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碳中和的中国实现路径

市场资讯

关注

作者:钱楠筠

中国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已写入了其“十四五”规划,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如果中国成功,就能凭借一己之力让全球气温相对预期上升幅度降低  0.25 摄氏度。但它的计划现实吗?

实现碳中和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尤其是经济规模庞大的发展中国家。问题有两个方面:减少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活动,以及通过重新造林等抵消措施或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措施来减少排放。

就中国而言,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活动不太可能减少。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国家,其中约一半的人口收入等于或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即使中国能够发展其高科技产业(新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仍有数亿人需要在制造业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就业。

此外,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比21世纪初有所放缓,但由于对汽车和其他典型的中等收入家用电器需求的不断增加,家庭能源消耗将继续提高。 2020 年,中国拥有2.81 亿辆汽车(每 1000 人 204 辆),而美国为2.79 亿辆(每 1000 人 816 辆),日本为7890万辆(每 1000 人 649 辆)。如果中国的汽车拥有率达到与美国或日本相同的水平,其汽车数量将增加两倍。

诚然,中国人口增长率已逐步放缓,但其能源消耗总量仍将居高不下。相比之下,2019 年美国人每年消耗 26,291 太瓦时 (TWh),人口为 3.282 亿,而日本人每年消耗的电量为 5,187 太瓦时,人口为 1.263 亿。如果 2065 年的 12 亿中国人的活动与今天的富裕人群一样,他们每年将消耗 48,050 TWh(与日本人一样)到 93,725 TWh(与美国人一样)。

中国在逐步使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能力更令人憧憬。中国已经投入巨资建设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在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进展迅速。最大的未知数是中国是否能够在没有化石燃料的情况下生产足够的能源来满足其所有家庭和工业需求。

有积极的迹象表明它可以。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将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从上一个五年规划的 15% 提高到  25%。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最近的技术进步使其完全可以实现。

例如,由于中国的太阳能、风能和水电资源集中在西部省份,而大部分用电量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前低效能的长距离输电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潜力。但在投入巨资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超高压输电,可以让电力以低成本在全国范围内转移。这项先进技术现在是政府新基础设施计划的核心,其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改变中国能源部门的结构。

可再生能源的另一个来源是核能。中国目前有50座可运行反应堆,占其总发电量的4%。另有 18 个正在建设中,有望将份额增加到 6% 左右。自 2016 年以来,中国当局每年批准6-8座新反应堆,按照这一速度,到 2060 年中国反应堆总数将达到 350 座左右。

如果仅靠核电取代占电力结构 66% 的煤炭,中国需要到2060年建造 500 多座反应堆。如果能源需求翻番,则需要大约 1,000 座反应堆,其反应堆-人口比例将与法国相似,法国  56 家发电厂生产了6700 万人所用电力的 70% 。

未来 40 年新造 1000 座反应堆在经济和物流上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对中国来说则未必,中国已相近长度的时期内改变了其他形式的基础设施。例如,在 1988 年至 2019 年间,它的国家公路系统从大约35000公里增加到161000公里,超过了美国。

在建造核反应堆时,中国也较少受到大多数其他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公众恐慌。 2011 年日本福岛灾难后,德国决定放弃核电,尽管它占其能源结构的 29%(2014 年数据)。同样,在 1979 年三哩岛部分熔毁后,美国新核电站的建设也几乎停止。核电现在占美国电力结构的20%,并继续面临来自化石燃料利益和环保组织的反常联盟的坚决抵制。

然而,科学界有一个共识,核电既经济又环保。新的第三代反应堆比与切尔诺贝利等事故相关的第一代反应堆更安全、更高效。现在,发生事故或恐怖袭击的后果将与发生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其他常见风险的后果差不多。在实现脱碳目标时,中国可以听从数据,而不是特殊利益。

当然,中国在实现脱碳目标的进程中仍会有一些障碍,比如西部地区安全局势的不稳定性。但在强加自己的偏好方面,中国政府比其他政府拥有更多的政治余地。

如果中国能够安全建造 350-1000 座核反应堆,那么它将建成一个能够以更低成本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中等收入经济体——提供相同技术的大规模生产供应链。

总而言之,事实有利于中国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全世界都将从中国的成功中受益。

钱楠筠是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教授,中国经济实验室和西北中国实验室创始主任。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1.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