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经

穷苦犹太少年邂逅底层中法混血女子 两人逆势翻盘成上海首富

新浪财经

关注

穷苦犹太少年邂逅底层中法混血女子,两人逆势翻盘成上海首富

原创 冯仑风马牛

19 世纪,为了避难或经商,一些犹太人来到上海、天津、香港等新兴城市,最终在中国的商业、文化艺术、政治等领域取得引人注目的表现。犹太人哈同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人物之一。

伊拉克少年哈同在父母早逝后,孤身一人勇闯上海滩,穷困潦倒的他遇到了身世同样贫苦的中法混血女子罗迦陵,夫妻二人最终靠经营地产成为上海乃至远东的首富。那么,哈同夫妇究竟是怎样创造传奇的?

1

1849 年,哈同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沙逊洋行的一名小职员,一家六口度日艰难。哈同五岁那年,父亲被调到设在印度的沙逊洋行总行工作,于是全家迁居孟买。

父母早逝后,哈同与兄弟之间闹得非常不愉快,最终负气出走闯荡,只身来到香港谋生。那时孟买和香港之间,只有载重两千多吨的小火轮行驶,一路颠簸,足足走了十多天,才抵达香港。哈同在老沙逊洋行找了个打杂的工作,收入仅可糊口。没地方住,就睡在洋行前的走廊上。混了两个多月,他实在苦不堪言,看看口袋里还剩下十元钱,于是决心买一张船票,去上海碰碰机会。

1873 年, 24 岁的哈同戴着一顶半新的便帽,穿着一套半旧的薄呢西装从香港漂泊到上海。下船后,看到上海冷落的景象,他有些失望,倒抽了一口气。尽管家人在上海的老沙逊洋行有一点关系,但哈同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清楚,最终管事的给哈同安排了一份看门的工作。

哈同坚信‘上树要从下面爬起’、‘滴水能装满大坛’。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勤俭节约、刻苦耐劳、热心互助。门房间里的号簿等等杂物,哈同安放得井井有条。接待来客,该笑脸相迎的,该板起面孔盘究的,他也都能恰如其分。

那时候,上海的老沙逊洋行主要做鸦片生意,每天来排队买鸦片的,简直是人山人海。作为门卫的哈同从中看到赚钱的商机,于是当起‘黄牛’,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给那些客人卖‘拨号费’。

由于勤快乖巧,一年之后,哈同便被领导提拔为业务管事,在一个写字间工作。当时,哈同一年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大概 3000 银元,他省吃俭用,几乎都存下来了。那时候,哈同认为银行、钱庄的利息太低,于是拿了一部分存款去买房,剩下的则借贷给附近的居民。

虽然老沙逊洋行的主营业务是鸦片,但它也兼营一些房地产业务。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地产从公司业务科中分了出来,另立一科,哈同成了这一科的领班。

那时,上海十里洋场的市面,还是沿着黄浦江从南往北发展。至于河南路以西,被视为偏僻地区。靠近西藏路一带,更为荒芜。老沙逊洋行和其它地产商,都注意收进沿黄浦江一带的土地。这位后进的犹太商人,却‘别具慧眼’,认为十里洋场发展的趋势,一定会向西发展。于是,哈同勾结捕房的头目们,连骗带押,把南京路从河南路到西藏路一带的地皮,大片大片地收买了下来。同时,他已在领事馆办好手续,正式入了英国籍了。

2

1883 年,法国人挑起中法战争。这一战,给哈同一次乘坐‘直升飞机’的机会。从此,他由一个普通的英籍犹太职员,变成了在英法两租界都很显赫的名人。

中法军队正式交锋后,中方可谓节节胜利。到 1885 年,法军弃甲曳兵,几乎溃不成军。这些败讯传到巴黎,朝野震动,议会中哗然色变,迫使主持这一战争的法国总理下台。这也引起了上海租界的洋人们大恐慌,商贾、教士、外交官乃至形形色色的冒险家纷纷逃避,有的迁居香港,有的索性逃回本国。他们深恐中国这一胜利,将大大激动民心,清廷也会振作起来,收回利权。于是,房子脱手之风愈刮愈烈,特别是法租界,地价一落千丈。

那时,老沙逊在香港,也忙令上海的老沙逊洋行赶快收缩,伺机待变。作为地产部管事的哈同,却向领导进言,说这股风是不会持久的,不仅不该做撤退的准备,而且应乘此机会,大量收进地皮,稳住阵脚。果然,老沙逊听了他的话,哈同本人也拿出家当收购了不少土地。

天下真有这样的怪事,恐慌的反而是得胜了的清朝政府。那时‘垂帘听政’的慈禧早就被‘西方各国’吓破了胆,她叫张之洞去应战,只是为了装装样子。慈禧深恐对外多事,影响苟安的局面。于是,清廷反急急要求法国早早商议停战。为了表示诚意,李鸿章还严令前线军队后退,放弃已占领的城池,在天津和法方代表开议,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地位,并允许法国在云南、广西通商。

中国打了胜仗在外交上反而失败,上海滩又转变了风向,十里洋场的市面,不仅迅速恢复,比以前更加繁盛了。

中法战争前后贱价收进的地皮,全都成十倍地涨价。老沙逊洋行,经中法战争这一风浪,单单在地产上就取得盈利白银五百多万两,哈同自己也由于低价抄底土地成了百万富翁。但是,老沙逊洋行只给了立下大功的哈同 1000 两银子的奖金,也没有升迁他职位的表示。这下哈同不干了,正好沙逊家族有一个新沙逊洋行,发展迅猛,于是, 1886 年,哈同从老沙逊洋行跳槽到新沙逊洋行当高管。同一年,哈同结婚了,妻子是中法混血女子罗迦陵。

罗迦陵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她的父亲是法国人,在轮船上当水手。罗迦陵刚满一岁时,父亲便因为传染病去世了。六七岁时,她的母亲也去世了。但罗迦陵自幼聪明伶俐,机智多谋。为生活所迫,她曾经做过外侨女佣,也有书报说她在虹口做过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妓女。

哈同和罗迦陵的信仰不同,哈同信犹太教,罗迦陵信佛。哈同特地进行了两次结婚仪式,一次在犹太教堂,一次按中国传统仪式。哈同自从结婚以后,事无大小,都听命于罗迦陵,而且口口声声说他的夫人‘福大命大,相夫有术’。哈同开设哈同洋行,辟建爱俪园和杭州的罗苑,乃至信佛信教,刊印佛经,创办学校,发起学会,并和中国的朝野上层分子接触,所有这些,几乎全由罗迦陵出主意,下决断。其它,还有许多不宜细谈的家庭琐事,罗恣意为之,哈同也深信不疑。可以说,罗迦陵真不失为一个乖邪之气所钟的奇女子。

3

结婚后,哈同在事业上可谓得心应手。由于在中法战争期间维持租界市面有功, 1887 年,他便被法租界任为公董局董事。

1889 年,为了加速上海南京路的发展,抬高地价,他主动向租界工部局请缨,出资六十万两银子,用进口的“铁藜木”,从外滩到西藏路,把南京路全部铺成一条平坦的马路。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通过此举,哈同可谓名利双收。到了 1930 年,南京路上的高楼大厦超过上海任何一条马路,而哈同拥有的土地占南京路地产总面积的 44% 。

哈同不仅‘目光’长远,而且手段也‘狠’。他根据过去南京路西段贱价收进地皮的经验,在那时还只有荒村茅店的静安寺以东,划了一大圈土地,约有三百多亩。哈同利用他当租界董事、陪审员的声威,贿买当地的巡警和地痞流氓,以极少的代价,强迫那里的农民出售搬迁。拿下土地后不久,静安寺慢慢地发展成为居民点,地价飙涨数十倍。

新老沙逊洋行,主要靠贩运烟土、抬高地价发财。哈同则更着眼于土地,以贱价大量收进地皮,供人租地造屋,或自建大楼及市房出租,收取暴利。但他也没有放弃过从烟土上可以发财的机会。举例来说,大约在 1890 年,他已升任新沙逊洋行的总经理了。当时,哈同‘公私兼顾’,一面继续为洋行大做鸦片买卖,一面利用他从地产上获取的大量资金,自建仓库,大量囤积烟土,待价而沽。

1901 年,哈同已经拥有几百万财产,几百亩地皮,又兼任两个租界的董事。于是他决定离开新沙逊洋行,成立了哈同洋行。从此结束了代人作嫁的生活,而进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阶段。

哈同洋行的注册资本,是二百万两银子。他的营业项目,是地产和国际贸易,简单说来,无非还是地‘土’和烟‘土’两项。这两者,他都积累近三十年的经验。哈同洋行创办后,经过一番忙碌,哈同很快就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渐入正规。

哈同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罗迦陵的协助。这个旺夫的妻子非常善于社交,她深受隆裕太后之母老福晋的喜爱,被认为义女,成为大清朝的混血公主。宣统皇帝的弟媳妇还认了哈同当干爹,他们跟清廷关系可谓十分密切。

哈同夫妇不关心政治,但喜欢交友,而不问其政治倾向,不问其当权还是失势,在朝还是在野,与他们交往较多的中国要人中,进步的、革命的、顽固的、反动的都有。哈同夫妇深谙乱世的规则,只与他们合伙做生意赚钱,从未参与其活动。

1903 年,罗迦陵去江南各地游览湖山胜景,结识了乌目山僧人后,她说服哈同花费 70 万两银元,在静安寺路购地 300 亩,历时八年,建成了上海最大、最豪华的一座私人花园。花园以罗迦陵的小名命名为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据称是模仿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因而号称‘海上大观园’。后来上海兴建第一条有轨电车,哈同担心影响花园的幽静,竟然打通关节,让电车绕行。

罗迦陵从来没生过孩子,哈同也不曾纳过妾或‘外室’。罗迦陵是个孤女,哈同也早和他的兄弟姊妹一刀两断。他们遗留的亲人,只有收养的二十多个义子和义女。据说,最多时,他们曾收养过四十多个,后来,经过‘淘汰’,留下这二十多人。这些义子义女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孤儿,当时不论国籍,经人介绍,哈同夫妇无不收养,并且把他们全都抚养成人。

事实上,哈同夫妇后半生做过许多好事,他们捐资兴办的教育、慈善等事业,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各地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徐悲鸿、王国维等一大批人都曾得到过哈同夫妇的资助。那时候,哈同夫妇开办的学校无论是大中小学全部免费,并且包吃包住,专门面对那些没有钱去上学的穷人家孩子,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国难来临的时候,哈同夫妇从不吝啬自己的资产,还经常举办赈灾活动,为贫困的老百姓发放粮食。当时,失意的政客、商人、文艺界人士,无论立场如何,都可以在爱俪园栖身。公共租界修黄浦公园,挂上华人苦力以及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作为租界工部局的董事,哈同表示强烈反对。

4

1930 年夏天以后,哈同泻病复发,经常头昏、体软,卧床不起,忙坏了中西名医。但无论什么高贵的药,吃下去总如石沉大海,见不了什么效果。

转年之后,病势更日见严重,义子义女们曾去犹太教堂为之祈祷,罗迦陵还特地重金派人去江西龙虎山,延请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来园禳解,也不济事。

1931 年的 6 月 19 日,哈同病逝。正是:一息尚存千般用,两眼朝天万事休。

大葬那天,上海一家报纸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远东怪人》。其中这样写道,‘哈同是远东的大富翁之一。他生前对于金钱,有时一掷千金万金,有时却异常吝啬,常以偶然之爱,花用数万、数十万,而办公室里,常隆冬不肯生一火炉。’

哈同去世后,留下了一笔惊人的遗产,经英总领事馆公证处会计师核算,共有一亿七千万元。生前,哈同就立了遗嘱,全部遗产归妻子罗迦陵继承。结果仍然上演了激烈的遗产争夺战,甚至连哈同的伊拉克族人也卷了进来。

1941 年 10 月,‘远东第一富孀’罗迦陵病逝,她与哈同合葬,这对异国情侣团聚在黄泉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进租界。日本侵沪当局没收了哈同洋行的所有财产,抢走了爱俪园内所有值钱的东西,并在花园内驻军。爱俪园后来又发生过一场大火灾,连楼台亭阁也基本烧光了。日本败降后,哈同夫妇的长义子、犹太裔的乔治·哈同组织了一个‘哈同公司’,清理经营义父母的遗产。上海解放前夕,小哈同携带大量财宝逃往香港。解放后,小哈同一族余下的房地产被人民政府接管、征用,并在爱俪园旧址上修建了中苏友好大厦。大厦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著名老报人曾评价,‘哈同在上海,可说是白种人在中国的一个象征,他现在死了,盖棺定论,可以说他是一个严格的个人主义者。他崇拜着各种宗教,怀想着各种欲望,从无满足之时,做事,专拣有利于己的去做。一个外国人,竟拥有如此巨额的财产,可见他本领的高强和狡狯,也可说是中国人的可悲和可耻。’

无论如何,哈同和罗迦陵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奇迹,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偶遇后,竟活成了金字塔的顶尖人物,这样的爱情不得不令人惊叹!

资料来源:

1.《哈同外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徐铸成

2.远东第一富商哈同,文史精华,张箭

3.巴格达来的冒险家——哈同——上海犹太人研究之四,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唐培吉

4.在商言商之外:近代上海犹太富商哈同的交往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 ,钟煜星

5.旧上海地产风云:中外冒险家的狂飙之旅,同舟共进,金满楼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