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外汇

央行盛松成: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该由谁持有?

新浪综合

关注
外汇K线图

外汇K线图

来源:人民币交易与研究公众号 

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外储管理一直为市场关注。近日,中国外储管理体制改革呼声再起。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从货币创造机制、外储的战略地位和货币政策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1月21日晚,盛松成在清华经济高层论坛上做了一场生动的货币供应与外储管理的演讲。 

近期有声音提出,中国因央行独自管理外储,造成“外汇占款绑架货币政策”的现象,基础货币扩大,M2不断增加,引起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同时,外储收益也不高。因此外储管理体制可以考虑“两元架构”,即由财政部和央行共同管理,以避免通货膨胀和金融乱象。

盛松成认为,这一分析看似逻辑清晰,但实际上,对我国基础货币创造渠道和货币政策存在很大误解。

从货币创造机制看外汇占款的影响

盛松成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立场,要害并不在于外汇占款多还是少,而是国家是否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主动调节的能力。中国外汇储备从加入WTO开始的这十几年不断增加,到2014年6月达到3.99万亿美元的峰值,而人民银行通过央票的发行,部分抵消了外汇占款增加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的影响。“一方面,投放货币是央行购买外汇的结果,如果不这样做,当时的人民币汇率很可能会大幅飙升,对经济的影响会很大。

我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之所以能维持较高的国际贸易份额,与当时我们不放任人民币升值是有关系的。如果放任不管,外汇占款不会那么增加,但是经济允许我们这样做吗?不允许。所以不能说外汇占款绑架货币政策,实际是货币政策为国家经济稳定、经济发展服务的。当时我们持续购买外汇,是为了维护汇率稳定。另一方面,货币发出去了,要想办法把它收回来,比如向商业银行发行央行票据。”

与“外汇占款过多导致货币超发”恰恰相反,目前我国货币创造机制的一个变化在于,中国外汇占款最近几年来持续负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已形成掣肘,央行因此开启了货币政策新工具,包括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来调节货币投放。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看到,目前“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在央行总资产中的占比提高到了27.2%,而2014年6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仅占央行总资产的4.4%。

“货币投放取决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外汇占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抵消,并不存在绑架基础货币投放的问题。”盛松成强调。

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性和流动性

对于外汇资产配置的管理, 盛松成指出,官方外储从流动性、安全性等角度考虑,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同时也进行了多币种的配置。 这是国家资产安全和宏观调控的战略需要。

“外汇储备管理首先不是考虑盈利性,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比如在必要的时候用以调节汇率和防范资本流动风险。盈利当然要考虑,但盈利是第二位的,”盛松成表示。

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美元资产在我国外储中的占比约66%,略高于IMF统计的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63.6%的占比。可见我国外汇储备对美元资产的配置处于合理的范围。

此外,美国国债只是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种类的美元资产。与世界上其他外汇储备大国相比,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并不多。根据美国财政部披露的数据计算,截至2016年末,美国国债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34.93%,而外储规模世界第二的日本,美国国债在其外储中的配置比例高达91.79%。

我国财政部曾于2007年发行155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用于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注资。应该指出的是,注资中投,对央行而言,外汇占款转化为对政府债权,对基础货币没有影响。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增加了负债,另一方面增加了长期投资。

虽然依靠投资收益可以偿还国债利息支出,但负债的增加,会提高政府债务和赤字率,甚至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不适合作大规模外汇资产配置。因而,财政部持有外汇储备,相比人民银行持有,没有必然的优势。同时,判断外储投资的收益情况,还需要具体数据作为依据。 

外汇储备管理是复杂的过程,如果要采取新的管理模式,需要详细论证和多方讨论,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经济金融发展需要来制定实行(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