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经

深圳再填海逾千公顷 两大项目环评遭质疑

界面

关注

沿江高速以西是填海区。摄影:梁宙

7月4日,深圳西部四大填海项目中的两个——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项目和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的环评报告简本在网上公布,环评单位在7月15日之前接受公众意见。这两份环评报告被指存在评价疏漏,进而引发了讨论。

有环保组织和专业人士指出,深圳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破坏附近的红树林生态;而在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的环评报告中,环评单位直接忽视了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

在地少人多的深圳,土地紧缺成为了制约其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深圳政府将目光投向了海洋。不过,在经济与环保之间,深圳政府在未来能否给出兼顾两者的方案?最后的红树林

很多人知道深圳福田区有一个红树林保护区,也有人不远千里去一睹红树林的风采,但知道深圳西部(宝安沙井、西乡等地)海岸也生长着红树林的人并不多。

这片红树林就生长在深圳西部的广深沿江高速公路两侧,大部分生长在公路以西的湿地,高速公路以东到126乡道之间也有狭长的红树林带。如今,深圳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项目的环评报告已公布,这片红树林的未来令环保人士感到担心。

根据环评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布的环评报告(简本)显示,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项目位于深圳市西部滨海分区,范围大部分位于沙井西部沿江地区,总用海面积约744.3公顷,其中填海面积约556.7公顷、生态湿地用海约123.2平方米。

环评报告称,该工程对海水水质、海域环境以及沉积物环境等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对各项的影响并不大。施工期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为悬浮物扩散,高浓度悬浮颗粒将直接对海洋生物仔幼体造成伤害,渔业资源生物量损失随着施工的结束,慢慢可以得到恢复,施工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

不过,有环保组织提出质疑,认为该份环评报告存在评价疏漏。跨境环保关注协会(下称CECA)一直关注珠三角填海问题,该机构撰文表示,根据2015年11月的两次、2016年2月的两次用海申请公示,当前深圳西部海域申请填海面积共约1689公顷已包含生态湿地52公顷,但环评报告并未涉及红树林。

深圳市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项目环评报告出来后,CECA联合创始人魏翰扬一直与环评机构进行沟通。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份环评报告多处信息不全,环评报告中没有提及填海区域内存在受保护的红树林,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不允许砍伐和破坏红树林的,但环评简本对此只字未提;而且在《海洋生态保护措施》《陆地生态保护措施》中也均没有提到如何保护红树林的措施。

根据《深圳特区报》2015年3月报道,深圳在近30多年来,经过几轮城市发展建设,深圳全市的红树林面积从原先的8000多亩锐减到2500多亩,填海、造楼、砍伐、污染、大规模的海水养殖、围垦养殖对红树林湿地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目前,深圳的红树林在西部、东部和中部海岸都有分布,因为西部海岸的水很浑,所以相对容易形成滩涂,也容易形成一些红树林,在早年的时候深圳西部大规模填海,已让红树林面积减少了大半,现在只是留下最后为数不多的一部分。

“填海区域影响到红树林,就会牵涉到鸟类,因为鸟类迁徙的过程中,需要滩涂为它们提供一些食物的补充,滩涂上生活着包括贝类、螺类等很多无脊椎动物,以及很多鱼类。鸟类都是靠吃那些生活的,红树林则为它们提供一些栖息地。”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王炳说。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调查部负责人田阳也向界面新闻记者表述了相同的观点,他指出,候鸟中很多都是阶梯式迁徙,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候鸟到中国南部沿海去过冬,在天津的候鸟到澳大利亚去过冬,深圳作为中转站,是长距离迁徙的鸟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加油站”,因此填海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保护好红树林。

7月13日,界面新闻记者发现,环评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官网上的该项目环评公示已作出了修改,增加了“生态湿地区内红树林应永久保留,施工期间避免对其造成破坏”等语句。

记者致电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该单位负责环评工作的郭姓工程师表示,因为当初公布简本的时候比较匆忙,没有把这一块内容写上去,收到这些反馈之后,更改了环评报告内容,已经补充上去了。

该工程师说,在建设填海项目时,成片的红树林将作为一个生态湿地保留起来,但是对于养殖塘上零星的红树林,有部分可能会被破坏。“在环评中,我们也会尽量多提一些保护措施,保护这些零星的红树林。”

界面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修改过后的环评报告中,原版本中“本工程建设与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相兼容”,改为了“本工程占用部分基本生态控制线,应进一步协调”。上述工程师告诉记者,他们从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在以前划定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填海项目确实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目前正在协调。

但魏翰扬不认同环评单位的说法。他表示,把责任推给设置基本生态控制线一方是不合理的,控制线内确实有特别需要保护的动植物,环评单位应该促使建设单位完全遵守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要求,而不是设法帮助建设单位绕开或调整生态线,政府部门更应该捍卫这一条线。

基本生态控制线冲突区域比照图。图片来源:CECA被忽视的白海豚

深圳另一个填海项目——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填海工程,因与中华白海豚出没区域存在交叠而变得备受关注。

根据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该项目作出的环评报告简本,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项目位于宝安综合作业区与机场作业区之间,该项目工程规划用海总面积约为439.8万平方米,陆域形成面积约365.9万平方米。

实际上,深圳机场三跑道很早就已规划好,机场外面有一条广深沿江高速,要填海的就是机场和沿江高速之间的地带,机场早期也预留了这个位置。

环评报告指出,该工程对海水水质、周边海域环境、陆上施工区周边环境、沉积物环境以及区域鸟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均有限。施工期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为悬浮物扩散。高浓度悬浮颗粒将直接对海洋生物仔幼体造成伤害,但施工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

魏翰扬也对该项目的环评报告提出了质疑,他指出环评报告中存在评价疏漏:没有提及项目对珍稀物种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尤其是机场填海处恰是白海豚出没频率比较高的位置。

1999年,国家在珠江口海域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位于珠江口北端,属珠海市水域范围内,总面积460平方公里,东界线为粤港水域分界线,核心区面积14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192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128平方公里。

“虽然人类为中华白海豚划分了保护区,但白海豚并不知道保护区在哪里,保护区只是保护了一部分,而海豚的活动范围包括了整个珠江口,有很多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也有白海豚出没。”魏翰扬说。

王炳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表示担心,他认为珠江口是一个航运非常繁华的地方,船舶进进出出,而且港珠澳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香港机场也在保护区附近,所以中华白海豚的命运十分让人担忧,怕到最后就没有它们可以容身的地方。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2010年统计数据,整个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从伶仃洋到海陵岛,基数仅约3000头。

“深圳机场三跑道填海区附近局部地方的中华白海豚出现几率不比保护区的低,也就是说这里填海会干扰到珠江出海口的生态。”魏翰扬说,环评可以在科学论证下说明建设项目对白海豚影响较小,但不应忽略不提,希望环评单位能对白海豚进行详细的评估。

据了解,白海豚对栖息地选择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它们比较喜欢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还对海水深度有要求,喜欢在浅于25米的湿地或者沿岸地域生存。这种区域的浮游生物比较多,白海豚可以捕食的生物也多。

面对质疑,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郭姓工程师向界面新闻记者解释称,深圳机场往西边的一大片水域确实观测到中华白海豚,但是深圳机场填海往西是沿江高速,沿江高速的桥墩已经把整个外围都围起来了,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并没有白海豚到桥墩里面活动。另一方面,填海这一块水面是比较浅的,如果白海豚真的跑到这里来,有可能会出现搁浅,所以该填海项目是可行的。

截至记者发稿之际,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项目填海工程的环评报告并未作修改,仍然对中华白海豚一字不提。有环评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情况下,公示期内环评单位不会对环评报告作出修改,而是在公示结束后再修改,如果公示期内就作出修改,等于环评单位早早接受了公众意见。

界面新闻记者于7月13日曾发采访函致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截至发稿之时,仍未收到回复。

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率分布格局。图片来源:CECA逐渐被“侵蚀”的珠江口

对比1979年到2010年的多张珠三角卫星图片可以发现,珠三角城市的面积在三十多年间悄然发生着变化,除了农田变成城市之外,海岸线也不断往海洋延伸。

即使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为缓解用地紧张,包括深圳、香港、澳门、珠海、广州、东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沿海城市仍纷纷申报填海项目,填海项目“遍地开花”。

在珠三角城市中,深圳是填海造地的一个典型城市,土地紧缺也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一大阻力。据《羊城晚报》报道,深圳建市30多年,通过填海变成陆地的海域至少有69平方公里,共填出6个蛇口半岛的面积,原本254公里的自然海岸线仅剩40多公里未被开发。

今年,深圳还在《市政府公报》中发布《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公共安全及空间拓展实现突破”,新增填海面积50平方公里,市规划国土委、盐田区政府、大鹏新区管委会负责“东部海域围填海项目”,市规划国土委、宝安区政府负责“西部海域围填海项目”。

其他一些珠三角沿海城市也设立了填海计划。如2014年珠海市国土资源局发布《珠海市土地整治规划2010-2015》公示,计划到2020年,全市计划围填海造地16758公顷。2015年惠州审议通过《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区域建设用海专项规划》,规划建设用海总面积7579公顷(含围填海2480公顷),近期(2014-2017年)建设用海总规模为3618公顷,其中允许围填海1079公顷。

在近几年珠三角的填海项目中,港珠澳大桥、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澳门新城区填海计划、广州-东莞“虎门二桥”等填海项目已开工或完工,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系统扩建、深圳中石油大鹏LNG应急调峰站项目填海、深中通道、珠海横琴南部填海等项目的环评已获得批复,等待开工。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深圳四大填海项目在内的一批项目正在进行环评公示。

这些项目里面,填海面积最大的是珠海横琴南部填海工程,共2790公顷,其次是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系统扩建项目以及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工程,填海面积分别为2400公顷和1500公顷。

珠江口沿岸城市争相向海要地,已让整个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魏翰扬表示,最值得担忧的是珠三角整体缺乏统筹协调,填海都是各自争相申报要地,审批部门不见得就能从珠江口生态的高度来考虑。对中华白海豚生存环境的破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各个城市都在填海,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窄。

魏翰扬进一步指出,以往的填海造地案例出现了一些生态遭到破坏的现象,填海后形成的陆地在海里,泥沙外溢的情况很明显。建设工程期间,泥沙会从填的地方溢出来,周边海水非常浑浊,变成黄色,有一些打桩的过程,泥沙也会外溢,使得海区的生态环境和之前大不一样。

“如珠海高栏港的填海,从卫星上看,把三四个离大陆比较近的岛填在一起,变成了大陆的衍生版,不需要坐船或者过桥就可以过去,周边海水的颜色和正常的不一样,海洋生物适应一定浓度的环境悬浮物,悬浮物浓度突然升高后,很多物种便无法在这片区域生存,渔民不再在这个地方打渔,附近的鱼都游走了。”魏翰扬说。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

2015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达到1137.87万人,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未统计在内。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去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502.99亿元。无论是人口密度还是经济密度,对于城区面积仅有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来说,都在国内城市中排在前列。

深圳作为一个海滨城市,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填海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2015年提出,深圳到2020年GDP总量达到2.6万亿元左右,相当于比2014年增加1万亿元左右。在土地紧张的深圳,向海要地成了深圳开拓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深圳未来要填海50平方公里,是一个非常大的量,但是既然地方政府作出这个决策,肯定有它的道理和依据。填海造地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现在很多地方追求填海造地,就是因为填海的收益远远大于它的支付成本。

2015年10月,由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发布的《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显示,围填海是东部沿海地区增加土地指标最快速、最廉价的方式,且利益巨大。该项目组对浙江杭州湾、江苏盐城、河北滦南等地调研发现,将滨海湿地转变为耕地的成本约为90万-150万元/公顷,不同市县间耕地指标的交易价格约为450万元/公顷,城市周边建设用地交易价格可达约500万-1500万元/公顷。

该研究成果还指出,滩涂围垦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让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避开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政策规定的监管。例如,中央政府规定,超过50公顷以上的围填海项目必须经国务院审批。但地方政府经常“化整为零”,把大的围垦项目分割成多个小的围垦项目,这样就可以避开国务院的审批。

魏翰扬则认为,填海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利润空间,是因为政府还没有把生态和环境损失折算在里面,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来衡量这个成本,所以很多地方只看到从海洋要地的收益。深圳湾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欢乐海岸、华侨城都是填海填出来的,当时砍掉了大量的红树林,造成很大的生态损失。深圳湾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使得本来不是很好的污水雪上加霜。

“深圳发展城市经济,填海造地将避免不了,但可以少填或者优化方案,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能少填一点就少填一点。另一方面,填海有不同的方式,如东部LNG项目,之前的一个填海方案是从岸边填出去,这样会毁坏很多原生态的海岸,后来新修改的方案就变成岛式填海,等于说先建一个人工岛一样,这样会环保一些,填海时应更多地考虑水下的东西。”王炳表示。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没有替代填海造地的其他方法?牛凤瑞认为并不是完全没有,他说,深圳的经济密度在全国可能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些项目不能够在深圳以外的地方选址建设?另外一个,如果不能在其他远的城市,那能不能在深圳附近的城市、临近的地方选址,这样也能够满足深圳的商务环境。

(界面新闻实习生黄丽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许孝如 SF18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