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经

中外管理传媒杨光:中国隐形冠军机遇与时代匠人的思考

财经自媒体

关注

来源:金董会

▌导读

中国的隐形冠军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涌现,新消费浪潮迭起,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一个资本的时代,一个品牌的时代,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正从隐形走向显形,从低调走向聚光灯,闪亮发光。

放眼全世界的商业强国,所有真正的独角兽,所有长期的巨无霸,都是依托于强大的中小企业集群,才得以实现的,甚至得以从中涌现出来的。

而中小企业集群中,在一个细分行业里占有极高市场占有率,获利能力极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进而行业话语权很强的那一部分企业,正是支撑我们中小企业乃至整个中国商业的真正强悍基石,他们被称为“隐形冠军”。

德国因为拥有2000多家位居世界第一的隐形冠军企业,而成为一个不怕被他国制裁的制造业强国。

反观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充满活力的经济,我们的企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中国的隐形冠军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匠人精神与互联网思维大不同,是颠覆还是融合?

近日,第十二期金董沙龙分享会上,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先生分享了他的思考。

▲点击查看沙龙现场杨光分享视频

以下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分享|杨光  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整理|张世虹  湘江创投

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人,都应该秉持和坚守两点:

第一点,坚守善良。善良与生俱来,但是善良在某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挑战,会让我们产生迷茫,这个时候善良是需要选择去坚守的。

第二点,坚守独立的判断力。

今天,我希望基于这两点来与大家沟通。善良与我们的价值观有关,判断力与我们的竞争力有关。这两者同时兼备,我们才能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01. 

机遇

变局

我们国家近两年反复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对这个百年变局的理解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中国的这一次崛起是第一次由一个人口超级大国面临一个坐二望一的格局。世界的格局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洗牌,而我们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充满活力的经济,这是我们的巨大资产,也是我们发展的广大根基。因此,在这个时代,充满了一切可能性,这也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机遇。

1992年是中国千年变局的转折点。在这之后,中国知识阶层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企业界,仕途不再是核心选择或唯一选择,商业地位空前提升、企业家精神空前受到重视,科技人才第一次成为企业的核心动力,在此之前,很大部分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胆量,而不是企业科技层面的底蕴。

中国企业的发展在过去二十年有了非常大的转变,由一味追求做“大”到“做大做强做久”;移动互联网时代又发生颠覆,转变为“做虚、做模式”;但在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让大家意识到,仅仅靠模式不足以与人硬碰硬,技术仍是核心。自此之后,国家力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隐形冠军也成为了从中央到地方力推的方向。

因为过去的十年基本上是以商业模式主导的独角兽,不管投资还是创业,基本上都是看商业模式。未来,将会重点关注科技型的隐形冠军,因为在中美博弈这个大背景存在的情况下,决定了在战略方向上双方只能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硬碰硬去比拼,放弃别的幻想。

早在1986年,德国教授赫尔曼·西蒙就创造性地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真正被全球包括中国重视实际是在2008年之后。那一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受到了重创,而唯有德国是“轻灾区”。此时大家才意识到德国大批的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作为基础支撑着像西门子、宝马这样的公司,这样的产业链及其强大,足以抵御大风浪来袭。

02. 

隐形冠军

核心标准与客观特征

我们现在看隐形冠军,他的核心标准是什么?

第一,它是在一个细分市场领域,占有市场份额第一,或至少前三名;

第二,它的产品非常独特、技术超群,因此这类企业很难被模仿,不可替代性很强;比如日本的“永不松动的螺母”、国内的晨光生物等,都是这一类企业;

第三,因为有前面所说的市场占有率和独特技术,所以它的利润非常高,自主控制能力和专注能力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可以志存高远,定一个非常长远的目标,并且开始追求极致,追求长期价值。

隐形冠军还有一些客观特征,是客观呈现出来的,并不代表隐形冠军的追求。

第一,隐形冠军企业营收规模不是特别大,几亿、十几亿是居多的,能到五十亿以上的很少,因为它是一个细分市场;

第二,它们绝大多数都在供应链的中上游,而且很少上市,所以大众知名度并不高;

第三,以家族企业居多;

第四,全球化程度高。

03. 

中国隐形冠军,

距离消费品越来越近

中国隐形冠军与日本、德国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首先中国隐形冠军的发展压力和发展空间都非常大,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对接资本,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市场变化太快,如果不借助资本的力量,第一的位置可能很难保住。这个决定了中国的隐形冠军不可能完全重复德国的道路。

当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竞争越来越趋于恶化,国际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单纯的“种群优化”本身也意味着风险,所以他们很多会选择向下延伸产业链,他们距离消费品越来越近,交集越来越多。

04. 

频繁被颠覆,

抓住“不变”的根本以适应“变”

我们在变和不变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只有把不变的事情琢磨透,才能变得更明确、更坚定。

那么不变的是什么?

第一,时间验证价值。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因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你的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单纯走商业模式、被资本催生的话,一个行业可能会迅速爆红,但也会迅速衰落,共享单车就是典型。在红极一时的时候,如何让你的企业可持续,能流传下去的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第二,线下的体验。过去五年,我们在大力地推各种“无人化”,但越是无人的时代,反而越是“人本”的时代。亨利•福特说过一句话,“本来我只想雇佣一双手,但我不得不雇佣一个人”。所以实际上在没有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你这个人很难说是作为“人”来存在,很大可能是作为一个“机器”存在。但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之后,你作为机器或者说动五的属性已经越来越没有价值了,而你作为人本身的属性反而在人被替代的时代越来越有价值。

那这一特点是什么?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温情,第二是创造。这两点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被凸显的。所以越在人被替代的时代,人本身最内核、最独特的元素反而越被彰显。

越是一个线上时代,本身越是一个注重体验的时代。因为线上带来的主要是效率,但人性永远不会只满足于效率,而且效率不可能或者不必要无限提升,所以人性中总会有那种趋向于美好,而不只是便利的东西。

第三,创造客户的核心价值,这一点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第四,差异化的文化定位。

第五,对于消费者能被感知的细节的关怀。

第六,对于人性的共性,要持之以恒地去挖掘。只要抓住人性,就能找到你的商业空间。首先,人类向善之心是永恒的;另外,在这种快节奏多变化的时代,人类对于快乐的追求,是非常明确的。过去十年,中国的效率异常之高,但效率的副产品是焦虑,中国人的焦虑指数非常高。所以如果我们的商业能够让大家在焦虑的环境中得到快乐,那么就会具有长期的价值。

05. 

匠人精神与互联网思维,

是颠覆还是融合?

中国企业家要想在进一步的企业竞争中不断发现新的商机,要有一种丰田精神,对每一个问题都追问五个为什么。因为一遍、两遍的“为什么”难以触及“真因”,如果不能了解真因,结果很可能停留在表层。我们的改善、我们的服务、我们的创新,都来自于此。如果我们浅尝辄止,那既不可能找到问题的本质,也不可能独树一帜地实现创新。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匠人精神写进了中央报告,于是大家开始广泛探讨。在之前,总理提到过互联网+。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家耳熟能详的互联网思维有几个特点,这几个特点和工匠精神的几个特点其实是不一致的。

比如说,互联网思维非常强调客户交互,这种客户交互坦露出来的是迎合相对低层次的需求;同时,它非常看重模式创新,但模式创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它非常容易被复制,非常容易被模仿;另外,互联网思维使得我们对一个东西追求低价、超低价、甚至是免费,同时我们还会追求快速迭代,不断在客户交互中去更新它;最终,希望实现短期的爆品爆款。最后它表现为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是颠覆,不断被颠覆。

工匠精神通常来说是自我驱动,一个真正的匠人自己知道最好的产品是什么,而这个标准是远高于市场要求的,所以它通常引领高层次的追求;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主见和判断标准;最后拿出这个东西,一定是物有所值,不会用低价的方式去倾销;成就的是长期的经典。

如果说互联网思维呈现的是颠覆,那么工匠精神就会呈现出敬畏。

工匠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至少在初期阶段呈现的状态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即“讲究和将就”。工匠精神追求讲究,而互联网思维至少在初期带来的通常都是将就,它快速迭代并不追求很好,只要够用就行,它可以快速抛弃快速更新。所以,21世纪鲜有经典,快餐式产品非常多。

没有经典的社会是很难,这个社会会往下走。我们这时候要关心的是如何让互联网思维和匠人精神相融。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本身要升级,它必须从原来C端淘宝的模式,从消费端向供给端延伸,提升供给侧的技术升级,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工业互联网。

同时,匠人精神也要升级,不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的是把各自视野打开,在客户需求中体现专业,在尊重当中求得创新。而这一点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深入,随着供给端和需求端打通,未来这个空间会非常大。

最后,希望当我们探讨“隐形冠军 消费智造”的时候,我们都能以市场为本,以日德为师,以“我”为主,但同时能博采众长。联系产生价值,时间验证价值。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能实现长期价值的冠军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