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大佬的归宿,最终是一块类金融牌照

新浪财经

关注

来源:资管云 

在金融行业,做到副总经理、副行长,职业生涯的路,就越走越窄了。你要换到另一家机构做高管,哪那么容易啊,一个萝卜一个坑,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江湖。还是做个部门总经理最“自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如果做到董事长、行长、总经理,换工作那就更难了。体制内的,进退都由不得自己。如果跳槽去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领导,是受不了那个气的。在体制内,虽然各种约束,各种监督,凡事都要上“会”讨论,但是往往副手也不至于反对。到了民营企业就不一样了,只有老板说话真管用。给你再高的礼遇,再高的薪酬,都逃不脱本质——你是要创造价值的。

很多领导吃过民营老板的亏,敲锣打鼓地把你迎过去,无非是利用你过往的资源和人脉,帮助贷款、发债、募资。至于你的专业、经验,尤其是管理能力,别逗了,老板们才不看重这个,他们觉得比你行太多了。

仔细分析下来,大佬们“最好”的归宿,其实是做点自己的事,乐得自由,保有尊严。但是“下海”,不可能让你再搞个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啊。这个时候才明白,做了一辈子金融,最重要的是牌照!

在中国,个人创业能拿到牌照的,要么是私募基金,要么是类金融牌照。这几年,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开闸,但是能拿到牌照的是极少数幸运儿,而且公募基金实在是太难赚钱了。大佬们搞的往往是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基金销售公司这些牌照。

基金类牌照

2015年以后,证监会陆陆续续批了18家个人系公募基金。这18家里,有14家的第一大股东都是从公募出来的,业务经验和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乏公募元老,有的专攻固收,有的分管市场,有的长袖善舞。

公募牌照虽然相对好拿一些,但是真的是超难挣钱啊!个人系公募虽有大佬的光环加持,但最终还是要靠业绩、靠规模说话。

个人系基金公司一览

拿不到公募或者不想做公募的,就做私募。比如“公募一哥”王亚伟(千合资本)、嘉实基金原总裁助理赵军(淡水泉)、华泰联合证券前董事长刘晓丹(晨壹基金)。

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个人金融创业者来说,最佳的持牌路径,就是拿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虽然现在也很难拿,但是毕竟只需要到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

自洪磊2014年10月“执掌”基金业协会以来,一直强调,私募基金是要做投资而不是融资,原来私募基金可以做银行委托贷款,可以投向租赁、保理、小贷等资产,现在这类“融资类”的私募基金,统统都不能备案了。现在洪磊虽然离任,这套理念应该是持续的。

在原来私募基金可以做融资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适合“大佬”们创业的。搭个架构,GP一搞,银行的钱出来,走这过一下。金融嘛,就是个管道,有管道就能收钱,并且是合理合法的收钱。

私募基金不能搞融资,只能搞投资了,实际上是很难做的。搞股票、债券二级市场,得真懂啊,拼真本事,市场不认“大佬”的(何况还是曾经的)。搞PE、VC,得募得到钱啊,大多数“大佬”靠原来的名气能募点钱,但是一旦没有成功的案例,很快也就泯然众人矣。

这个时候,基金销售公司牌照,正在受到追捧。现在的所谓第三方理财,其实背后的合规主体,就是个基金销售公司。基金销售公司有什么用?说一点你就懂了,能够合理、合法、合规地从证监会监管的各类金融机构收到销售费。再次说,金融嘛,就是个管道,反正都要买基金,看从哪里买。

但是,通过基金销售牌照,构建一个民营金控的想法,基本是可以歇了。原来这条路是通的,一手通过基金销售公司做合规主体搞资金,一手通过信托公司做”通道“包装非标,自己再搞些类金融机构自己“创”非标。现在非标四处暴雷,再加上信托监管也严了,搞不动了。P2P这些玩意,早就团灭了。

并且,现在搞基金销售牌照,门槛陡然提高了。证监会2019年2月22日曾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有几条规定非常具有杀伤力,比如要求:最近2年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注册实缴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最近一年度基金销售日均保有量(货币市场基金除外)不得低于 10 亿元。如果这个办法实施,基金销售公司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

但是,这个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就没了下文。现在新申请牌照肯定是不大可能的,存量的里面,看看有无合适的牌照,还得抓紧!

类金融牌照

基金类牌照,比较适合投资界大佬,银行和信托出身的大佬,往往选择另外一条路,就是搞类金融牌照。能实现业务合法化,同时牌照相对好拿,跳一跳能够得到。

比如平安银行原行长邵平辞职创立的聚量集团,恒丰银行原行长林治洪离职创办的蔷薇控股,都拿到了融资租赁、保理等类金融的牌照。

在中国,简单做一点民间借贷是可以的,但如果要以放贷为职业,作为一种经营手段的话,就必须拿到相应的放贷牌照。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专门强调了从事发放贷款业务需要经过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否则面临的可能是牢狱之灾。

有放贷资格的主要是银行、信托公司,这样的大牌照想都别想,除非真有个五六十亿,现金,在手上,并且还机缘巧合,能收购某些牌照。但是可以曲线救国,换个思路,拿一个小贷牌照,是不是就可以放贷了?搞个融资租赁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都能实现合法“放贷”的效果。

小贷公司是一个合法的放贷牌照,缺点是区域受限,杠杆受限。要玩好,一是要争取拿到互联网小贷牌照(这个现在已经基本暂停批设了,可以淘淘存量),互联网嘛,有什么地域限制?二是要打开ABS的通道,一边放,形成池子,一边再通过ABS不断转出。两个池子一转,不就是个银行么?

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差不多是一个路数,就是以租赁、保理之名干类贷款的业务。

融资租赁中,有一个“骚操作”叫售后回租。就是融资方本来有一个东西,卖给租赁公司,然后租赁公司再返租回去,东西还在融资方手上继续使用,每个月给租赁公司交租金。嗯,这是个租赁,但你想想,实际效果,像不像一个贷款?

怎么区别假租赁还是真贷款?试金石就是:怕不怕承租人死,如果不怕,承租人死了,我把设备拉回来就是,这是基于物的租赁。如果怕承租人死,本质就不是基于物的租赁,而是基于承租人信用的贷款。

中国的绝大多数融资租赁公司,都是怕承租人死的。明白这一点,你就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融资租赁公司了。租赁是合法的,租赁的债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就这点。

商业保理公司类似,整个经济体,是一个个供应链组成的,下游欠我的货款,我又欠了上游的货款,都很正常。保理,就是打折把你的应收账款买下来,然后付款方最后付给我。

原来类金融牌照很好拿,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是商务部门批的,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是地方金融办在批。

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所有从事金融业务的,都要纳入金融监管。此后国家逐步构建起了“中央+地方”的监管体系。

具体来说,中央层面主要是银保监会,负责出政策,省级地方政府的地方金融监管局(原来的金融办升级而来)及其授权的下级机构,负责类金融牌照的审批发放、日常监管,因此这类类金融机构又叫地方金融机构。

其实,对于大佬们而言,除了牌照的获取,创业要过的另一关是心态。忘掉自己不是大佬而是一个创业者,可能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因此,但凡金融界的领导们要出来创业,我都苦劝不止,但是我也能理解,除了创业,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祝福他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