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杭州人口“破千万”,背后的喜与忧

新浪财经

关注

来源: 秦朔朋友圈

这两天,有杭州媒体发布“杭州正式宣布人口破千万”,进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备受杭州人民关注。虽然严谨来说,离“千万大关”还差一点点,但也是抬腿而过的事。

杭州有我许多朋友,有我喜欢的九溪十八涧、满觉陇,有我常用的支付宝、淘宝、网易严选、农夫山泉……我对杭州是喜爱、亲切、尊敬的。还是要提前祝贺你,杭州。

流量之城

杭州自古就是一座自带“流量”的城市,自隋代设“杭州”起,在国家版图中的地位,一直独树一帜,既是经济重心,又是文化重心、旅游胜地,也是明星云集的流量之城。

不说孙权、白居易、苏轼,也不说近代的梁实秋、戴望舒、郁达夫,就说现在,G20、亚运会、阿里巴巴,拓展着杭州在全球的知名度;马云、宗庆后、宋卫平是商界明星,一个是互联网的偶像,一个是传统实业的标杆,一个是房地产的带头大哥;孙杨、傅园慧,有能耐又有个性,体育界的流量王;浙江卫视中国蓝,有创新有影响,中国电视、娱乐界的流量王……

杭州的繁华、自由、文艺、娱乐,又铺垫着杭州独特的城市基础。这座城市充满无数可见及隐形的富豪,无数的互联网人才、优秀大学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也仅次于北京;天猫、淘宝、蘑菇街,又批量造就着网红经济,在杭州西湖边、市中心商圈,每日都聚集大群摄影师和街拍网红,以至于疯传街拍警告:“请速速避开任何拿着矿泉水瓶的人”,因为杭州大街上的网红小姐姐,可能会喝着喝着矿泉水突然喷一地,或者走着走着路,突然上演个劈叉、跳个热舞……

正因为如此耀眼,又如此繁华、时尚,而经济过于偏互联网、三产服务业,杭州总免不了给人一些“网红”感,多少有点不那么实在。

管它网红不网红,如今,人口“破千万”(即将),还是极有说服力。

1、首先,正式跻身特大城市之列,除了北上广深,扎扎实实的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仅在个位数以内。人们愿意涌入杭州,就说明了杭州有着足够的城市高度和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人口质量。一直以来,集聚到杭州的外来人口多是行业精英,或者说中高端人才,这点不光让很多城市羡慕,甚至让一线城市们警觉、反思。此外,外省大学生就业选择是一座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数据显示,选择在杭州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人占比达55.3%,在全部14座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中位列第4。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仅次于北京。而且杭州大学生就业以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新经济为主,收入也较一般行业高。

2、城市地位确立。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说,“中国的城市体系越来越趋向于‘齐夫法则’——其含义是,一个区域的第一大城市人口会是第二大城市的两倍,会是第三大城市的三倍,会是第N大城市的N倍。”

确实如此,上海人口2148万,苏州人口1072万,杭州破千万(即将),南京833万,宁波820万,合肥808万,较为贴切地呈现了上述法则。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出“一超(上海)二特(苏杭)三大(南京宁波合肥)”的格局。

格局与趋势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还将持续涌入,杭州的“流量”还会持续,城市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往深度和广度发展。

杭州忧思

正因为趋势的力量难以逆转,杭州的发展值得思虑。

现在,我已不敢在暑假、节假日、周末去杭州,不光人多,而且很难买到火车票。近年来极少坐绿皮车,唯一的几次就是从杭州回上海,实在是买不到票。

城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偶尔周末在杭州,跟朋友建议去西湖看看,他们纷纷摆手,算了,人多得不得了,还限行。而周一到周五,他们又都忙得鸡飞狗跳。西湖越来越成为长三角的西湖、全国人民的西湖,而不是杭州人民的西湖。

杭州由于地势,不能像许多城市一样摊大饼,建内中外环,建四五六环,人一多,车一多,杭州愈发拥挤,杭州也就成为著名的“堵城”“雾霾之城”。全国人民对西湖的热情不减,人口还将涌入。景观杭州在大力推进智慧杭州建设,但许多常见的城市病,短期内难以治愈,这是其一。

相对其他特大城市,杭州的城市气质,总体以秀丽、精致、情调、人文关怀为主,鲁迅先生就曾经如此描述:“杭州的市容,学起上海洋场的样子,总显得小家小气,气派不大……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意志的……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鲁迅先生的意思很直白,杭州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精致有余,气魄不足。

不说北京的帝都气象,上海的海派博大,深圳的大破大立、改革精神,就说苏州,春秋起,面朝太湖,建阖闾大城,从此,历史上基本都是江南中心。上世纪90年代,为对接国际,不破古城,把老城留给传统文化和外来游客,“弃”旧辟新建立苏州园区,承载城市未来,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主城区以下,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独立于中心城区,各自发展,全部进入“百强县市”前十,拉伸着苏州的发展质量和格局,“去中心化”发展更为优质;同时,苏州发轫于制造业、苏南模式,现今主要发展动力也来源于国际分工、现代工业、先进制造、高端科技,创新中夹着扎实、内敛、实干的气质,相较起来,更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应有的沉稳、格局,也有一种“大苏州”的气魄。

再看杭州,你要称“大杭州”,多少有点缺那个味道。杭州地势局促,难以摊大饼,又难以弃旧立新,总体仍是围绕着西湖的地理、人文中心,以西溪、钱塘江为标志,向外拓展、修补,总缺那么一点另起炉灶的大气魄。

从产业上,亦是如此,要不是马云四处碰壁回到杭州,继而摸索出互联网路径,杭州恐怕只能停留在旅游城市的阶段。

如今,互联网撑起杭州的半壁江山,也为杭州注入,不,是加深着城市的气质——更潮流、精致、时尚,更“线上”,更聪明,更缺乏“钝感”。前赴后继的大学生、互联网工作者,没有为这座城市带来“移民”精神、多元文化,而是融入、助推着这种城市精神,杭州,个性越来越鲜明,但也越来越缺乏一线城市应有的某些精神气质。这是其二。

阿里海康威视等几家互联网、大数据企业撑起了杭州的半壁江山,也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但是,纵观所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像杭州这样深度依赖于某几家企业的城市,实在罕见。

不说北上广深,就说苏州,500强外资企业、500强民营企业、本地乡镇企业共同支撑起苏州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与传统工业、轻工业共同发展,撑起苏州的产业结构;高端技术人才、跨国公司管理者、各行各业的白领金领,与普通的生产线工人、普通的外来移民一起,丰富着城市的产业人口结构,也丰富着城市的多元文化。

即使是互联网,与“去中心化”的思潮不同,阿里系是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以“中心化”为导向,通过其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大数据能力,为加入阿里生态的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其核心产品是数据与撮合服务,提升的是效率,通俗来说,阿里主要做的是平台,不生产内容或产品,是一种聪明、流行的做法——创业者们,谁愿意去生产?谁不想做平台?

而随着阿里服务的不断深化,也加深着对圈内企业的控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价值的被剥夺感,与互联网开放、共享、去中心化的价值观有一定相悖。

同样,阿里的“中心化”,在服务、推动着杭州发展的同时,也在攫取着杭州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本、政策……杭州,需要扶持新的产业,需要培养一个阿里的“竞争对手”。这是其三。

我的论述班门弄斧,有识之士肯定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事实上,也在不断尝试,比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并建立梦想小镇(互联网小镇)、基金小镇、独角兽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园等——这些小镇,都多少能看到阿里系的影子,发展亦不甚理想。

这些尝试、这些小镇,赶的都是“时髦”,但这些“时髦”,需要的是产业积淀和基础,甚至是第二产业基础,坏就坏在,杭州“第二产业”已经被遗忘太久。2018年,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4572亿元,在一线和主要新一线城市中几乎垫底,仅相当于苏州的一半。这一数据,2017年是4387亿元,仅增长185亿元,4%。

虽然三产化是趋势、主流,并不代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们不重视制造业,只是更强调高端制造。连美国也在强调制造业回流,并不惜与全球撕破脸。

什么时候,当杭州在做“去中心化”的事、不那么时髦的事,才是这座城市真正改变的开始。

再说房地产

尽管如此,杭州仍然是个非常非常优秀的城市,除了自然美景、文化底蕴、洋溢着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与整个浙江一起,不等不靠,发展路径是自己探索出来的,尤其值得尊敬!

尽管总拿苏州做比较,但我对杭州的喜爱,要超过苏州,也超过我所居住的上海。两年前,从宁波撤回上海,我就曾认真考虑去杭州买房定居,可惜限购又摇号,关键是,房价还真不低。

尽管房价高企,我还是要说一句,杭州的房地产总体是良性的。

价格反应的是供需,只要市场总体在按着供需运行,就是有理的。

杭州楼市的需求,是真实而有效的。杭州是浙江人民的杭州,而浙江人民是有钱的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就以4.2万元的数据高居榜首。当各个地市的有钱人纷纷杀到杭州,居住、保值,投资或谋求发展,杭州的房价不起来都难。

持续的互联网造富神话、一百七八十家上市企业的造富神话,又大批量制造着富人乃至富豪群体,这是杭州高房价的又一大支撑力量。

而数量庞大的互联网、信息产业工作者,作为高薪职业,构成着庞大的中产群体。别忘了,“破千万”、还在蜂拥而入的大量大学生群体。

不要说新杭州人,在杭州呆了多年的中产们也很多还没有房子,他们和拆迁的本地人一起,共同撑起了杭州此起彼伏的“万人摇号”。

我的大学同学张弛,经营着杭州鼠打猫互动——浙江旅游营销、品牌推广的佼佼者,做得很不错。女儿出生,谋求将文一路的一室户换成更大一点的房子,到处看,已经买不起,除非卖掉老城区的房子再咬牙二套贷款,但养孩子供房贷办公司,压力太大,而一旦离开老城,也意味着再也回不去,代价太大。

张弛出手还算早,他的合伙人,在杭州工作十几年,娶了杭州媳妇儿。孩子上幼儿园,一家三口和老丈人挤在一起,早就谋划着搬出去,奈何房价太高,又摇不上号,买房梦一再延迟,最后,只能在半山以北的片区将就一套二手房,上班路遥远,配套不佳,生活品质大为下降。

而杭州的供应,也是积极而有效的。

杭州的楼市,能生存下来的都是大佬级开发商和本地优质开发商,竞争激烈,对品质、口碑极为重视,对得起消费者。

杭州政府,也在加大供应,近年来,土地出让面积、出让金都领先其他城市。尤其是土地出让金,由于土地价格高的加成,一直遥遥领先,仅2019年上半年,杭州土地出让收入达1444.5亿元,是第二名武汉的1.5倍,杭州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亚运会的举办,深度依赖土地,而G20、亚运会的举办,又推动着土地价格的提升。

杭州的“三产化”,体现着对某一产业、某几家支柱企业以及房地产的深度依赖。杭州地狭人多,随着人口“破千万”,城市基础设施、智慧杭州的建设投入还需要持续加大,没有太多的外部扶持,只能靠自己,这条路还得走下去。

尽管由于限价、短期调整等因素,杭州楼市尤其是二手房稳中略降,但杭州的房价,还将维持在高位。

中产、新杭州人的购房之路,城市的幸福指数提升,仍是任重而道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