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柴麒敏:碳中和推动绿色金融主流化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来源:易碳家

近期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政策文件频出,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央深改委对这项重点工作做出战略性部署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陆续出台,其中都特别提到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举措,提出要“以应对气候变化效益为重要衡量指标,推动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发展”。

快速增长的全球气候投融资与市场规模

《巴黎协定》提出了“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的长期目标,并在过去一段时期内陆续建立了绿色气候基金(GCF)、特别气候变化基金(SSCF)、适应基金(AF)等一系列气候资金机制。全球在气候领域的投资规模目前已经达到了6120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在过去五年中几乎翻了一番,增量主要来自于中国、美国、印度等国的可再生能源、能效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投资。

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达3633亿美元,连续6年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投资国,连续5年超1000亿美元。2019年全球气候债券发行规模2654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绿债发行国,总额达到3862亿元(558亿美元)。201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约1940亿欧元,交易量约为90亿吨,中国是仅次于欧盟、北美的第三大市场。截止目前,全球有近50个国家和30个国家管辖地区采用了碳定价机制,覆盖超过约50%的GDP和20%的排放量,以《巴黎协定》第六条下的国际碳市场合作(ITMO)及可持续发展机制(SDM)、国际航空碳抵消及减排机制(CORSIA)为代表的国际碳市场也在持续发展。

碳中和将极大推动气候领域新增资金流入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科技、能源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以低排放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成为全球转型的主要方向。截至2020年,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65%、经济总量70%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了碳中和承诺,全球市场在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持续发展,总体规模已超过万亿美元,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正成为各国携手开展以后经济绿色复苏的机遇和平台。

自2020年9月22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气候雄心峰会、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重要场合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基于IAMC模型的测算,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占到2020年GDP的3.4%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

绿色金融将在未来成为金融体系的主流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导致经济和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重大因素之一,具有“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特征,正在引起全球中央银行的重视,加强金融领域的气候风险分析是推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宏观政策有效框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2021年1月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到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重要的推动力。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最近的专访中谈到,碳中和目标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最重要的政策举措之一,并宣布了亚投行2025年将实现气候融资比重达到50%的目标。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的视频演讲中专门就碳中和阐释了看法,指出要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建立强制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和管理能力。

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各国都在着手考虑制定面向国家碳中和愿景的金融行业气候风险策略,在金融管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对于我国而言,下一阶段首要是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增加气候资金供给,注重运用绿色金融、碳市场等金融创新,助力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实施,同时还应建立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和信息披露制度,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机构政策和监管框架,有效应对潜在的搁置资产风险和越来越严格的国际融资限制。此外,针对生产性排放进入平台期、消费性排放增长的未来趋势,还应考虑推动金融机构涉资产、负债和中间零售业务的绿色化,开展碳普惠业务创新,促进住房、购车等生活消费领域的高质低碳发展。

如果说,当前的绿色金融还是“边际性”的努力,那么在迈向碳中和的生态文明新时代,金融的底色就应该是绿色的。

(作者系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