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索斯火箭发射失败,对抗“行星沙文主义”胜算几何?
【导读】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声称,人类若想要摆脱地球的资源限制,开启无限发展的未来,需走上太空探索的路线;为此,他令创立了“蓝色起源”航天公司。然而,“蓝色起源”在美国当地时间12日的火箭发射失败,表明航天科技尚未彻底成熟,他的宏达设想或许无法近期实现。
【文/观察者网 李泽西】
作为一个商人和投资者,全球“次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眼光显然独到。然而,他却向自己旗下一个长期亏损、近期无法盈利的公司不断投钱——这就是他2000年创立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航天公司。12日,“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火箭首次发射失败,再次“吃掉了”他数百万美元的资产。
投10亿,收1亿
这次发射用的是第三代“新谢泼德”火箭,旨在将36个科研载荷送入亚轨道太空飞行,即最高达海拔100公里以上(宇宙边界的定义),体验几分钟微重力,但是不会完成绕地球一周的轨道飞行;其中,有18个科研载荷源自美国宇航局 (NASA),其余源自大学、研究人员等。与NASA自己的“阿耳忒弥斯1号”登月火箭的经历相似,“新谢泼德”火箭本次发射原计划于8月31日,却因天气原因最终推迟至9月12日。
当天,在升空仅仅一分钟后,在离地大约5英里(约8050米)的地方,这枚火箭的助推器引擎在上升的过程中突然意外起火。随即,飞船立即触发中止发动机系统,将舱体发生问题的火箭上喷射出去,然后飞船安全着陆地面。这是“蓝色起源”首次商业火箭发射失败,也是该公司向公众开放服务以来发生的第一起重大事故。
“蓝色起源”发布的视频显示,火箭发射失败。太空舱触发系统,打开三个阻力伞减缓其下落速度。
目前,故障原因正在调查中,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已叫停“蓝色起源”的后续发射计划,以确定与事故有关的任何系统、流程或程序是否会影响公共安全。
“蓝色起源”当天也在推特上证实,火箭助推器出现故障,但“逃生系统按设计运行”,并补充称:“在今天的飞行中,飞船逃生系统成功地将飞船与助推器分离。助推器最后撞击了地面。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告。”
本次发射是去年8月以来“蓝色起源”首次发射非载人火箭。自2021年7月贝索斯本人亲自乘坐第四代“新谢泼德”火箭(与这次发射失败的火箭类型略不同),飞至海拔107公里,实现了历史上首次纯民营载人太空飞行以来,“蓝色起源”共发射了六次载人太空飞行旅行,共载32人体验几分钟的失重。目前,“蓝色起源”单是通过售卖太空旅游的舱票就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然而,贝索斯自称每年抛售10亿美元的亚马逊股份,以投入“蓝色起源”;相比下来,“蓝色起源”似乎依然难以实现盈利。
“蓝色起源”目前的火箭并没有与更出名的马斯克的“SpaceX”直接竞争,因为“新谢泼德”火箭不具备围绕地球持续飞行的能力。与它更为直接竞争的是维珍航空公司董事长理察·布兰森(Richard Branson)旗下的“维珍银河”,“维珍银河”也为富有的客户提供几分钟失重体验。布兰森在2021年7月较贝索斯提前一周体验了失重的感觉,但是因那次飞行偏离原航线,“维珍银河”被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叫停一切飞行,至今未再继续,而其太空飞机也无法像“新谢泼德”火箭那样暂时进入太空。
贝索斯喊话马斯克:应建设类似“高达”的太空殖民站
根据贝索斯本人的说法,他创建“蓝色起源”并不是为了让全球的精英爽几分钟,亦不是漫无目的“钱多了烧手”。在2019年5月9日的一次“蓝色起源”活动中,贝索斯提出了自己对于“蓝色起源”的愿景。
他表示,仰望浩瀚的宇宙时,人们不应固守“行星沙文主义”,即认为人类社会将永远居住在行星上;他重新提出了美国物理学家杰勒德·奥尼尔(Gerard K. O‘Neil)曾提出的“奥尼尔圆柱体”太空殖民站,认为这才应是人类未来的归属。
此言似乎针对他的一大竞争对手马斯克。马斯克出席自己旗下“SpaceX”的活动时,以及在推特上,曾多次提出殖民火星,作为自己和“SpaceX”的终极愿景,或至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马斯克认为,火星上有水、二氧化碳、充足的光照、接近地球的引力与自转速,且离地球仅数月的旅程,多方面条件都适宜人类,可以一开始的封闭穹顶为基础,逐渐实现火星的全面“地球化”,使其基本无异于地球。
然而,包括贝索斯在内的许多人指出,火星的引力仅地球的三分之一,缺乏防止辐射和维持生态的大气层,环境恶劣,人口移居成本较高,且往返时间过长,以目前的科技基本上等于“一去不复返”。
相较之下,“奥尼尔圆柱体”太空殖民站,就是用陨石等天体的材料建设的超大型太空站(直径约为5公里,长20公里),可位于宇宙内任意有充足阳光的轨道,通过镜子获取阳光,通过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模拟任意强度的引力,内部与外界隔离,几乎一切环境条件都可以由人类设计和控制,可承载1千万人。
奥尼尔1976年在《高空前沿:人类在太空中的殖民地》中正式提出这个设想时,他曾指出建设“奥尼尔圆柱体”太空殖民站完全在当时人类的技术能力范围之内,认为首个月球制造基地(因月球丰富的资源和较低的引力,即较低的发射成本)可在几年内建成,预计首个殖民站将在21世纪初建成,耗费“数十亿”。
这显然没有发生。在2000年版《高空前沿:人类在太空中的殖民地》的引言中,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认为,奥尼尔错误地假设美国宇航局会给予他的设想鼎力支持。
美国宇航局的航天计划诞生于冷战的背景下,以国际威望和科研探索为主要目的,而在太空长期定居显然不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最佳途径。况且,美国宇航局也长期面临美国国内多方批评其缺乏竞争压力,从而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且发射经常延误。
戴森还认为,要实现奥尼尔的设想,最重要的就是需要降低火箭发射成本。贝索斯在自己的介绍中强调,这正是“蓝色起源”所想要实现的。他指出,回收火箭部件,降低了发射成本25倍(鉴于“蓝色起源”选择不披露商业和技术信息,外界尚不知该成本的具体数额)。
“蓝色起源”火箭的设计,似乎符合贝索斯的愿景。“蓝色起源”目前的“新谢泼德”火箭非常矮小,仅18米高,单发推力490千牛顿,而其预计于2023年首次发射的“新格伦”火箭高98米,单发推力13.3兆牛顿,均比“SpaceX”计划用于前往火星的“星舰”火箭120米高度和72兆牛顿单发推力要小。
然而,贝索斯本来就不想要研发可在行星之间穿梭的火箭。他计划用“新格伦”火箭将“蓝色起源”研发的“蓝色月球”登月舱发射至月球,逐步建设奥尼尔设想的月球工业生产基地。贝索斯本人没有公布自己探月计划的时间线,以及预计将耗费的资金,但是截至2017年,他本人已投入25亿美元于这一火箭的研发。期间,因“蓝色月球”登月舱可自行登月,“新格伦”火箭无需着陆任何地球以外的天体。
“新格伦”火箭至近地轨道有效载荷为45吨,相比市面上大部分火箭都将更大,但是不及美国宇航局用于返月的“空间发射系统”式火箭的100吨,也不及“SpaceX 星舰”火箭的100吨。不过,“新格伦”火箭与众不同的是燃料将不用燃油而用液态氢,原因是太空没有燃油,但是只要有固态或液态水,就可提取出氢,实现就地取燃料。
贝索斯的登月计划应该比美国宇航局不断推迟的探月计划晚。根据美国宇航局,在今年发射“阿耳忒弥斯1号”火箭后,计划在2024年发射载人飞越月球的“阿耳忒弥斯2号”,2025年发射载人登月的“阿耳忒弥斯3号”。不过,美国宇航局登月的目的是有朝一日利用相关经验和基础设施前往火星,而非建设太空殖民站;如果按照贝索斯和奥尼尔的说法,美国宇航局这是体现了“行星沙文主义”。
而“奥尼尔圆柱体”虽然因经济上不切实际被航天界的主流逐渐淡忘,但是它仍然引起了影视界的注意,曾出现于“星际穿越”和“机动战士高达”之中;“机动战士高达”对于“奥尼尔圆柱体”的传播效益尤为显著,以至于不少初次了解到奥尼尔本人的网友,还以为是他从“机动战士高达”中窃取了“奥尼尔圆柱体”的灵感。
宇宙的资源启动人类“无限发展”?
至于为何要到太空发展,他与马斯克一个专注风险,一个放眼机遇。马斯克认为,人类需要找到“第二个地球”,以降低在地球上发生“灭绝性灾难”的人类灭绝风险,同时“散播人类文明的美丽”。贝索斯则认为,如果人类继续待在地球,迟早将面临能源和资源上限,到时候必将实行降低生活水平的配给制,除非人类突破地球的资源和能源限制,走向宇宙的无限。
奥尼尔本人与贝索斯想法类似。他认为,全球人口必将无限增长,超出地球环境和资源承载人类的上限,因此需要尽快移居太空。然而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创新高,科技增加人类所掌握的资源和使用效率,以及世界多国面临人口负增长,他的初始假设显然有一定问题;他的这一误判也可部分解释为何尚未有任何建设“奥尼尔圆柱体”的尝试(一定程度上,贝索斯重复了他的误判)。但是,他对于人类不可持续地消耗地球资源、消费自然环境的担忧,显然与当今十分贴切。
然而,不论是为了避免灭绝,还是为了获取无限资源,太空的可能性显然还不足以解决人类当下的困境。
本来,“蓝色起源”相较 “SpaceX”的一个卖点在与前者似乎更为安全,享有近乎完美的发射成功率(此前唯一一次发射失败是2011年的一次助推器试发)。这次的发射失败,打破了这一神话。再说,“蓝色起源”总共才进行过30次火箭发射,而光是“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就已经发射了178次;可以说,“蓝色起源”此前看似更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进度落后于“SpaceX”。两者在开展全面载人航天前,须得彻底确保火箭的安全性。
不论是马斯克还是贝索斯,都没有透露自己计划如何实现太空殖民的愿景。马斯克曾在“SpaceX”的活动上将其与“联合太平洋铁路”相提并论,表示两者都只负责建立通往“新世界”的交通系统,言外之意就是人类到达火星后如何生存、如何建立政府、如何发展均不在“SpaceX”所负责的范围内。贝索斯更是除了“降低航天成本”和某年登陆月球以外,没有尝试勾画建设“奥尼尔圆柱体”太空殖民站的方案。
马斯克自己的火星计划也有些“狼来了”的味道。他在2016年曾称将在2018年软着陆火星,2017年称计划2022年软着陆火星;目前,该时间线已被推后至2024年,计划2026年载人至火星。其他组织,包括已破产的“火星一号”,已承诺了数十年“几年后我们就将载人到火星”,以至于这成了航天领域的一个梗;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宇航局计划先重返月球再考虑火星。不过,一度“永远50年后实现”的核聚变能源,最近似乎真有进展。
或许,在未来一天,真会遇到来自星星的他。但是,那一天依然较为遥远。在等待之际,我们应脚踏地球的实地,保护好我们目前惟一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