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这座一线城市,又建大学了

新浪财经头条

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深圳,这座一线城市,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学。近日,该市新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复,预计今年秋季迎来第一批本科生。

5月15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中,深圳理工大学被纳入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当中。

事实上,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十分关注在深圳新建的高校。像南方科技大学,从成立之日起,一直肩负着教育界众多的期待,不论是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还是产教融合的尝试。此次新建的理工大学,同样背负众多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即将开启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学,有中科院背景,它能否带领深圳的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

新大学来了

虽然近日才获教育部公示批复,但从最开始筹建至今,深圳理工大学已经走过了第五个年头。

早在2018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协议书》,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现有基础及中科院在粤的其他科研力量,共同筹建深圳理工大学。

2019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同意将其纳入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2020年11月,深圳理工大学的校园正式开启建设。

与以往深圳新建大学最大不同的是,深圳理工大学有中科院背景。其主要依托的深圳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年2月共同建立,并实行理事会管理。

虽然今年秋季深圳理工大学才会迎来自己第一批本科生,但由于之前深圳先进院的基础,在“起点”上,深圳理工大学已经具备一定科研实力,甚至已有研究生毕业。

过去两年,深圳理工大学已获批建设“广东省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四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今年4月,其申报的广东省算力微电子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

2022年6月,深圳先进院与深圳理工大学举行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238人圆满完成学业。这其中,深圳理工大学与南方科技大学首届33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实现就业升学,而他们都来自材料与化工专业。

今年1月,深圳理工大学举行2023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该校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表示,已组建一支300人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各学院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超600篇。

不过筹办至今,深圳理工大学更偏向科研力量的积淀,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更聚焦于硕博的培养。

“毫无疑问,背靠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可以运用不少资源,特别是科研方面的资源,为自身发展贡献力量。但科研体系与大学体系之间存在较多切换与协调。此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办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深圳理工大学注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重金出名校?

外界对深圳理工大学另外一大关注点在于,这所诞生于深圳的理工类高校,是否会赢得大量资金倾斜,从而一跃成为一流名校。

作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最近几年,深圳在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

2019年,国家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深圳的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近十年,深圳新建高校8所,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49亿元。

深圳主要高校近年来的预算,快速增长。深圳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经费预算比去年增加了20多亿元,达到59.4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63.68%。深圳大学的经费预算较去年增加了15亿元,达72.46亿元,同比增长27.08%,经费总额在广东省内高校中仅次于“985”高校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而早在2021年12月,深圳就计划投入50亿元,作为深圳理工大学的建设经费。

“经费充足对于办好一个大学非常重要,但办学的理念以及管理体系同样至关重要,并不是只要经费充足就能办出世界一流名校。”储朝晖表示。在他看来,在深圳,深圳理工大学还面临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竞争。

有业内人士坦言,虽然整体而言深圳的高等教育经费充足,但由于新建学校较多,其内部也面临“赛跑”。

根据《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除了深圳理工大学,深圳还在筹建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高校。

而深圳的不少高校,不论是已有的,还是即将新建的,不少都志存高远。深圳大学校长曾对外表示,要为深圳打造中国“硅谷”发挥当年类似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作用;正在筹办的深圳海洋大学,更是提出对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院校的目标。

2022年2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南方科技大学及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彼时,南方科技大学建校仅11年。

在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看来,对深圳理工大学而言,走自己的路,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理工大学的路线,是有机会冲击名校的。

和南方科技大学一样,深圳理工大学在大学体系建设层面,也有创新。南方科技大学设立了以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三制”为基础育人模式,而深圳理工大学则实行专业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

此外,深圳理工大学的升学体系也被认为是其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利器。

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这三所高校。目前广东的高校,保研率最高的是南方科技大学,2024届保研率在30%左右,同期“985高校”中山大学的保研率约27%,华南理工大学约21%。而同期中科院相关的3所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保研率超过60%,而上海科技大学的保研率则超过45%。

产教融合成“杀手锏”

除了在办学体系上的创新,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作为理工类大学,在深圳这样城市,与产业的协同将成为其最关键的优势。

随着技术的革新,目前不少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并非来自高校或科研院所,而来自产业中的头部企业。

“正在进行的新技术革命已远超出大学的想象,甚至部分企业对最新技术的投入,汇聚的人才,以及研发的能力、速度、深度和广度都要超越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曾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他看来,目前国内不少大学出现“工科理科化”的现象,大学培养出的工科人才更关注论文的发表,关注工科背后的理学分析,却离实际越来越远,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应结合问题和需求,既探求最本质的物质世界规律,也让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密切,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宋丁看来,作为诞生于深圳的理工类大学,其核心优势是与产业的“亲密度”,他说:“深圳是全球科创成果及转化率领先的城市之一。主要因为有一套非常成功的落地机制,即把强大的研发体系建在了企业,使得其与投资开发形成密切的一体化局面,避免了传统城市大学科研机构研发成果难以进入企业转化的尴尬。”

事实上,在本科生正式招生之前,深圳理工大学已经开启多方面尝试。

比如,2023年11月,深圳理工大学联合多个行业头部企业发布“中国芯”训练营计划,面向全国电子类相关专业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择优招募,首期课程训练计划于2024年1月开启。

“中国芯”训练营采用了“学院+研究院+技术平台+产业联盟+孵化器+产业基金”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中科院多位专家联合海光、朗科、寒武纪、象帝先等多家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制和校企共建课程。

今年4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关于2024年度省重点实验室项目立项的通知,深圳理工大学(筹)申报的广东省算力微电子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本次获批的广东省算力微电子重点实验室将重点开展高性能AI算力芯片、RISC-V全同态计算芯片、RISC-V通用处理器芯片以及协同优化EDA方法学领域的理论创新。

“但深圳这种研发入企的模式也有问题,就是基础研究力度不够,在根技术领域比较吃力,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不利,因此仍然要大力建设高校和高端研发机构,形成强有力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宋丁说。在他看来,这些是未来深圳高校需要深入探索的。

作者:赵越(zhaoyue1@chinanews.com.cn)

编辑:孙晓波

运用编辑:肖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