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经

刚刚谢世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当年为何毅然改行?

上观新闻

关注

原标题:刚刚谢世的“中国核潜艇之父”,当年为何毅然改行?

3月22日12时36分,中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京逝世。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首艘核潜艇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如同深海中的核潜艇一样,虽有无穷力量,却寂静无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导弹核潜艇的诞生历程披露,彭士禄的事迹才为人知晓。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有名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彭士禄无疑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1956年,在苏联喀山化工学院化机系获得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的彭士禄,接到了陈赓提问:“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回答斩钉截铁:“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要知道,对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改行就意味着另起炉灶,改行就意味着会缩短宝贵的科研时间,但为了发展国家的核事业,他毫无怨言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是怎样的爱国情怀!

后来彭士禄又被送到莫斯科动力学院,与另外二十几人一起,进修核动力专业。回国以后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面对的则是苏联拒绝援助而导致的“三无”窘境——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他的选择是专注,是去“焐热”冷板凳,是凭借多年的坚守与积累“守得云开见月明”。

“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后来报道中披露的这一细节,不仅说明当时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是何等落后艰苦,同时表现出彭士禄与他的团队是何等专注执着。即便是1963年,核潜艇研制因多种原因“下马”了,彭士禄依然带领大家“坐下来、钻进去、入了迷”,继续进行必要的预研,做好核动力的技术储备工作。面临一次次的进步而不舍专注,面对一次次的挫折而不弃坚韧,最终他们自是走通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彭士禄所作的工作,无疑是今天说的最“硬核”的“硬科技”,并且是典型的“从无到有”的科技创新。从一张白纸起步,如果没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就不可能坚持下来;没有善于担当的精神,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说,埋首于桌边案头、躬身于戈壁滩头、扎根于礁石海头,本身就是一种担当的话,那么,研究核技术、发展核事业,必然呼唤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的精气神。很多年后,随着相关历史资料的解密,人们才知道当年的这些核潜艇人是如何“一遍遍的计算,一次次的试验”,而这背后,又有一种特别的坚韧和担当——技术意见不一致时,彭士禄总是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持之以恒的担当负责,才铸就了最终的“中国奇迹”。

关键时刻“站出来”“豁出来”“担起来”,这是彭士禄一生的写照,是核潜艇成功的基石,也是一代代人撑起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借彭士禄重温历史、重温党史,读懂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爱国情怀、专注品质、担当秉性,我们会更懂得何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更懂得何为民族的脊梁。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