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交通三年计划:建设两港快线、沪通铁路二期
原标题:读图|临港新片区交通三年计划:建设两港快线、沪通铁路二期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日前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加快推进1条轨道、2个枢纽、2条铁路、2条高快速路的对外交通“1+2+2+2”运输体系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计划实现新片区对外出行条件的提升和内部路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到2035年,计划从全球、长三角、市域和新片区内部四个空间维度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从临港新城出发至浦东枢纽、龙阳路枢纽、虹桥枢纽和临近省份分别用时在15、30、60、100分钟的交通出行能力。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近3年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加强与铁路等部门联系,进一步研究明确轨道交通网络和对外干道交通规划,深化轨道制式比选,加快启动建设。
到2022年,加快推进对外交通“1+2+2+2”运输体系建设,即两港快线1条轨道,浦东枢纽、临港枢纽2个枢纽,沪通铁路二期、浦东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2条铁路,S3、两港快速路2条高快速路。在新片区范围内,实现1小时通达重要对外交通枢纽。
到2035年,加快研究完善并推动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落地,包括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和沪舟甬铁路3条国铁;两港快线、轨道交通16号线、轨道交通21号线、曹奉线、奉贤线和南枫线6条总长约100公里的市域铁;以浦东枢纽为主枢纽,四团枢纽等为地区枢纽,市域铁路相关站点等为组团枢纽,围绕组团枢纽布置中运量交通。
为明晰货运体系架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计划在G1503与S2以南区域,基本形成与产业布局一致的主、次两个层次的货运通道。一是由G1503、S2、两港大道‐G228公路等构成的主要货运通道;二是由林海公路、瓦洪公路、新四平公路、南芦公路、东港公路、平庄公路、随塘河路构成的次要货运通道。
同时,研究并充分利用沪通铁路、沪乍杭通道等铁路、重要干支线公路以及洋山深水港、上海南港等港口码头、机场航空条件,推进新片区多式联运发展。
除对外快速交通网外,临港新片区还将构建完善内部路网,落实骨干道路建设。2020年新片区骨干道路计划完成开工40公里,2021年开工25公里,2022年及以后开工新建道路45公里,改建道路100公里,累计投资超过230亿元。到2035年,推动在新片区范围内,形成“二横二纵一射”总里程约150公里的高快速路网,并形成“七横十纵”总里程约400公里的干线公路网。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创新发展智慧交通,夯实交通设施“智慧化”能力基础。到2022年,推动核心区路口信号灯联网控制和交通诱导系统建设,提升智慧道路水平,试点发展“无人清扫”道路。推进核心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发展智慧停车。
提升公共交通“智慧化”服务水平,到2022年,公交站点智能化覆盖率增加30%以上,力争无人驾驶公交应用在新片区先行先试。
构建运输管理“智慧化”高效平台,全面结合港口集疏运系统和物流园区建设,支持智慧物流APP开发和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在管理上形成统一的综合交通信息智慧平台,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发布、电子警察等各类交通信息一体化,提供一站式智慧出行服务等。力争至2022年,建设形成无人驾驶集装箱运输通道,促进保税物流与国际贸易融合发展。
以下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全文:
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临港新片区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管委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了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和品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组织制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3月19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国发[2019]15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19〕20号)要求,进一步提升新片区交通服务水平和品质,着力把新片区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成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特制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在上海调研时明确的“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要求,以及“五个重要”的指示;响应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精神,按照交通引领发展、交通服务产业的思路,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交通服务要求,建设并夯实本地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地区交通发展水平,尤其是骨干路网设施体系,实现新片区运输高度开放目标。
(二)总体目标
到2035年,计划从全球、长三角、市域和新片区内部四个空间维度,构建现代化、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15、30、60、100”的交通出行能力(即从临港新城出发,至浦东枢纽、龙阳路枢纽、虹桥枢纽和临近省份,分别用时在15、30、60、100分钟)。组团内部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
到2022年,计划实现新片区对外出行条件的提升和内部路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市域层面,提升交通廊道的运输能力和水平。形成中心城区和重点地区、主要枢纽之间的集约化快速通道联系。组团层面,构筑多层次、绿色化的交通廊道。加强新片区组团之间的畅通联系,实现多样化选择的路径。内部层面,提供人性化、智能化、集约化服务。确保新片区主城区内部功能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体现新片区交通特色。
(三)重点区域和实施年限
《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范围为新片区产城融合区386平方公里,兼顾新片区873平方公里陆上交通规划建设。计划实施年限为2020-2022年。
二、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完善客货运输体系
(一)推进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
从目前到2035年,加快研究完善并推动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落地。具体包括:3条国铁(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和沪舟甬铁路);6条市域铁(两港快线、轨道交通16号线、轨道交通21号线、曹奉线、奉贤线和南枫线,总长约100公里);1+1+N枢纽(浦东枢纽为主枢纽,四团枢纽等为地区枢纽,市域铁路相关站点等为组团枢纽,围绕组团枢纽布置中运量交通)。
近三年,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加强与铁路等部门联系,进一步研究明确轨道交通网络和对外干道交通规划,深化轨道制式比选,加快启动建设。从目前到2022年,加快推进对外交通“1+2+2+2”运输体系建设,即:1条轨道(两港快线),2个枢纽(浦东枢纽、临港枢纽),2条铁路(沪通铁路二期、浦东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2条高快速路(S3、两港快速路)。在新片区范围内,实现1小时通达重要对外交通枢纽。
(二)明晰货运体系架构
结合新片区产业发展要求和开发进度,研究明确新片区货运体系架构。到2022年,计划在G1503与S2以南区域,基本形成与产业布局一致的主、次两个层次的货运通道。一是由G1503、S2、两港大道‐G228公路等构成的主要货运通道;二是由林海公路、瓦洪公路、新四平公路、南芦公路、东港公路、平庄公路、随塘河路构成的次要货运通道。
同时,研究并充分利用沪通铁路、沪乍杭通道等铁路、重要干支线公路以及洋山深水港、上海南港等港口码头、机场航空条件,推进新片区多式联运发展。
三、构建完善内部路网,服务引导地区发展
(一)深化路网供给定位
网络层次上,新片区计划形成由高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构成的网络层次分明的骨干道路网络体系,形成多层次通道,加强与长三角和中心城的快速联系。网络结构上,加强内部各功能组团之间的干线公路联系。到2022年,10万人以上组团/新市镇与核心区逐步实现一快一主联系,10万人以上组团/新市镇之间实现一主一辅联系,推动客货功能分流。服务要求上,道路优先服务公共交通、步行与非机动车,实施无障碍设计,中央活动区道路空间中慢行加景观整体控制在50%左右。
(二)落实骨干道路建设
到2035年,推动在新片区范围内,形成二横二纵一射,总里程约150公里的高快速路网;七横十纵,总里程约400公里的干线公路网。通过加密局部路网、引导绿色出行,实现核心区(105地块、103地块)路网密度达到10km/km²;居住区路网密度达到8km/km²。产业和物流园路网密度达到6km/km²。
2020年,新片区骨干道路计划完成开工40公里。2021年开工25公里。2022年及以后开工新建道路45公里,改建道路100公里。累计投资超过230亿元(建设清单和规划图见附件1)。
(三)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依托临港交通有限公司平台,承担新片区公交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职责,统筹各种公交资源,逐步建立符合新片区实际的公交客运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重视公交基础设施尤其是场站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通过设施改造进行微枢纽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抓紧组织中运量公交规划编制并实施。
近三年,抓紧推进“654321”+“3个一批”公共交通重点工作(工作重点和建设清单见附件2)。力争到2022年,新片区产城融合区(不含浦东机场南侧区域和小洋山岛区域)343平方公里范围内,公交线网密度增加20%,500米站点覆盖率提升20%,公交到达机场门户时间缩短50%,内部组团间公交通勤时间缩短20%,中运量公交建成30km以上。
(四)强化停车管理体系
经过三年优化策略,逐步健全停车管理体系:“提标准”,配建指标提升15%;“促开放”,20%新建泊位对社会开放;“定导向”,从需求驱动供给向限制和引导并重;“调价格”,发挥价格调节作用;“强监管”,加大事中事后停车综合治理力度;“补短板”,科学规划,资源共享;“保重点”,多措并举增加供给,大型旅游功能性项目停车供需矛盾趋于缓解;“优服务”,推进停车规范经营,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到2022年,形成基本平衡的静态交通服务状况。
(五)创新发展智慧交通
夯实交通设施“智慧化”能力基础。从目前到2022年,着力推动核心区路口信号灯联网控制和交通诱导系统建设,提升智慧道路水平,试点发展“无人清扫”道路。推进核心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发展智慧停车。
提升公共交通“智慧化”服务水平。加快公交智能调度、信息化站牌建设,实现公交实时信息查询,落实智慧公交服务。到2022年,公交站点智能化覆盖率增加30%以上,力争无人驾驶公交应用在新片区先行先试。
打造运输管理“智慧化”高效平台。全面结合港口集疏运系统和物流园区建设,支持智慧物流APP开发和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在管理上形成统一的综合交通信息智慧平台,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发布、电子警察等各类交通信息一体化,提供一站式智慧出行服务等。力争至2022年,建设形成无人驾驶集装箱运输通道,促进保税物流与国际贸易融合发展。
四、保障机制
依托管委会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平台,建立市政交通类建设项目协调机制。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计划节点目标,进一步加大项目储备力度。聚焦方案落地、动迁腾地、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加大协调力度,狠抓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同时,建立《三年行动计划》滚动编制机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