿港元。

这和香港是小市值公司众多的先天限制有关,因此吸引更多大市值的新经济公司也成为港交所的发展方向。港交所的“野心”或在于面向内地吸引大市值公司,打造全球金融市场。

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港交所面向内地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2010年初制定的三年期战略规划中,港交所已经看到了内地进一步开放带来的机遇以及来自其他交易所的竞争会逐步增加,当年“衔接内地”已经被纳入到工作计划中,并表示会在全球寻找战略关系。

但是,即便任命熟悉内地市场的史美伦,吸引大市值上市公司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今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近期也纷纷表示要拥抱新经济,将此列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还表示,要对“独角兽”企业在深交所上市开设绿色通道。网易董事局主席丁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搜狗总裁王小川也均表示,考虑回到国内股市。

界面新闻采访香港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温天纳称,A股如果启动了同股不同权的发展,对港股肯定是有一定的压力,这个是不可忽略的情况。同股不同权是一个市场的大趋势,每一个不同的市场可以发展自己不同的特点。每个交易所需要找到自己的路径,对企业来说,去哪个交易所上市也要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股权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都有关系。

不想再错过下一个“阿里”

推动港交所推出“同股不同权”改革的催化剂便是痛失“阿里”。

2013年,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有意在港交所上市,但最终因其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与港交所机制不符,而港交所无法改变现有规则,阿里巴巴转赴华尔街上市。

港交所今年2月的市场征询时段比原计划缩短了两个月。即使李小加多次强调是由于“市场已有充分讨论,不会有大的分歧”,但来自时间的紧迫感仍让市场怀疑这是为了争夺更多潜在的公司来港上市。在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新一轮上市潮中,港交所不想再失去下一个同股不同权的阿里巴巴。

不想再错过“下一个阿里”,港交所或将很快迎来小米。

据香港经济日报,小米可能在下周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此前,小米希望IPO估值达到900-1100亿美元,P/E(市盈率)60倍。先在港股上市,再到A股发行CDR,成为市场普遍预期的小米上市路径。这将令小米成为港股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之一。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