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姜建清:银行家俱乐部不欣赏短跑选手 尊重马拉松冠军

新浪财经

关注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近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兼职教授、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做客中欧FMBA,分享其新书《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八年,三册书,一百多万字,姜教授用435枚稀有金融币章的微观视角,去探究近40个国家、数百家银行的兴衰成败,漫谈世界百年金融业的沧桑变化。

透过金融史,

能看到金融变迁的逻辑。

在数百年的金融发展过程中,多少曾经声名显赫的金融机构,像彗星一样闪过夜空,短暂巡礼后,快速坠落;多少金融机构转瞬即逝,淹没在金融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多少金融机构用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河。

当我们把视野放宽、视距拉长来看世界金融历史时,更易看清金融演变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的逻辑规律。百年轮回,岁月流转,大国金融地位的变迁,与各自母国政治、经济、金融实力,以及在全球格局中地位与影响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

从国家的演变进程来看,一般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从工业强国,到经济强国,再到金融强国;而当它失去地位时,也是沿着这样的路径,首先失去工业强国的地位,而后失去经济强国的地位,最后失去金融强国的地位。

有了历史视角,我们就会去思考中国未来的路径是什么?现在我们在制造业方面是大国、强国,但在高科技方面还有一些差距;我们现在还不是经济上的第一大国、第一强国,未来要成为金融第一大国、第一强国,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把住风险是优秀银行家的底线

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永恒的主题。成功银行的故事大致相同,失败的银行各有各的故事,而几乎所有的失败者都折戟于风险。

虽说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认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银行业的“大而不能倒”原则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转眼金融危机已发生十余年了,没想到率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欧美金融界,却“南辕北辙”,本国银行业的集中度持续提升。

回顾全球金融危机十余年来的变化,人们依然能看到,金融和经济结构不平衡没有改变,发展的模式没有调整,消费、储蓄、投资、贸易失衡现象仍广泛存在,“大而不能倒”的现象愈演愈烈,债务杠杆居高不下,被惩罚的借款人和债权人没有因担心或害怕而降低债务水平;2018年首季全球债务已攀升至247万亿美元新高,占全球GDP比重上升到了318%,远超过150%的警戒线;全球过度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结构和资产价格的失衡,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政策,更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点燃了导火索。

金融的发展过程,永远都伴随着风险。金融机构的战略决策在于科学权衡,“发展与风险”之间的权衡,“速度、效益、质量”之间的权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权衡,“做强、做优、做久”之间的权衡。把住风险是优秀银行家的底线,稳健经营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家俱乐部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

Q&A

主题演讲后,姜建清教授就当下热点话题与现场来宾进行了交流:

‘’Q:您觉得成功的银行家有什么共性?

姜建清:银行的整个业务过程都伴随着风险,百年银行业的发展,“剩”者为王。一方面,永远要坚守银行业风险管控的传统,很多人都输在这一点;另一方面,永远不要忘记创新。这就是传统和创新的有机结合,这是保证银行在守住底线的同时,还要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所以成功的银行家都是同时具有审慎的精神创新的意识

‘’Q: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银行业的机构和员工会越来越少吗?

姜建清:必然会越来越少。大约六七年前,我们在工商银行做过一个统计:到银行柜台来办理业务的客户量,年平均减少5%,主要是因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仍然来银行办业务的人,一部分是年龄比较大且不熟悉电脑运用的人,一部分是由于个人习惯,一部分是因为银行自身做的还不够到位。随着金融代际更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发展,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轻型化,如轻机构、轻资本、轻资产,未来银行的定位会以信息中介逐步替代过去的融资中介。近几年,银行的机构已经在逐年减少,我觉得这一趋势会越来越快。

‘’Q:中国的银行如何在海外布局中,更好地发挥差异化经营的优势?

姜建清:世界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伴随着殖民地的发展,催生了一些大的跨国银行,比如汇丰和渣打;第二个阶段,随着欧洲美元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美国银行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银行走向海外。

从这三个演变阶段来看,我觉得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体现差异化经营的优势要随着贸易和投资走。银行在海外设置机构,一定要跟其母国有相当多的贸易和投资往来,这样才容易把它的供应链外部化,建立跨国供应链模式。

‘’Q:如果发行数字货币的话,会给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姜建清:首先我们要明确数字货币的概念:第一种数字货币类似比特币,它实际上没有储备,依靠算法和协议来确定其价值和安全性;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比特币作为货币是不被承认的。除去比特币,还有两种数字货币,一种是像Libra这种由Facebook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一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前者是私有的,后者是公有的。

那么中国会不会有自己的数字货币呢?我认为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是有可能的。央行如果发行数字货币,就是有储备的,它与现在的人民币储备一一对应。

若采用央行-商业银行(或少数支付平台)组成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支付系统格局的分流及变化,取决于各金融机构的支付竞争力。

‘’Q:针对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银行会有哪些支持的举措?

姜建清:支持实体经济,应该是银行坚守的初心,所以我想强调的第一点就是,金融机构千万不要走偏了,在大量的同业业务上绕来绕去,这对金融业本身也会造成风险。

第二,所谓“实体经济”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制造业,服务业也是实体经济。现在有一些企业,没有按照商业原则去经营,造成很大的亏损,却把自身的经营不善归结于银行不支持实体经济,不支持小微企业,这个做法也是不对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同时考虑,这样的话,我们的金融业才能够健康地往前发展。

责任编辑:贾振飞 203186430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