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及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民国短短几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是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历史阶段。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为筹措革命经费,孙中山在国外发行了多种筹饷券,这些票券既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也反映了广大海外华侨的爱国之心。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发行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钞票。
中华民国金币券(孙中山海外筹饷所用,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辛亥革命时期各地军政府发行的纸币(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北洋政府时期由于政治上派系林立,军阀割据,未能实现真正的货币统一。这一时期推行的仍是以银元为主,银元、铜元和纸币并用的货币制度。1914年2月北洋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决定采用银本位制,铸造袁像银币为国币。袁像银币铸量大,流通广,在中国近现代货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北洋政府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一起定位为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兑换券。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仍在发行自己的纸币。
袁像银币(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上排为北洋政府时期发行的各类纪念币,下排为袁像银币一套(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曹锟像纪念银章(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中国银行兑换券(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交通银行兑换券(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北洋时期各省政权多掌握在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手中,各省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是他们实行地方割据的重要经济手段。这个时期共有30多个省银行发行了纸币。此时,因军阀混战,印制和发行军用票成为解决军费的常用手段。
各省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各地方政府发行的军用票(中国钱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