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环境保护》杂志专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李海生

市场资讯

关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列为重点任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面对碳达峰窗口期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紧迫挑战,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两会代表委员围绕“美丽中国”目标展开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新思考。《环境保护》对话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李海生,揭示代表眼中科技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政策文本融入百姓生活,如何使生态环保法治蓝图成为生态环境的“免疫系统”,如何让科学理性的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融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Q

《环境保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相比有了更新的要求,您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对于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您看来,这与以往相比,有哪些新的亮点和值得期待的地方?

李海生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务实,我认为有“三个更加注重”的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系统全面。去年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注重生产层面;今年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的绿色化、低碳化,涉及的层面更宽、领域更广。二是更加注重问题导向。报告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这是对西方“小院高墙”“绿色壁垒”等“以邻为壑”政策的有力回应,体现了我们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信心。三是更加注重前瞻指引。报告提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充分彰显了我国提前谋划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主动作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今年的工作亮点颇多,我就简单说说我的三个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今年新增了“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也就是新增了“固十条”,必将对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必将为全国科研院所的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质生产力方面,报告再次强调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可见,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通过生态环境科技实现绿色转型,也是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A

Q

《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在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介绍下环科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接下来有何进一步打算?

李海生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的领导下,环科院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聚焦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长江保护修复、黄河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1 +X”模式组建了大气攻关中心、长江中心、黄河中心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汇聚各方力量,打通了组织、区域、学科、信息和技术“五大壁垒”,贯通了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推动治理范式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系统解决生态环境复杂巨系统“碎片化”治理难题。

目前,环科院共汇聚了全国近千家科研单位和团队,组织超万名科研人员,深入145个重点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给地方“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共计开出“药方”4200余份,有效支撑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快速改善。

接下来,我们要深化和完善这种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以“大平台”“大装置”“大任务”“大数据”“大协同”“大情怀”为重要抓手,推动狭义环境科技向广义环境科技转变,把生态环境科技嵌入管理全过程、治理全流程和产业全链条中,源源不断地为美丽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A

Q

《环境保护》:您在之前的两会就提到过要“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利器”,但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动力,进而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并非易事,需要打好哪些组合拳?

李海生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钥匙。但是,要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动能,还需要在基础研究、产业融合、人才培养、金融保障、AI赋能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加强战略导向性的基础研究,坚持“四个面向”,集中开展关系美丽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下好“先手棋”。

二是加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融合,在传统产业推广应用生物降解材料、碳捕集与封存等清洁能源技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生态环境科技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培养生态环境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亟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不断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帽子”治理,激发科技人员通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内生动力,吸引高水平国际人才,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外部智力支持。

四是打造“接力棒”型科技金融保障体系,在基础研究阶段,强化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在概念验证阶段,利用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平台建设基金等对科技成果开展可行性验证;在成果落地阶段,利用天使投资等耐心资本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五是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加强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污染溯源与治理、生态修复等环节的应用,实现精准溯源、精准治污、精准调控。

A

Q

《环境保护》:过去几年,您一直致力于推进完善生态环保相关立法,从生物多样性到矿产资源再转战到海商,能否描述下您理想中的生态环保法治蓝图?

李海生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依靠法治护航。我理解的生态环保法治蓝图,是让法律成为生态环境的“免疫系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系统性、稳定性、人民性。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法律体系要像生态系统一样有机互联,要覆盖从山川、流域到海洋的全域空间,同时统筹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与污染治理。目前正在编纂的生态环境法典,就是要系统整合现行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破解“法律打架”“重复空白”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补全法律拼图。法治建设就像盖房子,既要顶梁立柱,也要添砖加瓦,保持体系的稳定性。生态环保法治要能为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不确定风险预留制度空间,使法律既能约束当下污染物排放,又能前瞻性应对未来挑战。

第三,法治的根基在人民。环境影响评价法首创公众参与制度,黄河保护法首创公众监督条款,在浙江试点“生态信用积分”制度,变“被动遵守”为“主动捍卫”,就是要提升公民参与性。未来,还需推动企业ESG强制披露、社区环境议事会等制度,让环境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化为“全民行动”。这条路虽远,但行则将至。

A

Q

《环境保护》:实现这一蓝图我们还需要从哪几方面着手逐步推进?

李海生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我认为关键在于构建“理念—制度—行动”的闭环,需从以下三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以科技创新驱动法治效能跃升。比如,在黄河流域,我们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锁定非法排污、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化司法证据、通过人工智能预判污染损害程度。下一步,要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立法、执法、司法全链条,让法治决策更精准。

二是以制度协同突破地域壁垒。地域间制度冲突导致环境治理的“碎片化”,是制约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的突出难题,需要以制度协同为突破口,通过统一标准、深化联合执法、推动数据共享等方式,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与利益共担,探索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条块分割”转向“协同共治”。

三是以全球视野参与规则塑造。主动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中国实践转化为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法治方案,并传播推广;同时,通过立法建立与国际标准兼容的绿色贸易、投资规则,实现从国际规则的“跟随者”转向“引领者”。

A

Q

《环境保护》:作为环科院首席科学家,您和同事们一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大环资委委员,您心系人民群众期盼建言献策。请您谈谈作为人大代表参会几年来的感受和心理变化。

李海生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更是发挥制度优势汇聚发展合力的显著体现。从科技工作者到全国人大代表,从“建言者”转变为“决策参与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自首次履职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一份份建议,切实为生态环保发声。

今年是我第三年参加全国两会,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已经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根深蒂固,绿色低碳已经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但是当面对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面对短暂的经济问题时,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在辽宁调研时指出,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们更加提振信心、坚定初心,必须坚持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代表履职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将围绕减污降碳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调研,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A

(生态修复网)

(转自:生态修复网)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