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GDP占比超60% 国际数字之都上海定5年指标
数字经济GDP占比超60%,国际数字之都上海定5年指标
作者:缪琦
继两个月前首提“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论断以来,上海再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定下指标。
2021年1月30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公布,其中明确,2025年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预期将超过60%。
目前,上海数字经济的GDP占比已超50%,占据主导地位。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按照上海的数字经济发展体量,尤其是对于在线经济产业发展的最新布局而言,60%的目标是完全能超预期实现的。
上海数字经济有基础
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位居前列,GDP占比数据也相对突出。
中国信通院于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2020年)》(下称《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
根据1月25日亿欧智库联合天眼查发布《2021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上海数字经济的GDP占比超过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高新企业和新基建相关企业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报告》称,从数字产业化发展来看,上海市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且与地区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从产业数字化发展来看,上海市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超过1万亿元,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最高,超过40%,已成为上海市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上海高新企业的数量已达到14624家,居全国第五;从自身省市内高新企业占总企业数量比来看,上海市的高新企业占比则位列第二。
《报告》提出,得益于上海完备的工业体系,在新基建各个领域中,上海工业物联网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达69.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34%,是当前上海“新基建”发展的优势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上海的数字经济对外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具有数字资源的科技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以及应用产业的优势。更重要的,它还有无法比拟的在全球的重要影响力。
60%的指标如何实现?
刘功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60%意味着,上海现代服务业将继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也意味着传统产业将持续加速数字化转型,“线下+线上”齐头并进成为产业发展常态。
《纲要》提出,不断提高实体经济数字化水平,激活数据新要素,培育产业新动能,引领数字新消费,打造数字可信安全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
其中包括:助力新生代互联网龙头企业引领在线新经济发展,全面提升核心数字产业能级,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了“五型经济”,并对其中的流量型经济解析称,发展流量型经济,关键是平台,加快打造线下线上流量平台。
根据《纲要》,上海计划推动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深度融合,以流量平台激活实体商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向全渠道运营商、供应链服务商、新零售企业转型。支持电子竞技、网络视听、互联网内容社区等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鼓励构建原创性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竞争充分、业态多样的在线新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优质内容、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创新型头部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形成上海新生代互联网企业重点区域集群。
目前,上海作为全国首个建立MCN专委会的城市,已在构建“网红经济”集聚区,推动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根据天眼查的数据,上海电商业相关上市企业占比0.07%,高于全国水平,已融资企业占比达0.37%,远高于全国水平的0.10%。
在全面提升核心数字产业能级方面,《纲要》提出,加速推进下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突破,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等自主创新,做好软件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前沿技术等研究,不断提升国产软件稳定度和成熟度,鼓励加大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向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转型。积极布局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为了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纲要》则称,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协同研发、个性化定制设计、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应用。实施“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向知识化、质量型和数字孪生升级,实现高质量工业数据集泽(Z)级突破,工业知识图谱重点领域基本覆盖。
同时,构建工业互联网标杆载体,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平台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丰富各类产业集群、园区载体、特色小镇的数字化服务功能,引导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等资源。大力培育数字开源社区,发展数字创新实践基地。
刘功润提醒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也要避免“唯数字”而数字化,避免一拥而上的“冒进”。只有各方合力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才能让新行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在上海持续呈现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