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竞达: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整体水平逐年提高

金融时报

关注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整体水平逐年提高 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院长、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王竞达

本报记者 解旖媛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我国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基础。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等多方面入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继续增长,融资规模稳步扩大。目前,我国推行股票发行全面注册制条件基本成熟,2022年或将有更多企业上市融资。

日前,《金融时报》记者就“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一话题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产评估研究院院长、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王竞达。

《金融时报》记者:从各个维度来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如何?您对近两年来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有何评价?

王竞达:判断上市公司质量的高低,不应着眼于单一维度,而应从法人治理、外部监督、创利能力、竞争态势、价值再造、产品销售、资产资本结构、内部控制等多个维度,构建上市公司健康诊断体系来综合考量。

此前,我们研究会会同两家高校研究机构,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设计了一套上市公司健康诊断体系。以2021年三季度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对剔除房地产、银行和非银金融行业后的4331家上市公司进行质量评价的结果显示,综合健康指数为62.09(总分100,下同)。

总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有一大批发展质量较好的公司,但也有个别存在问题的公司,还有一些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问题各式各样,亟须改进。

从具体指标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方面整体良好,反映出资本市场监管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规范化治理。但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创利能力、产品销售以及竞争态势成为上市公司整体存在的相对短板。

就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来说,上市公司健康诊断体系结果显示,2021年三季度,创业板公司平均综合健康指数为60.44,科创板公司平均综合健康指数为59.10,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平均综合健康指数为62.75。从指数情况看,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在整体健康程度方面的表现,不如成熟、大型的主板上市公司。但这并不能说明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质量存在问题。在全市场健康指数排名前100的公司中,来自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就有11家,这些公司在全市场中都是优质代表。整体上,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在技术研发、“三创”(创新、创意、创造)、成长性、发展空间以及“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我国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公司群体,具有非常好的成长性和发展方向。

《金融时报》记者:请问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相对薄弱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王竞达:通过上市公司健康诊断体系结果发现,2015年至2020年,上市公司治理整体水平指数从56.95上升到71.78,呈现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这也是加强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资本市场改革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体现。

不过,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依旧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有的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权利过大,缺少制约,有些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形同虚设,由此造成盲目扩张、无底线发展、过度加杠杆等问题,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二是有的上市公司持续从资本市场中以低成本融资,但股市回报率低,投资者投资回报较低;三是有的上市公司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是上市公司遵纪守法、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有待加强,康美药业事件也是公司治理薄弱的一个典型,给市场带来了恶劣影响。

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涉及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强力有效的董事会。董事会在人员构成方面应体现专业、多元、独立等特点,在工作重点方面要与管理层、监事会明确权责和职责分工,同时还要培育积极、健康、高效的董事会文化。第二,要处理好“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议事管理规则。各方主体既要密切合作,又要分工制约,在公司治理工作中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第三,对外处理好相关各方的关系。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监管水平的提高,信息披露规范性加强,机构投资者逐步增加,并购重组日益活跃,作为社会法人的上市公司应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做好与各方的联系和工作,展现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外界形成良性积极互动。

《金融时报》记者:全面实行注册制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应如何更好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做大做强?全面注册制下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王竞达:实行注册制是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注册制的初衷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强化市场约束;坚持法治导向,依法治市;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归位尽责;坚持统筹协调,守住底线。注册制有助于公司提升融资效率,降低公司融资成本,降低上市门槛,增加公司转板、拆分和重组等机会,可以说,注册制将带来一系列利好。

全面实行注册制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应进一步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研发创新、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经营质效,使公司运营更加合规合法,信息披露更加充分规范,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便利,坚持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领先地位,促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

具体而言,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系统,使法人治理系统科学严谨并能够有效运作;二是构建良好的外部监督氛围,做到经营合法合规、外部各界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三是提升公司的创利能力,使公司能够创造良好财务绩效、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收益;四是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保持良好竞争状态;五是提高公司的价值再造能力,使公司具备创造价值增值和驱动成长的能力;六是增强公司的产品销售能力,使公司合理投入、高效运营、销售畅通、市场领先;七是形成良好的资产资本结构,使得资产结构均匀匹配、资本结构比例合理;八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使公司的内控机制有效运作;九是塑造优秀的公司文化,树立核心价值观念,注重传承经验和教训。

《金融时报》记者:除了政策、资本等外部支持之外,上市公司应如何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王竞达:我们设计的上市公司健康诊断体系中有一个价值再造系统,它反映的就是公司隐含的内在价值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包括内在价值、内生发展能力、外延发展能力、成长能力四个二级指标。2020年上市公司诊断数据显示,2020年净资产收益率(ROE)低于1%的公司有703家,有2268家经济增加值(EVA)小于等于零。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内在价值较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后劲不足,盈利能力较低;发展策略不明确,内涵及外延式发展不平衡。

上市公司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明确发展战略。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与战略运筹能力密切相关,能否洞悉趋势变化、顺应监管方向、把握市场脉搏和客户需要,战略上能否准确判断、科学谋划,是企业间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企业要根据内外环境来分析判断适用于自身的发展道路。第二,增加研发投入。创新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花顺数据显示,我国信息科技上市公司为842家,2020年年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仅为6.91%;而同期美股信息科技公司607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64%。唯有持续不断地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和内生增长能力,继而提高盈利能力。第三,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企业长青的基石。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最终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来完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标准,体现在公司有清晰的股权结构、健全的组织架构、明确的职责边界、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准则、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良好的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