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宏观经济

邢自强: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4.8%,今明两年或是房地产调整的末期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读数一帜

邢自强认为,如果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5%以上,财政政策增量举措出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文|王兆轩

编辑 | 郭楠

4月1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就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亿元,同比增长5.3%。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等均在2月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同时,2024年地缘政治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应该如何看待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目前发展的隐忧有哪些?后续政策有哪些发力的方向?

4月15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就中国经济未来进行展望。“我们把2024全年经济增长上调0.6个百分点到4.8%,2025年上调到4.5%。”邢自强表示,“一季度开局后我们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2023年底要好,主要来自于出口和生产,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于出口,三分之一来自于制造业的产能投资。”

邢自强认为,从中国自身的状况来看,面临着生产强、供给强、需求偏弱的局面,企业“以价保量”进入价格战。目前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够强,主要依赖对外出口,接下来应将更多转型聚焦到国内消费和居民端,还需要一定时间形成一定的市场共识。

“如果上半年经济增长达到5%以上,财政政策增量举措出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邢自强表示,接下来更多的会把“两会”公布的刺激政策细化和落实,例如对于设备端的更新等,至于对消费端的家电和汽车的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会偏向温和。

在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都去杠杆的情况下取得接近5%的增长,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从过去比较依赖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高杠杆驱动的增长方式,已经成功转型了呢?

邢自强表示,我们应该更谨慎、理性地看待这个转型。尽管一季度、二季度达到了政府目标,但是更多的还是生产端的强势,存在着“以价保量”的问题。

“从CPI、PPI和GDP的平减指数反映出内需相对不足,今年GDP平减指数是-0.1,明年是0.4,和合理正常范围内的2%-3%还有较大的差距,显示内需面临的低物价循环风险还没有完全消减。”邢自强认为。

此外,外强内弱的另一个主要解释因素是房地产。“从50个城市的新房销售量可以看出,与历年相比房地产的调整还没有结束,还处于底部徘徊的阶段,而二手房销售和历史季节性相对吻合,市场的一些托底政策例如放松限售、限购,对二手房的作用慢慢体现,出现了稳固向好的现象。”

“我们觉得今年和明年可能是本轮房地产调整的末期,我们已经完成了这轮调整的绝大部分历程。”邢自强表示,中国房地产销售量从高点下跌近40%,房地产的建设新开工从高点下降近60%,这两者都超过了历史上经历过房地产大起大落的经济体的调整幅度,房地产价格的调整幅度也离各国历次房地产下行周期相距不远,用二手房衡量房价跌了近20%—25%。新房因为价格管制会慢一些,但也在朝着这个趋势走。

除房地产外,地方融资平台也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邢自强表示,在一些次优的省份,中央会帮助出台化解债务的政策,然而这些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情况是萎缩的,下行幅度大概是一到两万亿左右,如果中央财政只增加了一万亿特别国债,可能不能完全抵消。“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今年政府能够主动推动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长可能不会有特别强的加速。”

“总的来讲,今年政策的方向还是偏供给为主,但国内低物价循环对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预期的的风险还需注意,后续如果有更大的政策转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更多聚焦到消费者、居民部门,这样可能更能够打破目前的低物价循环走势。”邢自强表示。

对于中国是否会步日本的后尘进入长期通缩,邢自强认为,中国有几个点做得比日本更有先见之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更大,可调整的空间更大,可以避免陷入日本式的长期停滞、经济不增长。

首先,中国发展阶段的不同。日本在1990年达到顶点的时候,人均GDP是美国的1.1 倍,中国人均GDP现在约1.3万美元,大概是美国的17%,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阶段完全不一样,还有很大的赶超空间和技术进步的空间。

其次,在本轮房地产下行之前,中国房地产本身价值的高估、泡沫程度都比日本更为良性,今天中国房地产的价值占GDP的240%,但比日本当时5到6倍要好得多。

此外,从货币政策的角度也比日本更有先见之明。在利率方面,随着物价下跌、经济面临调整,货币当局在降息,把利率保持在了低于GDP的增速;在汇率方面,没有出现日本当时在泡沫破灭后汇率反而持续大幅升值、在去杠杆阶段伤害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局面。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