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债券

人大孙超:评级市场准入外资是债市开放的亮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评论丨债市开放新征程

7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在11条措施中,有3条和债券市场直接相关。中国债市二十年来的对外开放之路又进入了新的一程。

以国债市场而言,中国债市对外开放度已达10%左右。在笔者看来,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稳步推进的节奏目前十分健康。闭关锁国固然万万不可,无准备地骤然开放也并不合时宜。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步步为营,由点及面,可圈可点。

评级市场的全面开放是本次债市大开放的一大亮点。国务院允许外资机构在华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时,可以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所有种类债券评级。在此之前,第一家全牌照的外资信评机构标准普尔刚刚给出了第一个信评报告,不出意外地给一家众所公认的优质公司最高评级(AAA),亦属中规中矩。

对于境内评级机构而言,数量庞大的AA、AA+发行人以及部分评级结果虚高的AAA发行人,是彼此争夺的主战场。而这部分主体,预计外资评级机构短期内并不会有所涉及。笔者预估,即便不发生正面冲突,外资评级机构对内资信评行业的倒逼仍将出现。随着外资信评主体给出的信评结果日益增多,“真正的”AAA和“注水的”AAA终将一目了然。以往,在内资信评机构同一评级符号下,价格和资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发行主体,将面临截然不同的评级结果。

业界和中国央行早已关注到,在不一样的评级符号体系下,同一中国发行主体在内外资评级机构的结果往往相差六七个信用等级。外资结构入华后,预计都将采用与境内同行通用的评级符号体系。笔者对此深表认可,原因是:不一样的评级符号体系虽然与境外发行人可比,但往往会成为部分机构不予采用的理由或借口,而同一评级符号体系则不存在这类问题。

笔者衷心希望外资评级机构能勇于担当,敢于尝试,尽早涉足AA、AA+市场,以其真实市场判断倒逼境内同行更加注重市场口碑和科学效果,给出更加及时、准确、有分量的评级结果来。这将是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的幸事。须知道,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和风险定价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在科学、客观的评级方法论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另外一项开放则体现在投行领域——向外资机构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A类主承销资格。迄今为止,已经有3家外资机构获得了B类主承销资格,但A类与B类的含金量决不可同日而语。A类主承可以从事所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B类则有很大的范围限制。

当然,牌照是一回事,能力又是另一回事。不同于评级市场上外资机构所具备的丰富历史经验(和教训),在中国银行间市场的投行领域,境内主流机构是绝对的王者。合资机构在国内的股票投行领域曾做得风生水起,曾几何时甚至一度几乎垄断了超大型央企IPO市场,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笔者预估,外资机构一旦拿到A类主承销资格,或许会试图复制股票领域的打法套路。然而,今非昔比,银行间债券市场优秀发行人单次发行往往金额特别巨大而费用相对低廉,各大银行作为主要参与者往往比拼的不单纯是利润,而是市场份额和排名。笔者认为,这恐怕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外资机构贴身肉搏的战场,小而精、联动内外、做出特色,恐怕才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进一步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便利也在意料之中。债券通开市两周年以来,投资者已经超过千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前期的经验也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进一步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则更显顺理成章。“要致富,先修路。”优秀的金融基础设施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前提,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当然,也要看到,国债在境外投资者的选择中依旧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存单、金融债也得到了较高关注;然而,地方债、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等资产类别,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境外投资者的认可度。笔者揣测,评级市场的全面开放、投行领域的不设限制,都是为了更加丰富境外投资者的选择面,为未来扩大境外资金入境投资做好新的铺垫。

今年2月,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作为响应,上述开放措施可谓细致入微。

债市的对外开放,最终是为了提高中国债券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有了高水平的竞争对手和同业伙伴,中国本土的债券市场参与者更应该见贤思齐,学习和吸取海外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教训,共同建设更加高效、有序的债券市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