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产经

跨境电商奶粉真就那么香吗?

新浪财经

关注

撰文 \ 陈酿

来源:银杏财经

每年“两会”代表的议案都能引发不小争议,无论内容是什么,总不乏有人片面解读,今年也不例外。

日前,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关于“跨境电商婴幼儿奶粉配方”的建议成为讨论焦点,不少人将之进行错误解读。在朋友圈中不断流传花样别出的臆测之间,一时间人心惶惶,大有打倒国产品牌之势。

“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一句掐头去尾的话本来平淡无奇,但却被曲解之后持续发酵。

诚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是魔鬼”,脱离实际情况片面理解,不仅容易错杀真言,也会造成真实被掩盖。

探讨任何问题,必须将片言之语放归文本之中,并对文本出现的人物、时间、空间进行综合判断,否则既无意义,还会为虚假的流言制造温床。

不应让魔鬼行走在只言片语中。

01

被曲解的议案

起因于文本,那么就得重回文本。

目前争议来源于《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重要战略提案》的内容,该提案主要围绕国家战略、产业与市场、消费者三方面提出一位乳业质检从业人员的建议。

争议聚焦在国家鼓励支持国内乳企,振兴乳业发展的建议上。李代表建议的核心点在于消除政策、税收上的市场不平等,为国内乳企提供良序竞争环境。与之对应的是完善中国营养健康标准化体系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标准化工作落地。

梳理文本可发现核心逻辑是加强对跨境电商流通环节的监管,本质上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提案内容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国家都是好事,却被好事之人解读为禁止跨境电商奶粉入华。

引起广泛热议那句话的原文其实是: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核心诉求就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公平。

有人别有用心地删除“或”字,把“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理解为“禁止进口奶粉”,不得不说这种片面理解站不住脚。经过曲解的文字被人大肆宣传,企图掩盖跨境电商婴配粉的问题。

解决了文本问题之后,再把话题放入具体时间与空间中进行讨论。

02

跨境电商婴配粉问题多

奶粉关乎民生,容不得任何瑕疵。

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盲目性,跨境电商奶粉成为香饽饽。但另一边,国外奶粉质量并非消费者所认为那般安全可靠。多年以来,跨境电商奶粉的光鲜外表下一直掩盖着灰色地带。

2016年,海淀区审理了一宗德国原装进口某品牌2段奶粉案。消费者购买后发现早在两年前,国家质检总局就下令销毁该批次产品,可依旧无法防止问题奶粉从经销商手中流出。申诉无果后,消费者只得将经销商与平台告到法院。

一年之后,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查获1.8万盒德国某品牌奶粉假货,重达11吨,问题奶粉规格主要为600克装,消息传回国内后发酵一段时间后,渐渐被人遗忘。

2018年年末,广州海关在打击跨境电商渠道走私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两起典型案例,其中走私奶粉共计62万罐。嫌疑人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信息制造假订单、虚构物流信息等方式,逃避监管进入市场。由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关税税率为零,因此有不法企业得以钻空子渔利。

由于市场竞争不公平,滋生大量套利机会,跨境电商奶粉投诉数量长期维持在高位。2018年,中国国际商会、德勤以及阿里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进口消费市场报告》,研究数据表明宁波保税区跨境电商投诉举报年平均增长达352%,其中奶粉投诉举报量达189件,占比24.5%。

另一边儿,国产奶粉品质却在不断提升。根据艾媒咨询《2019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研究与消费者洞察报告》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婴幼儿奶粉每月抽检合格率相比进口奶粉更高。

03

结语

通过文本分析与场景分析,可以明确李翠枝议案的目的是希望规范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进口渠道,从制度上保障宝宝的口粮安全。

提案人供职于质检中心20多年,提交该议案是正常履职行为。

但总有一股力量想要曲解专业人士的观点,用片面语言误导社会。他们将“规范跨境电商婴配粉”断章取义,甚至还有人推波助澜带节奏,形成“企业搞垄断,限制人们购买洋奶粉”、“人大代表以权谋私让企业渔利”的错误观点。

屡屡发生涉案金额巨大的跨境电商走私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案,表明缺乏监管的国外婴幼儿奶粉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国内,已成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一大安全隐患。

奶粉问题事关重大,容不得一丝瑕疵。李翠枝提出建议,主要是希望规范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秩序,保证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安全质量。

如果无视隐患,听之任之,那么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受伤害的将是我们的宝宝。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