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应对老龄化不止老有所养 群众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养老

华夏时报

关注

应对老龄化不止“老有所养”,群众文化如何助力 “文化养老”

周咏梅

我国正处于老龄化加速状态,养老将成为国家未来工作的重点。而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诉求,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养老境界。同时,养老由家庭型养老逐渐向社会养老倾斜,政府和社会承担成为未来趋势。如何组织和建立符合国家提倡“文化养老”理念、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中国老年人口全球第一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依照我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了1.91个百分点。《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13.7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2.2亿,占总人口比例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1.43亿人,占比10.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不单单是我国独有情况,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早已对老龄化问题开始重视和关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压力下,政府如何养老?

此外,未来养老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社会化,由家庭养老变为社会养老,政府承担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是未来趋势。在生活的最低保证下,如何让老年人得到足够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等诸多方面照顾的配套服务。群众文化建设是否应该承担起照顾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部分义务呢?群众文化建设,又如何能有这样的作用呢?

群众文化如何助力养老?

群众文化是指以普通大众为主体,以社会性活动为客体,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为主要目地的社会性文化。

都说百善孝为先,时下老年人物质生活充裕,但子女往往不在身边,老年人很难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空巢老人”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因为身体上的不便,就更加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尤其是节假日、以及双休日。虽然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常回家看看”纳入法条,然而这些无法短时期内改变“空巢老人”继续增多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让老人切实感受到“老有所乐”。

鉴于我国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有学者提出了“文化养老”的概念。所谓“文化养老”,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

关于文化养老,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指导思想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而群众文化就可以起到慰藉老年人精神、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协助政府和社会养老助老需求的作用。可以说,文化养老不仅是能满足老年人心灵和情感需要的更高层次的养老思想,更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

那么,群众文化的文化养老应该如何开展呢?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涉及人员多、影响范围大、变化因素多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群众文化对活动场所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多年的组织活动中,我总结了群众文化养老活动具有以下的难度与特点:

首先,组织群众文化养老应整合地方资源,在地区部门寻求相应支持。普通群众的影响力毕竟有限,要真正发挥群体文化的作用,就需要地区宣传或者居委会等行政部门提供相应支持。对此,国务院已经为文化养老提供了相关的政策依据。早在1999年,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快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地方文化部门认真搞好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办好老年大学,建立老年教育网络,搞好老年文化活动的管理和规划。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老年文化工作、老年体育健身工作,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任务。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老年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活动。

除了政府扶持外,如果能够充分整合地方资源进入,加强与地方单位、企业、群众联合的话,就能够拓宽群众文化工作的资金来源渠道,保障老年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持续性。

其次,老年人受年龄制约,活动形式有限,活动中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年龄层有不一样的身心需求,针对老年人,活动强度不能太大,应该以养生、舒展筋骨、排解孤独感、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为主。同时要选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老年人喜欢参与,愿意参与。活动形式不能过于复杂,要求过高,不能让老年人挫败感太强,因此活动的形式局限性也会比较大。在活动中还要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还要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提供个性化亲情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抚慰和心理疏导,尽量消除他们的忧郁、孤独等不良情绪。

第三,南北方文化差异较大,针对不同地域的老年人活动应当有所调整。我国幅员辽阔,东西不同、南北差距,文化差异巨大,因此在组织活动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风情地貌选择活动形式;针对各地文化优势的不同,立足地方实际,举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例如,北京地区的庙会文化和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小曲小调、岔曲等等,能发挥地方的独特魅力;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培育中老年艺术团体,充分调动了中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第四,选出领头羊,能够带动老年人参与当中,活动简单易行。从以往的组织活动中,我发现,老年人活动需要“领头羊”,活动中需要有号召力的老年人。通常领头羊发现好的活动,会积极号召动员其他老年人加入,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方式,迅速在小范围内集结成一个团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还能够通过言传身教,让新加入的老年人迅速融入其中。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组织老年人群众文化活动时,会首先发现和培养这种老年人才,让他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老年人活动组织的另一个特点是,活动成本要低、活动门槛要低。作为养老的文化方面,如果动辄上千上万的项目资金,肯定无法持续。老年人的活动贵在坚持和氛围营造,因此必须是大众消费范围能够承受的。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的活动目的是重在参与,因此活动必须门槛低,简单易懂,参与人数才会实实在在地增加。

综上所述,在老龄化社会现状下,“文化养老”是一种趋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我们全社会应该相向而行的全民行动,群众文化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文化养老”做出自己切实的贡献。(作者为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