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

2019中美ETF市场比较:生长与繁茂

新浪财经

关注

来源:ZTQuant   作者:【中泰证券】唐军(首席分析师),潘琨

原标题:【基金研究】2019中美ETF市场比较:生长与繁茂

投资要点

本篇梳理中国及美国ETF市场的发展历史、竞争格局及特色产品等,希望通过对比,帮助投资者了解两国ETF需求趋势的变化,并探讨未来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为国内ETF产品创新提供借鉴。

一、中国ETF:奋力生长,未来可期

1、市场回顾:2019年是中国ETF爆发的一年,97%的ETF录得正收益,13只涨幅超50%,基金规模同比上涨59%达5991亿元,七成增量来自新发基金。

2、竞争加剧:当前国内10大基金公司占了ETF市场份额的80%,新加入者稀释了头部基金份额,市场集中度小幅降低。按公司规模集中度+数量判断各类ETF的竞争激烈程度:宽基类>主题类>行业类>smartbeta >商品类>债券类。

3、管理人特点:从产品条线,规模,流动性等角度,对部分基金公司特点进行总结。① 条线齐全发行早:华夏、易方达、南方、嘉实。② 异军突起后劲足:国泰、华宝、华安、富国。③ 细分领域有优势:海富通、博时、鹏华。

4、特色产品:将ETF分六大类,在每类新发行产品中梳理出颇具特色的小众产品,记录2019年中国ETF的探索之路。

二、美国ETF:枝繁叶茂,百花齐放

1、市场回顾:截至2019年底,美国ETF共2343只,总规模约4.25万亿美元,目前贝莱德、先锋、道富三巨头分享了全市场81%的份额。

2、美国ETF发展史与特色产品:将美国ETF分为几个大类,梳理各类ETF发展历史,并分析每个大类下的特色优势产品。① 本土ETF:代表是标普、道琼斯、罗素、MSCI等系列指数,其中smartbeta经典单因子产品仍是主流,但有向多因子复合、主动管理、ESG热点概念发展的趋势。② 跨国ETF:涵盖跨国地区指数、单一国家指数等,体量仅次于本土宽基ETF。③ 行业/主题ETF。④ 商品类ETF:有单一和混合型品种,半数产品具有杠杆或反向属性。⑤ 债券类ETF:发展条线比较完善,风险等级多样。⑥ 另类ETF:包括对冲型、通胀保护型、多空型、期货管理型、合并套利型、绝对回报型等。

三、中美ETF比较的思考与启示

1、价格战是否值得模仿?中美两国收费模式有着本质差异,而且国内ETF体量、融券制度等与国外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很难像美国一样将费率降到极致。

2、未来哪类ETF布局机会较多?对比中美ETF市场后,挑选了几类ETF——跨境类:国内投资者目前关注度较低,但国外体量巨大,可以关注。行业主题类:中短期弯道超车的好赛道,部分一级行业尚无产品。SmartBeta ETF:单因子类认可度更高,是长期发展方向。债券类ETF:发展空间巨大,竞争尚不激烈,建议关注可转债。

风险提示事件:本报告仅以及历史数据作分析统计,不推荐个股或个基;基金公告数据有一定滞后性。 

前言

2019年是中国ETF市场爆发的一年。从增量产品看,新成立ETF 90只,同比增长240%;新申报254只,同比增长450%;年底规模为5981亿,同比增长59%,其中七成的规模增长来源于新发产品引流。从存量产品来看,2019年前成立的ETF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份额缩水,老产品的新增规模贡献率仅是ETF总规模增长的27%;少数基金产品率先大幅降费,市场上弥漫起价格战的硝烟味。从竞争环境看,部分保险和银行系公募加入了宽基类产品的份额争夺,部分中型基金公司借助行业和主题ETF,完成了单产品的弯道超车。

2019年,中国的ETF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而一洋之隔的美国则继续稳步前进,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低价透明的工具产品愈发被投资者所接受,也催生出丰富的创新品种,无论是在ETF数目、规模还是种类,美国都走在中国前面。

本篇回顾了中国及美国ETF的发展历史、竞争格局及特色产品,希望通过两相对比,帮助投资者了解美国ETF需求趋势的变化,了解目前国内ETF市场的欠缺,并探讨未来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为国内的产品创新提供借鉴。

正文

一、ETF之中国篇:奋力生长,未来可期

1.1 市场回顾

  • 基金表现

2019年有97%的ETF录得正收益,其中13只ETF涨幅超过50%,多集中在成长、消费等风格板块。

  • 交投活跃度

2019年ETF的二级交易活跃度增加,约占股市总成交额的2.8%。从各类ETF交易情况看,宽基类ETF的交易量最大,占到全市场的68%,其次是行业类ETF,占全市场的14%。

在交投最活跃的前10中,有8席为宽基指数,华夏上证50ETF作为上证50期权对应标的,交易额比第二名南方中证500ETF多出1600亿,是当之无愧的“流动性之王”。如果剔除规模因素,商品类ETF的单位规模的交易金额最高,其中仅华安黄金ETF一只就贡献了商品类ETF交易额的61%,也跻身10大交投活跃ETF名单。而国泰基金的证券ETF是行业类ETF中的交投活跃代表。

  • 机构持有者占主流,散户偏爱行业ETF

从ETF持有人来看,机构投资者仍然占主流,目前机构持有占比较多的ETF类型依次是:债券ETF、宽基ETF和主题ETF,持有占比中位数分别为95%,80%和77%。

今年机构投资者整体持有比例有小幅提升,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却一直在下行,说明普通投资者对被动投资理念的接受度在持续提高。按分类型看,行业类ETF散户占比中位数达到49%,是最受散户欢迎的ETF类别。行业的大逻辑更容易被投资者理解,在行情到来时能准确抓住,省去投资者选股精力,再结合基金公司的适时营销,很容易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散户投资者,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国泰基金的证券ETF。2019年半年报显示基金持有人机构中,证券ETF的个人投资者者占比达70%,且这只产品场内交投非常活跃,有利于产品做大规模,截至2019年12月底规模已经超过100亿。除此之外,提前选择好的行业赛道也很重要,比如国泰的上证180金融ETF、易方达的沪深300非银ETF、汇添富的消费ETF,规模均在20亿以上。

1.2 竞争格局

  • 多点开花,竞争加剧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256只ETF成立,规模达到5991亿元,较去年同期规模上涨59%,其中4季度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单季规模上涨27%。

将ETF分为宽基、行业、主题、商品、债券、smartbeta六大类,从规模和数量来看,宽基ETF仍然是主要类型,其规模占全市场总规模的54%,数量占全市场ETF总数的36%。目前宽基类ETF仍是各家基金公司的必争之地,2019年新成立31只宽基ETF,同质化较为严重,单是沪深300 ETF就增加了7只,但从其首发募集情况来看,只有泰康和工银瑞信规模超过到50亿,其余5只的首发基本都在5亿以下。

除宽基ETF之外,主题类和SmartBeta ETF规模扩张速度也非常快,规模分别同比增长了146%和90%。特别地,SmartBeta类ETF2019年新发行数量增长了近一倍,是很多基金公司争夺的新战场。其中,单因子红利类ETF是发行热门品种,其数量占新发Smartbeta ETF的55%。

  • 基金公司的集中度

从全市场ETF来看,前5名基金公司的ETF总规模占比达到全市场的52%,前10名基金公司占比为79%——前20%的基金公司占据了80%的份额, “二八效应”明显。

在每种ETF类型下,按基金管理人旗下的产品总规模进行排名,并计算基金管理人的规模集中度。从六大类ETF来看,前5的基金公司总规模占比较2018年小幅下滑,不过仍在70%以上,与此同时,各类ETF的参与基金公司数量均有上升——说明后来竞争者的加入,稀释了头部基金管理人的一部分份额。

目前债券类ETF的管理人集中度最高,其次是商品类ETF,主要因为这两类ETF均只有8家基金公司有产品,参与度较低。

用规模集中度+管理人数量综合判断竞争激烈程度,目前竞争激烈程度排名为:宽基类ETF>主题类ETF>行业类ETF>smartbeta ETF>商品 ETF>债券ETF。

  • 价格战可以快速持续扩规模吗?

截至2019年底,ETF平均管理费率为0.44%,按规模加权后的管理费率约为0.41%。宽基类ETF的收费差异最明显,最高收费1%(富国恒生中国企业ETF),最低收费0.15%。在2019年新成立的55只ETF中,有22只选择收取0.15%的低管理费,其中宽基类和主题类ETF占近八成。

今年出现的价格战背后,一方面是新基金想争夺已有产品的份额,另外就是具有先发优势的老基金将费率压低,迫使新进入者不得不降价跟随。无论怎样,新进入的小基金竞争成本要远高于规模大的老基金。从实际的首发规模来看,除了某些做换购的基金做大了首发规模外,低费率的新ETF未必有持续明显的优势。比如,率先打响价格战的平安创业板ETF规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规模严重缩减,年底规模较2019年3月份首发时的规模缩减了约80%,这也反映了在牛市中一味靠价格战未必能够持续吸引投资者,整个公司的产品条线、市场热点把握、场内流动性维护以及投资者对品牌的依赖等,都是影响ETF规模的重要因素。

从ETF类型来看,宽基ETF的降费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主题ETF。行业和smartbeta类ETF低费率产品较少。商品类ETF目前产品不多,而且产品之间有一定差异,暂时不构成价格战的产品基础。债券类ETF则是天然收费就比权益类ETF低,在美国市场也是如此。

1.3 管理人梳理

本节从ETF产品条线数量,规模增长,流动性,渠道宣传等角度,对部分基金公司的特点进行简单总结。从全部ETF的规模来看,目前规模前5名依次是:华夏、易方达、南方、博时、嘉实。

从产品规模集中度看,美国ETF产品数目排在前5%的ETF,累计规模占比达到81%,龙头效应明显;而在中国,排名在前5%的ETF累计规模占比却只有47%,远低于美国市场。就国内的头部基金公司而言,尽管已经出现了二八分化现象,但分化程度可能还不够。

  • 条线齐全发行早:华夏、易方达、南方、嘉实

目前ETF市场的“带头”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易方达等。华夏宽基条线布局早,早期在主要的宽基指数如上证50、沪深300、创业板、恒生指数中有布局,目前规模也牢牢占据鳌头,近几年,华夏基金在宽基类、行业类、债券类和主题类ETF中均跻身前5,除了宽基产品外,还有如5G通信ETF、四川国改ETF、人工智能ETF等看家产品,多条线发展,是目前当之无愧的老大。

易方达早期在创业板、恒生国企、深证100布局,后面又成立多只行业、主题以及smartbeta类ETF,如SGE黄金、300非银、国企一带一路等。这两家占据了先发优势,都有丰厚的资源,销售能力也强,后期推动的主题或行业ETF都有不错的成绩,产品条线相对齐全,短期内想要追赶这两家并不容易。除了这两家,南方和嘉实则紧随其后。

南方的产品条线中目前中证500ETF是王牌,几乎占据了旗下产品规模的80%,其余产品目前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不过单就产品条线来看仍有一定竞争实力。

嘉实基金在smartbeta和主题类ETF中成绩靠前,宽基类ETF中比较突出的是沪深300ETF。大概是宽基ETF的竞争比较激烈,嘉实其余几只宽基ETF相对同行的规模并不算大。在2019年嘉实新成立的基金中,多为主题和smartbeta ETF,发展相对比较有特色。

  • 异军突起后劲足:国泰、华宝、华安、富国

从目前权益ETF的竞争格局看,宽基类ETF基本被几家大的基金公司占领,想从其口中抢夺份额并不容易。因此,不少基金公司另辟蹊径,选择集中精力在某一领域做爆款,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典型代表是国泰、华宝、华安、富国。

国泰的产品条线很清晰,行业类ETF占比90%以上,旗下的宽基ETF也是选择跟踪纳斯达克指数,并未参与到国内的宽基指数竞争大军中,目前国泰的证券ETF是唯一过百亿的行业类ETF。其年交易额也是行业ETF第一,国泰旗下的不少ETF成交都比较活跃。

华宝与国泰的打法有些相似,不过大部分产品都是16年之后成立,尽管数量相对少些,但产品质量不错,比如19年的科技龙头规模扩张了5倍,属于2019年的黑马产品,旗下行业ETF产品交投也比较活跃。

华安营销实力较强,目前有上证180、SGE黄金、创业50指数ETF,均为17年之前成立的产品,尤其是黄金ETF在同类基金中规模最大,交投也最为活跃,是华安的代表ETF。在新发产品上,目前黑马型产品不多,不过目前处在孕育期的主题和宽基类产品还算比较有特色,具有发展潜力。

富国:之前富国在分级基金上获得了优异成绩,现在分级转型即将到来,近年公司在指数基金上也逐步发力,目前产品条线相对集中在行业类和主题类,2019年新发了多只“龙头核心”概念的ETF,比较成功的有军工龙头、科技50ETF等。

  • 细分领域有优势:海富通、博时、鹏华

基金管理人旗下一般有比较成功的特色ETF,在细分领域比较领先,但条线略显单薄。不过由于本身具有实力,若要持续做大ETF规模,跟上头部队伍,需要进一步发力或转型。

海富通:债券类ETF的老大,旗下有唯一一只过百亿的债券类ETF。

博时:旗下有2只央企类主题ETF,规模占旗下全部产品的76%。博时的黄金ETF虽然成立时间比同类基金晚,但规模仅次于华安,也属于其特色产品之一。

鹏华:前期分级类基金成绩优异,在分级转型后,指数产品多集中在LOF领域,ETF的布局稍显不足,不过2019年鹏华开始发力ETF,目前产品线在逐步完善中。旗下的证券龙头ETF颇具特色,作为老十家的基金公司之一,未来具有发展潜力。

1.4 特色产品

我们从各家管理人申报情况及新发行产品看,分品类梳理出特色的小众产品,以记录2019年中国ETF的探索发展之路。特色产品的选取原则是概念新颖,同质产品少,市场关注度不高,有发展空间。

  • 宽基类ETF:中日跨境

国内现有的跨境型指数基金投资区域仅覆盖了香港、美国、德国、新兴市场,较少投资日本股市。2019年成立的4只中日ETF,填补了市场空白,提供了方便快捷投资日本市场的方式。这四类中日ETF运作方式是通过QDII额度,将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90%投资于跟踪目标指数的日本资管公司的ETF,间接实现对2类目标指数的跟踪——日经225指数和东证指数。在日本国内,这两个指数连同JPX-日经400指数,是目前日本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规模指数,跟踪这三大指数的ETF规模占日本国内权益类ETF总规模98%,对应总规模约1000亿日元。不过,由于对日本股市的不了解,加上今年日本股市回报率远不及A股,国内投资者对其关注较低。截至2019年年底,4只ETF平均缩水达83%,有3只ETF的最新规模甚至不足6000万。

从全球资产配置角度来看,日本股票指数与国内沪深300的相关度并不是很高,有利于分散组合风险,是很好的投资工具。

  • 行业类ETF:龙头与核心

伴随着行情的发酵,2019年行业类ETF迎来了一波扩张热潮。除了普通的行业ETF外,“核心资产”和“龙头”概念也颇受市场欢迎。譬如2019年7月份,富国中证军工龙头ETF和华宝中证科技龙头ETF几乎同时成立,后者在科技股行情的带动下规模增长了6.5倍,一跃成为规模第二大的行业类ETF,仅次于国泰的证券ETF。还有12月刚成立的鹏华国证证券龙头ETF,2019年12月首发募集近10亿,在同期新发的行业ETF中排名也非常靠前,这3只基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行业内的龙头核心股。

除了明确提“龙头”概念的行业产品,还有类似的消费100ETF、消费50ETF、科技100ETF、新兴科技100ETF也都是选出各风格板块的“核心股”进行跟踪。

  • 主题类:细分与地域

2019年新发的主题类ETF中,一带一路、央企创新、大湾区类的ETF都获得了很不错的发行成绩。比如央企结构调整类ETF,其跟踪指数是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定制,选取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约30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较具代表性的100只企业股票加权计算构成指数,以反映中央企业结构调整板块在A股市场的整体走势。主要目的是帮助整合中央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各类资本向优秀国有上市公司聚集,共同助力央企结构调整,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

除了这类主题ETF外,我们关注到有几家基金公司布局了人工智能ETF,分别是华夏、华富和平安基金。比如代表的华夏人工智能主题 ETF,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重点挑选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标的,所属行业集中在电子和计算机行业,涉及的细分领域为电子制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设备、半导体等。其实近几年在美国也兴起了人工智能ETF热潮,其中有一类人工智能概念产品跟我们的产品有些区别。2017年,AI Powered Equity ETF (AIEQ) 是美国最早成立的人工智能ETF,它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分析和挑选股票,获得了资本市场广泛关注,这只ETF 2018年跑赢了标普500 ETF,但2019年则开始落后。2019年3月,高盛又发布了5只人工智能ETF,与AIEQ理念相似,产品完全依赖于机器交易和AI算法而非人工选股。

  • SmartBeta ETF:分化与追逐

Smartbeta 的概念主要受美国ETF市场影响,国内最早的是2006年华泰柏瑞发行的上证红利ETF,规模稳居榜首。2019年smartbeta类产品可谓冰火两重天,有1/3的基金规模缩水超过50%,但同时也有3只基金规模扩张超过90%。

目前最受欢迎的是红利类因子,在规模前5名中有4席被红利因子占据,而2019年四季度又新成立了多只红利ETF。这种“扎堆”发行现象在基金市场很常见,不过鉴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尚不及美国,如果要产生爆款产品还需要未来行情的配合及投资者的认知度提升。

  • 债券类ETF:价廉与物美

从2019年全年申报产品情况看,债券类ETF占据了ETF申报总量的半壁江山,约106只产品,基金管理人数达53个,申报意愿强烈。2019年只有2只债券ETF成立:海富通上证5年期地方政府债ETF、鹏华中证5年期地方政府债ETF,均获得了不错的首发成绩,前者首发规模为110亿,后者为45亿。

  • 商品类ETF:创新与开拓

2019年业内3只商品期货ETF获批,分别是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建信易盛郑商所能源化工期货ETF和大成有色金属期货ETF。与之前跟踪黄金现货的黄金ETF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期货ETF。期货ETF以持有商品期货合约为主要策略,以跟踪商品期货价格指数为目标。三个指数分别是三个商品交易所的农产品、有色金属和能源化工品种,其中华夏饲料豆粕是单品种ETF,其他两个是多品种ETF。

二、ETF之美国篇:枝繁叶茂,百花齐放

2.1 市场回顾

根据ICI数据,截至2019年底,美国ETF的总规模约4.25万亿美元,目前共2343只。而国内ETF最新规模只有约5981亿人民币,数量为259只,两者体量差异较大。

我们选取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的ETF市场进行比较,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来看,中国ETF市场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2.2 竞争格局

  • 管理人与产品

从产品规模集中度看,美国ETF产品数目排在前5%的ETF,累计规模占比达到81%,龙头效应明显;而在中国,排名在前5%的ETF累计规模占比却只有47%,远低于美国市场。就国内的头部基金公司而言,尽管已经出现了二八分化现象,但分化程度可能还不够。

进一步,我们按基金管理人的ETF规模排名,把美国和中国的前10名做对比。可以看到,第一,中国市场上的龙头份额距海外ETF巨头份额差距仍较大:尽管国内ETF领先的华夏规模占比接近20%,易方达占比接近11%,但跟贝莱德(ishares,39%)、先锋(Vanguard,26%)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第二,国内前10基金公司的规模集中度远低于美国,国内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之间的规模份额差异不大,这类基金公司还有弯道超车的空间。

  • 美国管理人三巨头占八成份额

目前美国ETF市场上是“三国争霸”的状态,仅三家管理人总份额占了全市场的80%。第一名是贝莱德BlackRock旗下的iShares,目前份额占比为39%;第二名是近几年崛起的先锋领航Vanguard,份额占比为26%;第三名是State Street,也是比较老牌的ETF发行商,份额占比为16%。,其中Vanguard提倡低成本理念,其产品费率普遍较低,其余两家在Vanguard份额上涨的压力下也开始降低费率,以保持竞争力。

2019年美国ETF管理人三巨头(iShares、Vanguard、State Street)的规模加权平均费率都在0.2%以下,而速来以低成本闻名的Vanguard则在0.1%以下,尽管Vanguard成立ETF较晚,但其规模增速非常快,目前已经超过了State Street,位于第二的位置。

  • 美国top 10ETF类型更加丰富

比较中国和美国规模前10的产品后发现,国内规模top10 ETF的同质性高,多为宽基类ETF,其中仅沪深300ETF就占了3席。规模排在前10名的产品,类型更加丰富,除了本土宽基类ETF外,还有跨境ETF和债券型ETF。

  • 美国ETF费率

美国权益类ETF的平均费率为0.5%,但规模加权费率为0.2%,说明很多巨型ETF将费率压得非常低。 

从细分类型看,美国的主动权益类ETF收费最贵,跨境ETF以及国内行业ETF费率略高于其他权益类ETF。债券类ETF收费偏低,其中公司债类ETF整体管理费率最低。

2.3 美国ETF发展史与特色产品

1993年美国第一只ETF——SPDR S&P 500 ETF TRUST 成立,而中国第一只ETF——上证50ETF则在11年后成立,国内ETF市场与美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本小节简单梳理了美国ETF产品的发展现状,帮助投资者了解美国ETF需求趋势的变化,为国内的产品创新提供借鉴。

  • 美国本土ETF

美国ETF中的主流当属投资本土的权益ETF,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标普、道琼斯、罗素、MSCI、和交易所系列指数,有些类似于国内的上证、中证、深证系列指数。比如目前规模最大的美股标普500 ETF指数基金SPY,是标普系列的大盘股代表,排名前10的纳斯达克100 ETF QQQ,由美国纳斯达克100只最大型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所组成,包括各大硬/软件、通信、零售、生物技术公司,十分注重成长性,类似国内的创业板指数。

smartbeta的策略ETF也是基于本土市场的特色产品,主要涵盖:单因子策略(波动率、beta、红利、动量、质量、成长等因子)、多因子策略(各因子结合)、事件策略(分拆、回购等)以及另类加权策略(基本面加权、按方差加权等)。从布局上看,价值、成长、红利等经典单因子产品占据目前市场的主流,但近年来更趋向于多因子等复合型、主动管理类产品以及ESG的等热点概念产品发展,多数产品仍集中在美国市场,也有少数公司尝试在新兴市场指数中发行smartbeta ETF,比如Fidelity Targeted Emerging Markets Factor ETF就是基于复合因子,在发展中国家股市上选标的。

  • 跨国ETF

比较多的有跨国指数(比如区域、发达国家、新兴国家指数等)和单一国家(地区)指数,如跨国的新兴市场指数、单一国家如新加坡、巴西、俄罗斯、韩国、菲律宾等,品类繁多,提供了全面的大类资产配置工具。目前国内QDII类指数基金主要还是以投资美股和港股为主,品种相对比较单一。

  • 行业/主题ETF

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标准10个一级行业分类,我们整理了每个行业内的部分代表型ETF。另一种是主题行业,比如赌博、环保、烟草等相关公司构成的指数。还有些新成立的概念比较新颖的ETF,如投资电竞公司的Roundhill BITKRAFT Esports & Digital Entertainment ETF,从事太空探索,卫星火箭和军用太空科技公司股票的Procure Space ETF。

  • 另类ETF

另类ETF包括如对冲型、通胀型、多空型、期货管理、合并套利、绝对回报等,产品可选面广,有做多,做空或加杠杆做空等。另外,近些年资产配置类ETF也慢慢发展起来,主要的策略类型包括季节轮动策略、因子轮动策略、多资产配置策略等,主要解决投资者的配置和交易需求。国内目前有指数公司编制了资产配置指数(譬如中证编制的多资产风险平价指数),但尚未有产品正式发行。

  • 商品类ETF

美国商品ETF包括包含能源、贵金属、农产品等多个条线,有单一产品型和多产品混合型品种,接近有一般的产品具有杠杆或反向属性,比如ProShares Ul-traPro 3x Short Crude Oil ETF,就同时具备杠杆(3倍)和反向(-1倍)属性,散户参与度很高。而我国商品类ETF起步较晚,美国第一只商品ETF(SPDR Gold Shares)诞生于2004年,我国第一批黄金ETF是2013年底成立。美国第一只商品期货ETF(Invesco DB Commodity Index Tracking Fund)成立于2006年,而中国在2019年才有了第一批商品期货ETF。

  • 债券类ETF

美股的债券ETF发展就比较完善。从期限上,大致可以分为长中短期,短期多为3年以下,中期多为4-9年,长期约10年以上。从风险来看,包括美国国债、政府债、投资级公司债和垃圾债,风险等级多样,为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投资工具。

三、对国内ETF的发展启示

3.1价格战是否值得模仿?

美国ETF的低费率背后有很多因素,比如龙头产品体量巨大可用低费率筑造护城河、融券费的收益补偿等,而国内基金目前在这些方面仍无法做到之比肩。尽管转融通等业务陆续开启,可以带来一部分额外收益。但国内整个ETF体量与国外仍有差距,一味进行价格战可能会导致部分基金公司无法承担过高的运营成本,导致参与度下降,投资者可选产品变少。

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收费模式有着本质差异——销售渠道靠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收取咨询费,美国基金公司一般不需要向其支付销售佣金,所以管理费中省了一笔销售费用,而目前国内销售渠道咨询服务费的收入占比较小,很难像美国一样将费率降得过低。

良性的外部竞争环境可以倒逼基金公司,对产品创新和长远来看都是益事。一味在老地盘打价格战抢夺规模,不如多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开发出更丰富有效的投资工具。

3.2哪类ETF未来布局机会较多?

从国内目前的产品条线分布来看,可以看出正在全力追赶美国ETF产品线,从大的类型看,国内已经覆盖了宽基、部分行业、部分风格板块、部分商品、smartbeta以及单一国家类ETF产品,但某些类型内部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特别是有些概念稍新一些的产品在普通投资者群体中认知度不高(如跨境类ETF),需要时间慢慢培育和引导投资者。

  • 宽基类:

目前竞争难度较大。目前几个大的宽基指数ETF竞争难度很大,仅靠价格战抢夺份额需要承担较高的成本,对有全产品条线诉求的基金公司还可以加入布局,对实力一般的基金公司来说再新发宽基产品的性价比不高。

  • 跨境类:

投资者目前认可度较低,是值得关注的品种。除了追踪香港市场ETF外,目前国内的跨境ETF中,有跟踪纳斯达克100、标普500、德国DAX、日经225、东证指数。发行时间比较早的基金中,除了博时的标普500ETF规模超过10亿,其余ETF规模都在2亿以内。2019年新成立的4只中日跨境ETF尽管首募规模尚可,但到了年底规模也出现了比较大的缩水,3只不足6000万——说明国内投资者对海外产品的认可度并不高。不过这类跨境ETF确是一大方向,在美国其规模仅次于本土宽基ETF,特别是金融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化,可以根据国内政策调整及海内外行情变化适时进行布局。

  • 行业主题类:

中短期弯道超车的好赛道。近两年,国内的行业类和主题类ETF成绩不俗,有些细分行业(如半导体、5G通信等)能够紧密跟踪行情,逻辑容易被投资者理解,是很好的参与工具。未来伴随着某些细分行业或板块的行情发酵,行业及主题类ETF或许可以成为一些基金公司弯道超车的重点,比如美国市场近年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类,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ETF目前不多,但市场的关注度比较高。在目前已成立的产品中,按申万一级行业划分来看,仍缺少如保险、家电、农业等类型的ETF。

  • Smart Beta ETF:

概念新颖,是长期发展方向。作为近 10 年美国 ETF 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之一,目前机构认可度较高,对配置型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第一只Smartbeta ETF是2006年成立的华泰柏瑞红利ETF,目前有大概27亿规模。尽管2019年很多Smartbeta ETF产品缩水,但最新规模基本都维持在2亿以上,且不断有新产品供应,发展势头较好。从细分类型看,目前国内多因子结合的产品规模整体相对靠后,可能原因是相比单因子类理解难度加大,投资者对其认知度不高。不过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投资理念的深入以及A股市场的检验,相信这一类产品未来会大放异彩。

  • 债券类ETF:

竞争还不算激烈,发展空间大。固收类产品在低风险资金配置时一直是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作为底层工具,债券ETF费率低,性价比高,因此也是大型基金公司的必争品种,日后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目前国内债券类ETF已成立产品不多,只有12只,但目前已有53家基金公司的106只产品正在申报。美国的债券类ETF共376只,从标的类型看,公司债、政府债以及多类债券混合的综合类最为多见,还有通胀保本、地方债等多种风险等级的工具。从美国近几年的新发产品来看,债券混合类ETF新发份额仅次于宽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对可转债的关注度较高,作为一种兼具股性和债性的品种,转债标的筛选有一定难度,目前多为主动型债券基金,缺少跟踪一揽子转债的ETF产品。

  • 其他类ETF:

国内尚处空白,需等环境配合。目前我国尚处空白的ETF类型有杠杆类、反向类、多资产配置类、行业轮动类,不过这类ETF需要整个市场和政策的配合,现在很多传统产品条线都还不完善,这类创新性的产品或许等到未来时机成熟后可以再考虑布局。

风险提示事件:本报告仅以及历史数据作分析统计,不推荐个股或个基;基金公告数据有一定滞后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