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劳动的角度谈价值增值

新浪财经头条

关注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资本论》的第五章讲的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1、如果不考虑各类社会形式,劳动过程不难理解,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让劳动对象成为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2、劳动过程的简单三要素是:1)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

3、“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么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几点依然是生产或劳动的自然属性,只是生产问题,而不涉及分配问题。

4、在生产的自然属性方面,有些东西可以既是一种最终的产品,直接被消费者消费,又可以被当作是劳动对象,作为一种原材料存在。比如苹果可以直接吃,也可以酿成苹果醋。

具体的物在劳动过程中的所扮演的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5、在资本介入后,从自然属性来看,劳动性质没有改变的,依然是与某种自然物发生互动,然后制造某种使用价值;但是却改变了劳动的社会属性,由于劳动者让渡了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所以劳动和劳动成果是属于资本家的。

也就是说,资本的介入,并未改变生产的形式,但是改变了分配形式

6、“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对于资本家而言,之所以生产使用价值,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

7、资本家只关注两点,一是能够生产出使用价值,并能够卖出去;二是卖出使用价值得到的价值,能够大于初始投入。

8、马克思认为价值增值来自于延长的劳动时间,也就是工人创造了高于他说得到的工资的价值。因为劳动力的支配权在资本家,劳动成果也归资本家所有。

9、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资本一无所得,产出等于投入,那么为什么要花功夫从事生产呢?所以这个机制自然有其合理性,劳动者也能理解资本获得利润的诉求。

只是问题往往在更早之前。

资本获得价值增值的源头在于劳动者没有什么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所以不得不选择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

如果有财产性收入,显然就不会去出卖劳动力了,毕竟,坐着收租不要太舒服。

10、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可能是来自社会竞争,因为人的自身禀赋是有差异的,不管初始的分配如何公平,最后都会逐步出现差距。

就像古代那种土地兼并一样。最后资源分配出现了极度不公平,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新分配,常常会付诸于武力手段。有时候是革命,有时候是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并对国内利益格局进行洗牌。

还有的则来自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政策制定者都是有着人性弱点的人,如果权力直接来自人民、不被人民监督、人民不能批评他们,他们极有可能不会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而代表自己阶层或背后利益群体的利益。

11、劳动力的价值不取决于绝对的劳动时间,而是与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熟练度、技术成熟度密切相关。

所以说,所有劳动者都内卷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工作越来越累,而工资没有明显的提升

当下逐步出现了更多卷工作时间的情况,比如最近网传的某动力电池厂的896工作制。

12、工作时间的长短并非主要人们的核心关注点,核心关切在于工作时间更长却没有得到更多。加班加点带来的产出增加,并没有换来自己收入的提升,而变成了老板的利润,或者领导的升职加薪以及未来升迁的筹码。

13、弱肉强食在很大程度是这个社会的本质,因为人性使然。如果混得不好,那么即便是所谓的亲戚都会瞧不起你;如果性情软弱,那么一些号称好兄弟的朋友也会捏软柿子。

而媒体政客并不会真的同情弱者,所以才有面对中下层人群的辛苦劳动,还发言说“她的笑容充满希望”。

14、提升产出或者提高价值增值的共赢方式是技术进步,也就是让同样的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产出。

持续技术进步也往往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甚至可以说包治百病。只是技术进步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技术总会扩散,最后成了一种社会平均技术水平。

但是关键是这个“持续”,所以一旦技术进步放缓,原有的社会矛盾可能又重新凸显出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