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金融精准施策 提高脱贫攻坚“免疫力”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赵萌

疫情之下,决胜脱贫攻坚面临一定挑战。如何确保不发生因疫致贫、因疫返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8点要求,其中之一,即是“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优先做好贫困地区农民工返岗就业工作,做好因疫情致贫、返贫农户的帮扶工作。”

目前来看,不少地方已开始针对可能出现的因疫致贫、返贫问题积极谋划,一系列“硬核”举措正在路上。

“战疫”同时“战贫”,作为金融扶贫主力军,银行业需更进一步加大精准施策力度,拓展深化普惠金融措施,一手抓抗击疫情,一手抓脱贫攻坚,并在消费扶贫领域将二者有机结合,千方百计把疫情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提高脱贫攻坚的“免疫力”。

警惕因疫致贫因疫返贫

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出席各民主党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时强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了挑战。

的确,贫困人口现有的脱贫致富模式大多是种植、养殖、手工艺品制造以及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人员流动限制、物流不畅和前端消费需求减弱必然导致贫困群体收入减少。部分贫困地区种植农作物滞销卖难等消息不时见诸报端。

“以草莓为例,春季正值草莓销售旺季,按照往年惯例,许多地方会通过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等方式促销草莓,以此帮扶贫困户增收。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旅游观光和草莓采摘收入甚至可能为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张珩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对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贫困地区种植业和养殖业无疑会产生一定冲击。

对此,多位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疫情对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目标的具体影响还需要结合调研认真分析。目前来看,地方应将资金和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向受疫情影响大的领域和人口倾斜,防止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的发生。

实际上,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出台相关政策举措。2月10日,海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海南省抗疫情 保增收 防返贫十五条措施》,积极防范因疫情可能导致大面积返贫;2月17日,内蒙古扶贫办出台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指导意见》,重点从“促进稳定增收提升脱贫质量、加强返贫致贫监测适时启动救助、强化统筹衔接巩固脱贫成果”三个方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减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种植养殖产品积压”,贫困群体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外出务工延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何婧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打工是贫困地区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当地和就业地的人口流动限制,使得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暂时失去收入来源。此外,那些受到感染的中低收入家庭,更是可能面临返贫和贫困加剧的问题。

精准施策保障脱贫质量

办法总比困难多。多数专家认为,尽管遇到一些暂时性困难,但决胜脱贫攻坚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暂时的,脱贫攻坚也不例外。特别是疫情过后,预计相关行业会迎来恢复性增长甚至反弹。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发挥各方合力,这不会因疫情而中断,相信到年底能够按时完成脱贫任务。”

汪洋指出,“疫情是今年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因素,精准施策是保证质量的重要举措。” 疫情当前,金融扶贫如何实现“精准”?作为金融扶贫的主力军,银行业又该做些什么?

“在我看来,当下的脱贫攻坚也是‘危中藏机’,金融扶贫不应扶一时,而是应该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扶贫产业的升级。”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机构应发挥引导作用和资金支持作用,使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互联网升级,从而带动下游种养殖贫困户上网销售,实现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部分银行已开始主动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消费扶贫,并将城市“菜篮子”“米袋子”与农村贫困户种养殖产业实现对接。例如,农业银行创建的“公益展卖+消费扶贫”已成为消费扶贫的新模式,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实际需求,通过扶贫商城向全国销售特色农产品,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建设银行则依托“线上菜篮子”等便民服务功能,帮助商户向线上经营渠道迁移,方便疫情期间百姓居家购买生活必需品。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工商联发布《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要求,坚持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问题相结合,组织好扶贫产品货源,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精准对接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对优质安全扶贫产品的需求。

对接扶贫对象用好扶贫资金

下一步,金融扶贫着力点应落于何处?“精准施策,是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站和阻击战背景下,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精准”仍是下一阶段金融扶贫的重要发力点。

甄新伟认为,金融扶贫要想实现“精准”,就要确保扶贫对象及时获得充分金融服务保障,特别是要将金融优惠政策及时充分传导到扶贫对象,要根据扶贫对象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受疫情影响程度,提供更具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保障。

“一是要找准疫情期间金融扶贫的对象,二是要用好金融扶贫资金。”张珩认为,银行机构要在充分调查、摸清疫情期间不同类型贫困户的贷款需求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用于解决贫困户生产经营问题,提高贫困户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何婧强调,从银行角度来看,疫情特殊时期,可考虑推出一些不同于往常的特殊举措,以提高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效果,严防因疫致贫、返贫。

“一是精准施策,做好风险的精准排查,联合地方政府和扶贫办等部门,做好贷后管理,对能够还款的贫困户,提供多种还款渠道,对确实有还款困难的贫困户,制定有针对性的还款计划,可采用展期、无还本续贷等多种方式。二是及时沟通,可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主动对接,增进沟通,增加政策的宣传力度,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三是积极利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人社部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和财政的政策性支持措施,对贫困人口创业和吸纳一定数量贫困户就业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金融服务,助力复工复产。”何婧认为。

此外,上述受访专家一致认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阻击战”这两场硬仗,需要发挥各方合力。何婧表示,地方政府需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监督和排查,发挥政府的渠道功能,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农产品的顺利销售,及时恢复就业;金融机构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适当调整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安排;贫困户自身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方式,平滑收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