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袁临江:再保险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作者|袁临江‘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9年第19期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再集团也迎来了建司70年的历史性时刻。70年来,中国经济从籍籍无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0年来,中国保险业紧跟时代步伐,逐步成长为世界第二保险大国和全球保费增长贡献最大国家。70年来,与国同生的中国再保险,发挥自身独特作用,把稳风险之锚,让保险更保险,为保险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再保险是保障保险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可以转移和分散保险业风险,有效缓释巨额损失对保险业的冲击,保障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从全球范围看,直接保险行业风险保障/保费收入比例在3000左右,而再保险行业风险保障/保费收入比例高达7000~8000。虽然全球再保险市场体量只有直接保险市场10%左右,但是再保险公司依托其承保能力、数据积累、模型定价和全球化经验等优势,对重大、巨额、特殊风险提供核心的高层级、高限额保障,是保险业乃至实体经济发展的 “调控器”和“稳定器”。

再保险与国同生、展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前,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由民族保险资本、官僚资本先后成立过7家机构专营再保险业务,但无论是资本实力还是专业技术均远远不如外资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市场一直由外资控制。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的国家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专设海外业务室经营国际保险和再保险业务;随即与苏联、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再保险业务关系,并通过英国威立斯(Willis)再保险经纪公司签订分出外币海洋运输险合约,与英国劳合社建立业务关系。

再保险业为国民经济恢复、外汇储备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1951年,我国从国外购买的价值700万英镑的橡胶等物资,租用巴拿马籍货轮“海后轮”运回国内时被劫掠。因为再保险及时分保,最后98%的损失得以从国际再保险市场摊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特殊时期,这笔赔款相当于当年中国外汇储备的43%。1963年4月30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轮”在从青岛到日本门司港的航行途中触礁沉没,仅用65天即从英国劳合社摊回了104万英镑的赔款,为国家挽回83%的财产损失,赔款相当于当年中国外汇储备的3%。

再保险坚守“血脉延续”、维持国家对外交流窗口

再保险在特殊时期维持了国内保险业“血脉延续”。1959年,在国内保险业务停办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再保险仍“顽强发展”。至1964年,与中国有再保险业务关系的国家达到32个,范围大大超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我国与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保险公司都建立了分入业务关系,有稳定业务关系的国外保险公司达到67家。

“文革”期间保险业受到很大影响,至1969年只留下保险业务“九人小组”负责再保险与海外业务收尾工作。同年外贸部门从国外进口手表和铂金在空运中发生丢失,因未购买保险而蒙受巨大损失。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就此要求,保险还是要办,保险是对外联系的一个渠道,敌人想孤立我们,我们不要自己孤立自己,明确了涉外保险与再保险必须继续办理。1970年,中国人民银行重新开展涉外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再保险作为国家对外金融交流的有限几个渠道之一,与国际市场保持着密切而谨慎的接触。直至1979年国务院正式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中国再保险市场伴随保险的活跃开始迈上发展快车道。

法定分保时期的第一次创业

1996年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中保再保险公司成立前,新中国保险史上只有再保险业务却没有再保险公司。随着保险业务日益繁荣,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内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保险业务按照规定比例办理再保险,我国由此进入法定分保时期。至1996年,国内再保险分出保费规模达到140亿元,相比国内保险复业之初增长近百倍。

中再第一次创业之路从中保再保险公司诞生开始。199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拆分为中保财险、中保寿险、中保再保险,这3家机构后来分别发展成为今天的人保集团、国寿集团和中再集团。尽管面对彼时进入中国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等强大对手的激烈竞争,被我们戏称为中再“一百单八将”的108名创业员工始终秉持“发展民族再保险”的事业心,充分发挥再保险主渠道作用,在市场潮流中站稳了脚跟。1999年,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再保险公司,具有了完全独立的法人资格。

迎接市场化竞争的第二次创业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谈判的其中一项条件,再保险成为中国金融业中完全对外开放的细分门类。不仅法定分保政策在加入世贸组织四年内完全取消,而且几乎放开了外资再保险公司参与中国业务的所有限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世贸组织的俄罗斯和印度,其国家再保险公司至今依然“享受着”法定分保的政策保护待遇。面对市场化的生死考验,中再在2007年中央汇金公司注资40亿美元的基础上打牢资本金的雄厚基础,全面走向市场化道路。2010年中再首次获得国际评级,2011年正式进入英国劳合社,2015年实现集团整体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一三五”战略驱动下的第三次创业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中再集团上市后的第一年。国内各路资本打破中再的垄断大举进入再保险市场,多家内资再保险公司筹备和设立,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规则极大改变了原有再保险业务格局,中再集团多年积累的国内完整的再保险人才队伍也在白热化市场竞争中不断大量流失。如何在应对众多国际再保险公司竞争的同时,顶住国内新设再保险主体的竞争压力,成为中再集团必须谋变的关键。

2016年3月29日,中再集团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启动了战略与组织架构咨询项目,历经100余日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凝聚共识,形成了以“一三五”战略为核心的“十三五”规划。“一三五”战略明确中再集团坚守再保险主业的总基调,提出以再保险为核心,坚持“中再姓再”不动摇,坚定履行国家再保险职能的战略导向,通过“创新、协同、裂变”三方面突破,实现“规模、布局、技术、组织和文化”五大跨越,正式吹响了第三次创业的号角。中再集团在挑战中变革崛起,加快“再保直保化”模式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延伸产业链布局,一跃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七的国际再保险公司,正在向以再保险业务为核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再保险集团迈进。

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同时是全球保费增长主要贡献者,预计15年后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

面对新时代、新变化和新需求,再保险行业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从体量上看,再保险确实是金融行业一个较小的门类,但从功能作用上看,再保险正从保险承保能力提供者全面向保险行业与实体经济的连接平台、风险管理产品服务的创新引领者转变。中再集团作为国有金融保险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与行业的重大部署和指示精神,紧抓实体经济需求,立足再保险的独特功能定位,于2019年初正式提出“以平台化、科技化和全球化为战略落地的支点和抓手,加快高质量发展转型,实现整体价值稳健增长”的战略主张。

助推国家战略落地,创新服务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助推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创新保险产品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巨灾保险是分散自然灾害风险、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保险产品。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随着社会经济日趋发达,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后果和给公共财政带来的威胁日益加大。中再集团持续强化巨灾损失分担主渠道作用,不仅全面参与国家巨灾保险顶层设计和地方政府巨灾保险试点项目,是国内巨灾保险最主要再保险人,巨灾保险市场份额占比高达75%,承担近年国内巨灾主要保险赔款损失;而且持续发挥巨灾风险管理引领者作用,成立我国首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的保险科技公司,打造首个再保险巨灾研究中心,成为国际市场上首家发行巨灾债券的中国公司,发布我国第一个经中国地震学会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商业应用的“中国地震巨灾模型”,根本性改变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地震巨灾模型的历史。

二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保险产品在协助政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降低公共管理成本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保险)是实现政府对住房质量“由管向治”转变、降低社会公共管理成本的创新保险产品。中再集团与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率先引入IDI保险并结合中国本土经验再创新,协助上海、北京、南宁、成都、江苏等多个省市完成IDI保险方案设计及落地,成为目前IDI保险最主要再保险人,同时创新研发出首个实现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及保险公司信息连通的IDI保险信息平台,充分展现国有再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担当。

三是勇担国家级战略性项目风险保障重任。国家级战略性项目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充分体现,决定着国家未来竞争实力。由于风险集中、保额较高,承保收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一般商业性保险和再保险机构不愿承保。作为再保险“国家队”,中再集团责无旁贷。例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是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险项目,中再集团一直是其最主要再保险人。

以“平台化、科技化、全球化”为战略支点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整合汇聚资源推进平台化建设。再保险天然具有连接政府和企业、实业和资本、国内和国际的桥梁纽带作用。例如,保险共同体就是由再保险和保险公司联合针对地震、洪水、核电、航天等重大特殊风险提供保障的平台。中再集团不仅是中国核保险共同体(下称“中国核共体”)、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的管理机构,还受新加坡金管局邀请成为新加坡“一带一路”保险共同体管理机构。今年是中国核共体成立20周年,20年来中国核共体成员公司数量从5 家发展到29 家,承保能力在全球26个核共体中排名第二,不仅为国内核电厂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更为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创新升级和“走出去”提供助力,是多个全球首制核电技术(三门AP1000和台山EPR等)的商运保险提供方。此外,中再集团还在协助监管机构推动建立中国“一带一路”国际保险再保险共同体,同时利用英国劳合社唯一中资成员公司的地位,正在推动建立英国“一带一路”保险共同体。

二是紧抓科技化推进保险业务和管理创新。2018年中再集团发布“数字中再”战略,目前已经完成再保险和直接保险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更新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牢牢牵住数据建设这个牛鼻子,通过发挥再保险国家队优势,加强数据分析评估,带动行业科技创新。中再集团承接了保险行业数据分析中心和中国精算师协会行业经验分析办公室工作,深度参与完成《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及代码》、保险行业第一张重疾表、第二套和第三套生命表等的编制工作,发布了全球首个航运保险指数、国内首条水险风险曲线、首条财产险风险曲线。中再集团的科技化成果正有序转化为业务优势,不仅在重疾险、防癌险、中端医疗保险产品等领域奠定引领地位,还获得防癌险新分保业务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举打破外资再保险在重疾险领域的领先格局。

三是紧抓双向开放机遇,推进全球化布局,致力增厚中国海外利益风险防控的“安全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风险。根据估算,中国海外利益的财产险和工程险保障需求约为10万亿元,而国内保险公司所提供风险保障约6500亿元,仅占实际需求的6.46%。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在保险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条款设计、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对外资保险/再保险公司有较强依赖性。作为中国保险业“走出去”先行者,中再集团勇担“一带一路”风险管理开拓者重任。一方面,全力推动国际网络布局,提升全球服务能力。中再集团目前是海外机构分布最广的中资保险公司,在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阿联酋、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8个国家拥有保险机构,海外业务团队超过500人;自2017年以来,与30家所在国最大的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合作共建全球服务网络,可以为中国企业在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查勘定损、理赔救援等服务。另一方面,力求逐步提高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英国劳合社是现代保险业发源地,是全球最重要的再保险中心和特殊风险业务的集散枢纽,全球近70%的再保险业务流经劳合社,“一带一路”急需的特殊风险、政治风险等接近95%的保险业务在劳合社完成再保险配置。中再集团早在2011年就成为英国劳合社成员公司,也是迄今唯一的中资保险成员公司, 2018年又成功收购劳合社市场具有百年历史的优质成员公司——英国桥社保险集团的全部股权,是迄今国有保险公司最大规模的海外主业并购。桥社保险集团2018年保费收入在劳合社近百个经营主体中排名第10位,拥有政治风险、恐怖主义风险、特殊能源险等“一带一路”急需保险业务的定价权。并购后,中再集团已经迅速将政治暴力保险和网络风险保险产品引入国内市场。

未雨绸缪,为维护金融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需要对可能出现的极端风险提前准备,防患于未然。再保险在维护保险业有效运转、保护特殊行业数据安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俄罗斯的实例极具警示意义,2014年之后因克里米亚事件,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开展经济制裁,外资再保险公司拒绝为俄罗斯能源、航空航天、核电等产业提供再保险承保能力,而俄罗斯境内保险公司无力承担巨额风险,进而使银行因拿不到保险保障而不敢贷款,项目无法开工。为应对制裁,2016年俄罗斯专门成立国家再保险公司,承接制裁业务,并给予10%的强制业务法定分保权,风险保障缺位的被动局面终于得以改善。此外,外资再保险公司为开展风险定价需要获取农业、地理、水文和气象等特殊行业数据和信息,其中可能包含敏感数据,存在风险隐患。中再集团作为国有再保险公司,不仅可以防范重大风险事件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还能够发挥敏感数据“防火墙”作用,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安全和金融安全。

展望未来,中再人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充分发挥再保险的独特价值作用更好支持服务国家战略落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再篇章。■

(责任编辑  马杰)

责任编辑:贾振飞 203186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