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

ESG Top Columnists

33
第3篇

马骏:推动解决高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来 源:易碳家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的“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今年二十国集团(G20)平台,将聚焦于转型金融框架的建立,以推动解决高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马骏强调,转型金融十分重要,涉及面极广,包含转型界定标准、转型披露要求、转型金融工具,相关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的问题。

此外,马骏透露,金融机构建立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已有试点,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设立了披露工作组,将聚焦银行如何进行碳相关的信息披露进行研究。

对金融机构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

马骏表示,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内,国内绿色金融聚焦在“双碳”领域已有了较多新进展。

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2021年,由人民银行牵头制定了绿色债券标准,其中剔除了一些与清洁煤和其他高碳相关的项目。马骏认为,这是标准领域中往“双碳”目标靠拢的一个具体举措,其他绿色金融目录未来也会得到相应修正。

在信息披露方面。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明确表示,要对金融机构建立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2021年,人民银行出台了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框架性指南。过去几年绿金委旗下的信息披露小组,尤其是中银合作的TCFD试点,为人民银行这一文件提供了重要基础。马骏透露,今年年初绿金委设立了披露工作组,今后可能会产出更多细致的内容,尤其聚焦银行如何进行碳相关的信息披露等方面。

在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方面。2015年,工商银行启动了与环境相关的风险分析压力测试,近几年开始聚焦于和气候风险相关的分析方面。2021年,人民银行要求24家银行开展气候压力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主要关于碳价上升,将对银行的不良率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这一主题。马骏介绍,目前测试已完成第一阶段,未来还会继续完善方法,并推广至更多银行。

在绿色产品发展方面。2021年,绿色产品进展非常快,绿色信贷的增长达到了27%,绿色债券发行量增长为170%,这一势头还在延续。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绿色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会进一步提高。除了传统大类别的产品之外,还有很多创新产品,如ABS、ETF及与碳相关的金融产品都在不断涌现。

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方面。马骏认为,该类机制发展得到较大提升,人民银行在去年年底推出了碳减排的实施工具,很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

绿色金融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

2021年,二十国集团(G20)恢复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SFSG)”,并将其升格为工作组,该工作组于当年10月份推出第一份“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来指引全球的可持续金融工作。马骏表示,今年,希望在G20平台下建立转型金融框架,来解决高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获得金融支持的问题。

马骏介绍,2021年11月,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这一目录基于中国绿债目录、欧盟可持续金融共同目录的交集而形成。在第一版推出后很快就得到运用,建行于一个月后便在国际上发行了一支绿债,我国其他很多机构也正准备用共同目录贴标,以此在国际上发债。

同时,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这一新的国际组织成立。马骏介绍,该机构于2021年11月正式宣布成立,其将形成关于可持续信息方面的全球统一的披露标准,是否能够短期内落实,由各国自己决定,但从国际协调角度看迈出了一大步。各个国家在未来将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地采用ISSB所提出的框架,来完善和提升本国关于环境、社会可持续方面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要求。

此外,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发布了关于生物多样性和金融稳定关系的报告。马骏介绍,《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报告发布于今年3月24日,这是在与全球一百多位央行、监管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经过一年深入研究后得出的一份有分量的新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一个主要观点,即目前已形成的普遍共识是,若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因此,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未来应逐步采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中,防范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导致的金融风险。

(易碳家)

评论
分享观点...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