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中国金融》|新技术为银行数字化经营提质增效

媒体滚动

关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张钢  冉峰 李轩轩「中国建设银行;张钢系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

文章|本文将刊登于《中国金融》2024年第7期

商业银行通过规划数字化发展战略、制定数字化发展目标、设置数字化推进关键节点,以业务经营数字化驱动经营管理数字化,以经营数字化协同运营数字化来落实业务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流程再造,并依靠算法、算力、数据打通阻碍商业银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形成高效、智慧、绿色的高质量数字化金融服务。新技术是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技术新、业务新,业务新、技术更新”,商业银行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能否建立与其数字化经营实践路径相符的技术应用体系是关系到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能力提升、经营水平大幅跃升的关键环节。

商业银行新技术应用的前置条件

第一,新技术应用需要符合自身经营战略的数字化经营架构。新技术应用的引进和推广应结合社会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银行自身目标定位、数字化经营架构、复合型人才能力等核心要点,其中,数字化经营架构尤为重要。数字化经营架构是包含组织架构、产品架构、IT架构、数据架构等在内的全方位战略框架。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和地区性商业银行在设置数字化经营架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框架的集团化特征较为突出,其在新技术应用中要统筹集团与子公司、银行业与非银业、集团内与集团外、非银业务之间、银行业务之间的科技逻辑,建立高效、广泛、有集团化特征的数字化经营体系。地区性商业银行主要以银行业务为主导,尤其是聚焦本土化银行业务,同时兼顾该银行与控股子公司的关系。因此,地区性商业银行在新技术应用实践方面一般遵循聚焦业务精准化、技术引进普惠化、人才培养共享化等特点。例如,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聚焦新质生产力,结合经营实际情况,全面实施金融科技战略,采取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数字化能力,使其金融科技能力如虎添翼,经过多年深耕,该行的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业务水平成为业界数字化能力的新标杆。

第二,新技术应用需要有专业的综合能力支撑。完备的金融科技力量是商业银行实现数字化经营、消化吸收新技术应用的必备条件,数字化技能不仅是经营者必备的业务素养,更是需要长期在市场中不断磨合、加强、提升的核心经营能力。

一是完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为新技术应用赋能。商业银行无论采取直属部门还是公司化的方式,只要符合一体化的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且能够及时响应业务需求、把系统研发任务执行到位即可,无须将业务价值含量低和应用场景不明确的新技术与现实需求进行“生搬硬套”。二是通过加强与第三方科技公司或者引进成熟领先的系统平台以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做到技术输入、技术转化、技术沉底、技术提升的有机统一。从长远来看,数字化经营所需的新技术能力是各商业银行必须筹建且高度重视的,不仅要拥有自身“压箱底”的研发能力,更要有“拿得出去”的支撑转型能力。三是着重考虑在总部金融科技研发框架下的分支机构的人才、新旧技术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从目前实践经验来看,应用场景多分布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技术则集中于银行总部,全行业缺乏既有分行业务经验又有总部系统性科研项目经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新技术应用与传统技术结合转化的堵点,在于缺少将业务场景转换成技术的语言,以及将技术能力转化为场景事件的能力。近年来,某些商业银行通过培养“组合式科技项目经理+业务产品经理”的模式,在下辖分支机构多批次选拔培养复合人才,根据业务需要将复合型科技人才交流至系统排名靠前的分支机构,以达到新技术、新理念与业务场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本地教育服务平台”“农业农村一体化服务模式”“智慧城市政务”等特色的数字化经营成果。

第三,通过数据治理和应用衡量新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商业银行的数据产生于产品使用和日常服务过程,每天有来自不同维度、不同层级的海量数据从网点汇总到总部、从外部汇总到内部,形成了商业银行海量数据库,为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沉淀了数据量。数据在多,更在于精。高质量的数据要求新技术对各层级数据进行挖掘与重构,进而深刻理解传统技术对数字化经营的贡献程度以及新技术在未来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大数据引擎技术能够判断设备运行状态,通过构建评分模型,将自助设备按照大分类和小类别进行数据化整合;考虑网点服务人数和服务业务能力,来构建满足经营的自助设备服务网点评价体系;判断自助设备的应用、自助设备系统质量等情况。对于数据自身而言,只有经历数据离散到指标集成阶段、数据治理到数据应用阶段、数据应用到数据资产管理阶段,在海量数据发生有效应用、形成可靠数据资产后,这些数据才能真正助力商业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在技术引进前、引进中、引进后建立全面、精准的数据评价体系,对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可量化的对比和评估。

第四,银行应将新技术引进的重点聚焦于填补自身经营短板方面。实践中,商业银行在推进数字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通过对业务市场的精准洞察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水平制定应用解决方案,以新技术驱动业务获客、活客能力快速提升。商业银行应将新技术应用的重点放在完善自身短板业务方面,用新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经营上的“弯道超车”。例如,西部某地方商业银行在对本土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后发现,所在辖区的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业务线上迁移的手段实现个人消费贷款“智能化技术”审批放款。对比自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现状,发现成本高、效率慢、规模小的弊端愈发突出。随后该商业银行主动联系大型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对其赋能,该行金融科技公司对地方商业银行制定了完善的线上线下融合方案,通过“流程再造、精准赋能、数据驱动”,精准定位批量目标客户,分析客户需求,挖掘潜在客户,通过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在业务经营中的深度应用,不仅实现了本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快速发展,还积累了一定的数字化经营新技术,培养了一批数字化经营人才。

商业银行新技术应用落地建议

第一,统筹考虑人力、财力和物力水平,以超前思维科学合理地评估新旧技术应用的成本收益比。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中新技术应用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应以超前眼光给予新技术应用一定支持;同时,以企业级项目管理标准来规范新技术引进,实现科学管理,包括规划、立项、开发、测试、评估和后评估等过程,确保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资源和资金得以高效投入和有效利用。

第二,建立更加包容、开放的企业文化,给予新技术一定的发展空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够从内心引导员工加强对新技术的认同感和融入感,进而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能力不断发展。因此,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需要提升员工新技术应用素养,通过开展数字化培训、倡导数字化价值观、制定数字员工标准,引导全员支持和参与数字化转型。

第三,新技术应用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技术风险。一是自身技术风险。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通常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这些新技术应用有着快速的迭代性和复制性,因此需要建立自身的网络、硬件、数据的安全体系,开展常态化的风险巡检。二是与第三方合作所产生的新技术风险。由于银行存在交换接口甚至数据库共享等,应警惕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可能,尤其应关注本行核心代码是否存在滥用、篡改等风险。因此,需要寻找有资质、技术能力可靠的第三方进行合作,建立“沙盒监管”机制、防火墙制度,确保技术安全、可用、完整。

第四,建立与新技术应用相匹配的数字化运营机制。“重建设、轻运营”一直是数字化经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银行新系统上线并不代表着其数字化建设取得成功,这恰恰只是新技术能力阶段性提升的开始。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系统功能使用的完整性、业务响应的及时性、风控监测的准确性,完成各项任务目标,保障每一个新迭代能够如期实施。完善的保障制度是系统正常运行的行为准则,更是衡量系统是否健康运行的标准。基于此,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理的运营保障制度,并落实执行,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后的数字化经营与数字化运营之间的密切联系。

商业银行作为风险经营单位,在区分是技术变革还是经营模式变革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要坚持“风险可控、业务适用、成本得当、创新确切”的原则,理性看待新技术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同时,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先行先试,不断积累经验,推动新技术在金融征途中提升银行数字化经营能力。新技术能否为商业银行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人民性、普惠性的特征,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感、实务感,是否能够成为破解当前发展痛点的利器。唯有如此,该项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独特价值。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实习编辑 张一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