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中国金融》|提升公众认知防控挤兑风险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通过开展存款保险宣传,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度,能够降低公众面对银行负面消息时参与挤兑的可能性,发挥存款保险对防控挤兑风险的积极作用

作者|胡平  计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9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个初衷就是通过对存款给予保障,提升公众信心,有效防控银行挤兑。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水平,让更多公众了解并相信存款保险,有效发挥存款保险的制度功能。《存款保险条例》施行以来,存款保险宣传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存款有保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效发挥了防范和降低挤兑风险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银行挤兑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银行挤兑是影响银行正常经营的重要风险因素。理论研究和历史实践证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维护公众信心,对防控挤兑风险具有积极作用。从理论看,戴蒙德(Diamond)和迪布维格(Dybvig)1983年发表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中,构建了银行挤兑问题的DD模型。研究指出,基于“先到先服务”的活期存款契约存在两种均衡,当储户对银行信心充足时,储户按消费需求有序取款,实现最优风险分担,这是一种“好均衡”。但这种“好均衡”是非常脆弱的,储户易被谣言等负面消息影响产生恐慌情绪,当大量储户同时去银行取钱,就会发生挤兑,形成低效率的“坏均衡”。针对银行挤兑,可以选择暂停取款、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流动性三种解决方式。经综合比较,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制度是防止挤兑、实现最优均衡的最佳解决方案,即政府设立存款保险,并向所有储户宣布其存款本息受到存款保险的保障,从而最大化消除挤兑动机,增强储户对银行的信心。

从实践看,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和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美国公众的恐慌情绪,形成银行挤兑风潮,导致美国银行业陷入流动性风险和倒闭的恶性循环,1930~1933年,美国有9000多家银行宣告破产,储户承担大量损失。为保护储户权益、维护公众信心和银行体系稳定,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创建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银行倒闭现象大幅减少,储户恐慌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500多家投保机构倒闭,得益于FDIC的快速有效处置,如此众多的机构倒闭没有引发挤兑,公众信心和银行体系总体保持稳定。

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是有效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银行挤兑的重要根源是信息不对称,小额储户不了解银行的经营情况以及储户间的真实取款需求,易受负面公开信息影响恐慌取款,甚至引发“羊群效应”。存款保险的“精妙之处”在于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宣布对众多储户的存款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形成“存款安全有保障”的稳定预期,缓解储户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恐慌情绪或行为。通过开展存款保险宣传,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度,让更多公众知道其存款受到制度保障并理解存款保险制度理念和功能,能够大大降低公众面对银行负面消息时参与挤兑的可能性,切实发挥存款保险对防控挤兑风险的积极作用。

实践中,相关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充分认识到提升公众认知的重要性,将存款保险宣传作为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在《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中指出,“为保证存款保险制度有效,公众必须持续知晓存款保险制度的好处和局限”,强调公众认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2年发布《有效存款保险制度的强化指引:存款保险制度的公众认知》,对各国准确理解并有效执行《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提供补充要点及先进实践。很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存款保险宣传,通过出台法律法规、设立专职部门、制定目标及规划、开展考核评价等方式强化公众认知机制保障,依托官方网站、咨询热线、信息公开等渠道加强与公众沟通,开展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定期评估并逐步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我国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认知水平稳步提升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高度重视存款保险制度宣传工作,搭建“统筹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宣传工作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创作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以挤兑风险防控为导向,聚焦营业网点、中老年人、县域地区等宣传重点领域和人群,统筹线上线下各类渠道,推动宣传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化,稳步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 启用存款保险标识,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使用存款保险标识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存款保险标识具有直观、醒目、公信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储户更加方便地识别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存款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充分保障,对提升储户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储户合法权益,2020年11月28日,存款保险标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启用。存款保险标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设计,构成要素包括存款保险形象图案、“存款保险”中英文文字、“本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存款保险条例》受到保护”文字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使用”文字。存款保险标识经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备案,已纳入官方标志保护。存款保险标识启用后,市场反映积极正面,金融机构经营平稳,社会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程度有效提升,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得到增强。截至2023年末,全国3939家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均按规定在营业网点的显著位置展示存款保险标识。

  • 发挥金融机构优势,打造网点主阵地

金融机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也是存款保险宣传的责任主体。为全方位提升宣传成效,组织金融机构着力做好日常宣传、集中宣传、网点宣传,充分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一是开展常态化宣传。引导金融机构发挥城乡网点化布点优势,下沉宣传重心,大力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推动行政村、社区宣传全覆盖。每年结合5月《存款保险条例》施行周年,将存款保险宣传与9月金融知识普及月紧密结合,大力开展集中宣传,打造宣传品牌。二是夯实网点阵地。营业网点是储户宣传教育的“第一课堂”。组织金融机构统一布放宣传折页、海报,滚动播放宣传片、宣传标语,将营业网点打造成挤兑风险防控的前沿阵地。将存款保险内容嵌入存款保险明白卡、存取款回单、短信回执等业务流程,在办理存取款等业务时向储户普及存款保险知识,截至2023年末,参与嵌入业务流程的网点数量达到23万个。三是培训网点人员。向网点人员问询是储户咨询存款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点人员因此成为存款保险知识的重要传播者。为提高网点人员应答水平和技巧,及时回应社会公众较为关心的常见问题,组织金融机构统一推广《存款保险宣传读本》《存款保险简要问答》《存款保险问答口径参考》《网点人员存款保险常见问题应答手册》等应答口径,提供“存款保险 守护您珍贵的存款”“存款保险 为您的存款保驾护航”“存款保险有条例 银行存款受保障”等宣传口号和风险提示语,全面提升网点宣传质量。

  • 聚焦重点地区,提升认知薄弱环节

重点地区是挤兑风险事件的主要发生地区,也是存款保险制度的认知薄弱区域。历史经验表明,挤兑事件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县域和农村偏远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高风险机构集中地区。为打好重点地区宣传攻坚战,存款保险以“精准、突出、多元”为总体要求,扎实提升当地公众认知水平。一是聚焦目标精准。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客观、合理制定重点地区名单,并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动态调整,实现重点地区名单制管理。二是工作重心突出。加大对重点地区的资源倾斜力度,开展“百年历程 存保守护”“护航新征程 存保伴您行”“存保为民 储户放心”等专题宣传,举办有奖问答、知识讲座、现场活动等。三是渠道方式多元。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推送动漫、宣传片等,在集市、公园等开展宣传,在地方电视台播放公益片《存款保险 守护美好生活》,立体化、全方位扩大重点地区覆盖面。

  • 普及重点人群,加强宣传的针对性

面向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是提升公众认知的有效做法。公众认知评估结果显示,“一老一少”、较低收入人群认知水平相对薄弱。针对这些重点人群,量身定制宣传内容和形式,有的放矢普及存保知识,针对中老年人,开展各具特色的适老型宣传,定向推送微信朋友圈广告,制作推广大字版宣传折页,便于中老年人看得明白、学得清楚。针对学生,举办“童心绘存保”“存款保险 守护你我”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潜在储户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针对少数民族或方言地区人群,设计推广藏语、朝鲜语、彝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宣传折页,制作存款保险主题粤剧、京剧等戏剧以及方言版宣传片,切实保障各类人群获得宣传教育权利。针对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社区、金融机构等单位人员,举办“行长话存保”“县长话存保”等系列活动,面向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培训存款保险明白人,推动存款保险制度理念在更深层次得到普及。

据统计,《存款保险条例》施行以来,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累计开展了433万次现场宣传活动,覆盖了13亿人次。通过存款保险宣传,金融机构责任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公众认知评估显示,近九成受访者知道或相信存款保险制度,挤兑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存款保险制度理念的宣传和公众认知水平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同向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存款保险将在夯实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宣传质效,切实维护和增强公众信心,持续发挥存款保险对挤兑风险防控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纪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