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义奇专栏|兵法笔记:九变篇

新浪财经头条

关注

来源:蒙格斯报告

军争篇讲战场用兵的常法,九变篇讲战场用兵的变法。

所谓用兵的变法,就是以奇用兵,临事适变,灵活机动,应变自如。

篇名九变,至于是哪九变,历来争论不休。从内容上看,本篇孙子先是讲述五种地形下不同的处置原则,再讲五个“有所不”,接着是“杂于利害”、三种手段、“有备无患”,然后讲“将有五危”。兵法讲因敌而变,敌的核心是将,抓住敌将的破绽,设法求变,应当是战场求变的最高境界。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汜地1无舍,衢地2交合,绝地3无留,围地4则谋,死地5则战。塗6有所不由7,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8,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

孙子说,凡兴兵打仗,主将接受国君命令,动员组织军队出征,遇到低地洼处不可驻扎,到了几国交界、四通八达之处要(事先)结交当地的势力,路过缺水少草的不毛之地不要停留,进入道路狭窄、进退两难易被敌军包围之地要设法脱离,陷入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死地只能奋勇作战以图生计。有的道路虽可走但不能走,有的敌人虽可打而不能打,有的城池虽可攻但不去攻,有的地方虽可争取但不去争取,即便是国君的命令有的情况下也不能接受。所以,主将精通以上各种战场变化的,就是懂得用兵了。主将不能精通以上各种变化的,虽然了解战场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战场变化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注】

1.汜地:水网、湖泊等低地洼处。

2.衢地:几国交界、四通八达之处。

3.绝地:不毛之地。

4.围地:道路狭窄、险迂,容易设伏之地。

5.死地:前有强敌、后无退路,或者后有追兵、前无通路之地。

6.塗:途,道路。

7.由:经过。

8.五利:有两说,一说文中五种“有所不”,一说五种地形下的临机应变。

【记】

大意是,用兵之法,将军领受国君的命令,领军出征。在低洼之处不要驻留,在四通八达的地方要注意与周围势力结交,在通行不便且无生存条件的地方不要停留,在通过出入通路狭窄的地方时要预先谋划,在进退两难的地方要决心殊死奋战求生存…要根据地形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

有的道路可以通过但不要从此通过,原因可能是从此通过有可能使我军置于险地,也有可能是从此通过有可能暴露我军战略意图等。有的敌军可以轻取但不要向其发动进攻,原因可能是敌人的饵兵,也有可能是有更大的战略意图在后面。有的城池不要攻占,原因一是该城池是没有处于关键节点上,攻而无益。二是易守难攻,与其久攻不下,不如不去强攻。有的地方不要争夺,不毛之地不要争夺,夺取之后无法占领之地也不要去争夺。国君有的命令可以不遵从,一切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由将领临机制宜。只有懂得临机应变的将领,才能因敌制胜。

以奇用兵的核心是变。孙子列举了五种地形情况下的适应性对策,并提出不固守常法的“五不”,要求战场主将一切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有所取必有所不取。强调将领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善于临机制变,充分调动、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用兵之道。这要求主将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比较,深入分析,权衡利弊,唯利是动。

虽然表面上看,容易通过的路不走、能够轻取的敌人不攻、能够夺取的城池不占、能够占领的土地不夺、甚至连国君的命令也不遵从,这些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了常理、不遵守成规,实际上却是主将临机制变,更好地遵从战争的规律,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为取得战争胜利争取条件。

能够采取合乎现实却不合常理的做法,主将必须要胸中有全局,灵活处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军事行动必须遵循战争的规律,不去计较一城一地得失,能够放弃局部的小利来换取更大的胜利,做到枝节服从主干、短期服从长期、眼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全局、战术服从战略。

现场主将能否临机制变,除了主将个人的能力素质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主将能够有勇气,一切为战局为重,不单纯了为规避责任而消极执行、盲目服从上级的命令。这当然要求现场主将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但更重要的是,要求主将的上级具有高远的眼界和宽阔的胸怀,能够给现场主将以临机处置之权。如果没有现场主将对战争胜利的高度责任心,没有上级对现场主将的充分信任和授权,要想做到临机制变,分清楚现场主将是灵活处置还是违抗命令,都是非常困难的。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9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

所以智者的考虑,必须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考虑有利的方面有助于提高信心,考虑到害的方面可以防范于未然。

【注】

9.杂:兼顾(到)。

【记】

关于杂于利害,曹操批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似乎比孙子更高一筹。

一事之成,组成事物诸要素,是促进成功的因素,还是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利是害?并没有固定地一成不变的结论。同样的一个人、一个事件,有时会成事,有时会坏事。利害关系随时间、空间各种环境、甚至是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利可转化为害,害也可转化为利,既有化害为利的高明做法,也有不少固利为害的愚蠢行为。分析事情时,多从利的方面讲,有利于鼓舞士气,增强必胜的信心;多从害的角度考虑,有利于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

《孙子兵法》“九变篇”讲的不是常法,而是变法。变与不变,指挥棒是利与害。为了趋利避害,才需要变。一切行动都以趋利避害为标准来做出决断和选择。首先是主将能够全面地权衡利弊,分析各种可能性,只有充分地考虑到有利的一面,决心才能下,才能有信心,任务才能坚决执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有害的一面,才能预先躲避、排除祸患。全面考虑问题,灵活处置各种情况,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其次是综合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能头脑发热、一厢情愿。一般而言,以必要性为前提,如无必要,即便可行也不要去做。以可行性为标准,如果没有可行性,条件不具备,事情就不要急于去做。必要性、可行性同时具备的事情,就要下定决心去做。其三是事物没有绝对的利,也没有绝对的害,利害常常是相伴相生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将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和巩固利的因素,避免和消除害的因素,力争化害为利。

战场行动,一切都要为战争胜利负责。简单地讲,有利于促成战场胜利的因素,就是利;有可能导致战场失败的因素,就是害。战场实践,胜利和失败,有时候仅仅是一线之隔、一步之遥。好局面中往往隐藏着危机,而不利的局面中也常常包含着致胜的可能性。主将必须全面辩证地看待利害关系,见于未萌,预做打算。顺利时能够沉着冷静,见利思害,防止意外;挫折时要不失信心,在害思利,坚持不懈,为摆脱被动、争取胜利做准备。没有绝对的永远也不变的利,也没有绝对的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害。趋利之时,想一想可能产生的害,有没有预防的手段,能不能承受?避害之时,想一想是否有可能转变为利的可能,能不能多争取一些主动权?曹操讲的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就是变的缘起。

【原文】

是故屈10诸侯者以害,役11诸侯者以业12,趋13诸侯者以利。

【译】

所以,逼迫诸侯(按照我方意愿)行事要采取武力威胁、逼迫的方式,役使诸侯(按照我方意愿)沉湎于某种事业要采取思想干扰、控制的方式,引导诸侯(按照我方意愿)行事要依靠利益诱导的手段。

【注】

10.屈:委屈,逼迫。

11.役:役使。

12.业:事业。

13.趋:奔走。

【记】

在这个社会上,古往今来,对付人的手段无外乎三种:武力胁迫、精神控制和利益诱导。一是武力胁迫,让人们畏惧、恐惧,不得不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二是思想控制,改造人的思想,让人们不假思索地按照你预定的方向行事。三是利益诱导,用经济的手段,让人们从事你所希望的行为中获利。当然,这三种方式虽各有其特点,但可以并行,方式方法选择得当,两种或者三种方式并行,效果更好。这方面,军事行动中如此,日常社会行动中也是如此。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14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

所以用兵打仗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侵犯,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主动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防守严密,依靠自己有敌人无法战胜的实力。

【注】

14.恃:依靠,依仗。

【记】

上一段话讲的是致人,即如何操控他人。这一段话讲的是不致于人,即如何事先准备妥当,把战争的主动权、战场胜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俗话讲,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是靠不住的,关键的事情,还是靠自己,亲力亲为。有备才能无患,解决问题只能靠自己的实力,万不可心存侥幸。而事先做好各种准备,确保我方立于不败之地的要诀在于,对双方的利害关系平衡能做出周密的动态评估。

有备无患。孙子的“恃吾”,就是靠自己,自己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做好应敌的各项准备。只有自己准备妥当了,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都可从容应对,都有回旋余地。谈有谈的资本,打有打的条件。只有这样,只有积极备战,才能起到少战的效果;只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才会避免无谓的纷争。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谋攻篇“以虞待不虞者胜”,讲的也是有备无患的道理,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更加积极的有备无患。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战略规划、修明政治、动员民众、预算投入、物资储备、日常训练、应急演练等,都是确保我方安全的应有之义。

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一定要有时刻把握战争主动权的意识。对战争不可避免,一定要有深刻的理解,必须时刻做好战争的准备,树立有备无患的思想,方可确保国门安全。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15,可杀也。必生16,可虏也。忿速17,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18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

主将有五种(因性格特点带来的)危险。作战勇猛、能够以死相拼者,容易被敌诱杀。临阵畏缩、贪生怕死者,很有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者,容易在敌人的挑衅下妄动。廉洁爱名者,容易在敌人的故意侮辱下失去理智。溺爱兵民者,容易在敌人的烦扰下陷于被动。以上五种,是主将的性格特点中容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战场失利、主将被杀,都是敌人抓住主将这五种性格特点乘机造成的。这是为主将者不可不慎重考虑的。

【记】

15.必死:必,坚持,固执。指主将抱定必死信念,意指作战勇猛、以死相拼。

16.必生:贪生怕死。

17.忿速:急躁易怒。

18.覆:覆灭。

【记】

大意是指,为将者如果不知道变化,不识权变,执于一端,则敌人就会乘其隙而杀之。孙子讲了五种情况。为将者,只知道死拼硬打而不知死中求生,敌方会设计诱而杀之;只知道贪生怕死而临阵畏缩,敌方会勇猛向前将其擒拿;为将者刚愎自用、心胸狭隘、脾气急躁,敌方会故意侮辱他使他失去理智;廉洁之将,可以通过将其污名化来牵制他的心神;只知道仁义爱民,敌方会攻其所爱,使其疲于应对,从而失去战场的主动权。以上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执于一端、不知权变、漏出破绽、为敌所乘,都是用兵的灾难。

《孙子兵法》“计篇”中讲,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者,是为将者五种美好的德行。五危与五德,放在一起比较,更能讲清楚问题。智本是美德,但智者往往慎重过度,并且太重视个人安全,于是便会缺乏冒险精神,不愿死中求生、拼命一搏,而宁愿束手就擒;信本是美德,但若过分信守计划、规律、承诺,而不免急躁求速,则敌方就很容易激怒他;仁本是美德,但若过分仁慈爱民,则敌方也就可以利用此种爱心使其受到困扰,而失去主动权;勇本是美德,但好勇过度,就有可能陷入敌方圈套而冤枉送命;严本是美德,但若律己过严,过分重视操守,则敌方就可以故意破坏他的清誉,诱使其丧失心理平衡。

为将者的个人品质、心理素质,常常影响到战场胜败。为将者拥有的社会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的良好的个人品行,并不是其战场取胜的保障。当然,孙子的本义,也不是要否定勇敢、廉洁、仁义等优秀品质,而是说,在战场的环境下,如果不知权变,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品质发展到“必”的程度,事物的性质就起了转化,结果是物极必反、为人所乘。为将者个人良好的品行,反而会为敌所用,导致其失去战场主动权。

有人解读兵法,“将有五危”解读成为将者五种性格弱点,这是不准确的。为将者这五种性格特点,不是弱点,正常来讲应当是性格优点。缺点是不知权变,不知变化,重要的是要知变,不能图虚名而处实祸。

《吴子兵法》“论将”讲: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戎,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戎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吴子的五慎刚好与孙子的五危相济,知五慎可避五危。

克劳塞维茨说:“坚强的性格是一种不因最强烈的感情而丧失平衡的性格。”坚强的性格,对为将者来说,尤为重要。浅野裕一也说:“名将需要同时具有互相矛盾的多重性格,拥有复杂而又协调的精神。”他们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综合以上,为将者应有四戒:

一戒好名。好名者追求的只是个人之名,为名所累,眼界与胸怀、格局自然不济,必然走到鼠目寸光这一步,有时甚至妒火中烧,驱使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二戒刚愎。心理上过于自信,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结果就是不能容下自己人,过于轻视敌人,恃强自傲妄动轻敌。

三戒偏激。偏激之人,成事者少,败事者多。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暴怒冲动之下,情绪会带偏理智,为敌所乘。

四戒优柔。情势纷纭复杂,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为将者身处战场之中,必须做到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当机立断。为将者犹豫再三,结果只能是悔恨相伴。

为将之道,战场应对,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之道。

战争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集中兵力,消灭敌人。集中兵力看起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做不到,相反却是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为将者缺乏战略头脑,没有找到“正确的简单”,为复杂环境所迷惑,受环境所支配,随波逐流,失去了主动权和自主性,被迫采取应付主义。

为将之道,贵能明乎变。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知天知地,都是明乎变的条件。用兵之术,明变为要。变者,从宜而行之。大环境变了,气候变了,地理条件变了,敌方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方都要有所变,才能因敌制胜。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变了,钥匙一定要变。有的人察觉变的先机,把握先机可以领导变;有的人等待变化来了跟着变,顺应形势;有的人直到变已经过去了,还在那里埋怨变,这种人已经被时代(有利的时间和空间)遗弃了。

因此,察觉变的先机,惴度变的征兆,把握变的必要,踏上变的节奏,是谓明乎变。

为将之道,更为重要的是,通于恒。

知道要变,以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然而如何应变?有心之人,方能有我,方能致人而不致于人。心有所恃,才能应对自如,变的恰到好处。苏洵《权书·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色不变,麋鹿兴于左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可为注解。

儒家论“心”,《孟子·公孙丑上》所说的“必有事焉”是儒家真传。“心”这个“内”的东西要无时无刻与“外”在的事结合、联系起来,才起作用。阳明学派论心“为善去恶”似更进一筹。否则,心态失衡,内心迷乱,在方法论上“执一而不化”,在处事上“扞格而不通”,纵有学问且为学问所累,纵有经验却被经验所拘,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辛苦,且难收全功。

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也说到,即使在极端混乱中,也要保持内心的镇定和澄静,同时不忘极端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必须时刻保持恒常之心,表面静时心要动,事情急时心不急。露在面上的心要弱,藏在深处的心要强,不要让敌人窥破自己的心态。想要保持内心世界的清纯开朗,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须时时勤拭心智。只有当你把心智锤炼到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的时候,只有当你广通诸艺,能不受世人所骗的时候,你才能参透兵法的奥义。

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平常之心。心境开阔率直,保持平衡、平和、舒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宫本武藏说兵法大师在决战时要有“岩磐之身”,可以突然把自己变成像岩石一样,任何东西都无法接近他,动摇他。即便受到攻击,也要无动于衷,不受干扰,“你必须有不可动摇之伟大心魄”。

克劳塞维茨讲到,坚强的性格就是一种不因最强烈的感情冲击而丧失平衡的性格。他在《战争论》中有个比喻: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的锋利刀刃。

兵法战策,都是路边遗物,用于不用,如何来用,一应在人。练习兵法,目的是锻炼自己的身与心,练身是习技能,练心是磨心性。关键是,历经事变以练心,久持心恒以应变。就像不倒翁一样,随外力、环境变化而动,但其内在的心(重心)却能不失其稳定与平衡。变的是不倒翁外在的姿势,或前倾、或后倒,或左歪、或右斜,甚至像陀螺一样转圈儿。不变的是不倒翁紧贴在地面的根底,无论外在如何变化、如何应变,不倒翁都牢牢地扎根在地上。仔细思索一下,如果没有恒(不倒翁的重心从不失去平衡),哪里能应变(应付外力、展示出姿态的千变万化)?谁能打倒不倒翁?

如果内心没有不变的东西,一个人就无法从容应对世态的千变万化。城头变幻大王旗,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王”们,无非如水面上飘零的浮萍一般,光鲜亮丽一些而已。一阵风吹来,这些没根儿的东西,很难找到了。

读书也好,事上磨练也罢,诚如宋明儒家所言,学至气质变,方为有功。学者所求,当为成就一己之心德,以至于达到“物我一体”之气象。诚如此,方可达到通于恒之境。

只有这样,自己有了不变,才能从容应变,演绎出千变万化。

作者简介

李义奇,河南南阳人,金融学博士,教授,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其人涉猎甚广,是经济界的学问家,学问家中的治史者,史学家中的经济学者,企业高管中的高产作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