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异化出清+量减质增:银行委外业务加力转型

新浪银行综合

关注

异化出清+量减质增:银行委外加力转型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华创债券针对一季度银行委外情况发布专题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市场对于一季度债券走势判断并不乐观,在资管细则尚未落地的情况下,银行委外需求或趋于下降,56%的银行认为一季度委外业务规模与上季度相比将进一步减少。

专家认为,一方面,资管新规禁止多层嵌套并进行穿透式管理,可能导致委外收益率下降,银行机构的委外意愿下降、主动管理意愿上升,未来委外可能进一步收紧;另一方面,银行机构资金规模庞大,但团队规模有限,现实的委外需求仍然存在。

2018年,银行和非银之间的合作模式,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角色功能变化等,都是银行委外市场关心的重点。毋庸置疑的是,银行理财委外将面临转型,而2018年转型的关键词将是“量减质增”。

“异化的委外”将逐步出清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银行委外业务的“春天”大约起始于2015年前后。那时,银行流动性充裕叠加资管规模飙升,使银行产生“幸福的烦恼”。于是,银行开始将自营或理财资金委托给本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代为投资,银行委外业务迅速膨胀。

从银行负债端到资产端,委外链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在其最新报告中介绍称,委外链条可以分为“企业和居民—表外理财—委外投资—债券市场”以及“大行—同业存单—中小行—委外投资—债券市场”两种模式。

然而,委外业务在野蛮生长的同时出现了“异化”现象,即部分机构出于逐利动机,利用监管空白或短板肆意扩张资产与负债。此外,委外乱象存在的一个根源在于各类资管产品的多层嵌套,使得监管机构难以真实穿透底层投资标的或上游合格投资者。

终于,银行委外业务的野蛮生长迎来严格监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中心主任曾刚表示,资管新规对当前委外的两种主要模式(投资顾问、FOF/MOM)在委外流程、交易模式等方面均进行了规范。总体来看,新规承认了委外理财的客观需求,承认了投资顾问的模式,对委外理财采取了引导规范的监管方式。

“实际上,银行理财委外在2017年已经比2016年大幅减少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理财细则最终怎样制定,何时落实。”某国有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曾刚认为,在资管新规中提到的“受托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程序、责任和义务、存续期管理、利益冲突防范机制、信息披露义务以及退出机制”等细节方面,还有待理财新规的出台,才能明确。

任泽平认为,未来合规的委外不会消失,而“异化的委外”将逐渐出清,银行委外业务的野蛮扩张已成为过去,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委外转型着力“量减质增”

来自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的测算数据显示,国有银行有约8.03%的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股份制银行委外占比约为9.73%,城商行、农商行则分别达到了24.86%和49.68%。

专家认为,2018年严监管基调延续,债券市场增量资金有限,银行机构行为调整压力逐步显现。过去,银行通过同业负债主动扩张并进行债券委外的业务模式面临调整。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则称,在穿透登记规则下,对银行理财委外的冲击较大,且对中小银行的冲击明显高于大型银行。他认为,大型银行由于主动管理能力较强,投资团队建设更为完善,因此对于外部机构的需求较小。而中小银行相对较弱的主动管理能力促使其对委外业务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当委外理财的监管收紧后,小型银行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对于委外的收益要求出现了提高的趋势。华创债券调查报告显示,44%的银行机构认为收益率在6.1%至6.5%的委外才更有吸引力。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资管新规将引导部分理财资金回表,银行表内负债的争夺将加剧,叠加委外需求的减弱及管理人竞争加剧,银行在收益率方面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目前商业银行理财委外规模超2万亿元,而委外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稳定帮助很大,短期内FOF等产品会迎来发展新机遇,长期来看委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量减质增”。

委外加码权益投资

通常,银行委外资金出于风控的要求,偏好投向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类产品。2017年,强监管趋势使得银行委外市场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记者发现,市场上不时出现固收类基金产品“迷你化”甚至清盘的情况,而权益类委外业务则迎来了发展机会。

事实上,委外资金借道偏股基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近两年才起步。2017年,公募基金优异的业绩令委托银行回报不菲。多家银行在研判后市及相关重量级资金委托人的动向后,准备2018年增加投向权益类资产的资金规模。

据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机构权益投资人士透露,某股份制商业银行2018年委外资金投资A股的规模大约在20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另有200亿元将投资港股。这家银行此前在权益类投资领域一直较为领先。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银行在选择和考核管理人方面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公募基金机构因为其制度管理、信息披露、历史业绩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得到银行资金的青睐。委托公募机构管理资金,银行既能有相应的收益预期,又较易符合监管和风控的相关要求。在强监管的大趋势下,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拟进行权益类投资的银行委外资金将对公募机构更加友好,风险偏好也将有所提升。公募权益投资基金正在迎来新的机会。

然而,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在“后刚兑时代”,银行自身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委外终究只是借助外来机构管理资金的方式,提升银行自身投研能力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银行资管部门应向这方面努力。

此外,如何判断目前银行委外是否已经进入平稳状态?是否还会出现大面积“退潮”?中航信托高级宏观研究员刘长江认为,“就目前而言,本轮监管仍未结束,未来还会有其他措施出台。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会转换为净值型产品,过渡期是否会延长,还很难判断。总体看,也许波动最剧烈的时候已经过去,或者正在过去,但平稳状态应该还未到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