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年轻人,还要不要报金融专业

市场资讯

关注

来源:馨金融

文/洪偌馨、伊蕾

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最聪明、最有前途的人都经不起诱惑而从事了银行业的工作,尤其是交易类的工作,他们都希望通过接受智力上的高度挑战而创造巨额财富,同时也获得巨额经济回报,但他们真的受到了严重的误导。

——《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

叶明没想到,自己发了一个找投行实习的帖子,回复竟然全是‘劝退’。

‘过来人’们一半在抱怨市场的萧条——裁员、降薪、没有转正名额,一半在质疑他的资格——即便是实习,头部券商的门槛也是‘清北复交’,一条提供‘金融小黑工’实习的帖子下面,竟吸引来了不少常春藤名校的竞争者们。(注:‘金融小黑工’一般是指没有人力编制、没有薪资和实习证明,也不会被转成正式工的实习生)。

这和叶明刚上大学时的憧憬大相径庭。

彼时,志愿填报专家张雪峰的劝退观点还未走红于网络,作为一个头部985的硕士,如果沿着学长学姐们的脚步,应该积攒几段‘漂亮’的实习经历,然后在毕业时顺利转正,或者拿到一个头部投行的offer,过上电视剧里金融精英的生活。

然而,随着又一个‘史上最难’毕业季的到来,金融行业似乎陷入了一个诡异的怪圈,一面是金融行业的学历‘内卷’不断加剧,另一面是金融业正在失去‘光环’,无论是银行的‘金饭碗’,还是券商、基金的‘高薪酬’都在渐渐成为历史。

其实,这两者都是现实,只不过是金融就业‘供需矛盾’的一体两面。

1

在前几年中国金融业高歌猛进之时,像叶明一样抱着‘精英梦’选择金融、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比比皆是。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2020年,财经大类毕业生的规模分别为101.07万、102.18万和107.01万(注:包括专科、本科及研究生),是所有专业分类中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赛道。

与此同时,根据全球大型招聘平台领英(LinkedIn)的《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2023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金融学是占比最高的专业之一,与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保险’同样是留学生回国求职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占比超过30%,仅次于互联网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2023年有84%的留学生毕业后首选回国发展,而在2022年这一比例仅为32%。

水涨船高,在供给端‘井喷’的背景之下,作为金融行业求职‘敲门砖’的学历‘水位’本就在持续上涨。

以中信证券为例,从2016年到2023年,其员工中教育程度为硕士的占比从27%攀升至43%,本科及以下的学历占比从72%缩减至56%。

(中信证券2016年和2023年员工教育程度分布)

与此同时,随着AI技术等对于人工的替代,以及金融行业下行周期的到来,在‘需求端’,金融行业的员工规模却在持续收缩。

以投行业务为例,仅以2024年一季度,A股发行节奏明显放缓,31家公司实现首发上市,合计募资约220亿人民币,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64%和77%,80家公司IPO终止(撤回),同比增长超过70%。

随着业务收缩,一些非头部的券商不仅没有HC(注:HC即Headcount,指代岗位),更是在加紧‘裁员’。

叶明也试图从学长学姐那里获得一些实习机会,但他得到的反馈是,非头部的投行现在业务很难做,公司更加偏爱一些‘有资源’的实习生。否则,大概率也只能做一些dirty work,很难接触到业务核心、积累经验。

自带资源,现在这几乎已经成为金融就业的一项共识。 

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2022年,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的从业人员数量一度高达37.95万人,而根据截止到最新数据,根据协会官网,这一数据已不足35万人,换言之,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从业人员数量缩减约3万人。

银行业也是如此,以国内员工数量领先的工行和农行为例,根据年报,从2016年到2023年,两家银行的员工规模分别减少了4.25万人和4.57万人,两家银行平均每年员工净流出数量均超过6000人。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之下,‘内卷’是一种必然。

领英在报告中提到,相较于2022年,留学生预期的中等薪资水平,8-12K月薪预期的比例从20%增长到31%,12-18K从22%增至33%;而预期的高新水平18-25K和超过25K月薪的比例分别降至13%和15%。

2

不可否认,金融行业一度是‘顶级院校’毕业生们的就业首选。

以北大为例,金融行业都曾经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占比最高的行业,尤其备受硕士毕业生们的青睐。但从前两年开始,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选择金融行业就业的北大毕业生都在持续下滑。

其中,北京大学流向金融行业的应届毕业生占比在2014年达到34.1%登顶,且连续霸榜四年。

数据显示,2014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签约数量分别达到86名和66名,位列北大应届毕业生‘最大雇主’前两名。2015年和2016年,分别有10家和8家金融机构签约数量超过20名,仅这些机构两年签约北大应届毕业生数量就达到580名。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也在2014年撰文指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

但从2017年开始,流向金融行业的北大应届毕业生开始占比不断下滑,到2020年已滑落至第三名且跌破20%。

金融行业具有如此具有吸引力,其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它在大众的认知中一直是高薪、体面的代名词。然而,眼下的毕业生们即便是在履历‘内卷’中突出重围,行业的‘红利期’也已不在。

在2023年报季过后,包括银行、券商、公募基金在内的‘降薪’新闻不断冲上热搜。

以券商为例,2023年,51家上市券商中已经没有任何一家人均薪酬超过百万,宣告了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中金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由2021年的116万下降至2023年的70万,中信证券则由95万下降至80万。

公募基金行业更是在‘限薪’传闻、行业费改与规模承压的三重压力之下,进入薪酬调整的‘阵痛期’。数据显示,2023年基金管理费收入同比减少108.97亿元,降幅约7.55%,这也使得许多基金公司停发‘年终奖’。

银行业则是在‘降薪’与停发年终奖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反向讨薪’。根据年报,包括招行、渤海银行天津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出现了追索扣回薪酬的现象,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近亿元。

在浏览了无数‘劝退帖’、咨询了很多前辈之后,叶明对未来愈发迷茫。

‘过来人们’都在告诉他,金融业的艰难时期才刚刚开始,待自己研究生毕业后又该何去何从呢?而眼下,对于那些正准备填报志愿,规划未来人生蓝图的准大学生来说,这更是一次艰难的选择。

(注:文中的叶明为化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