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西北调研一线:精准扶贫离不开金融的力量

新浪财经

关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国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作为现代经济的关键力量,扶贫之路上金融业责无旁贷。

近日,新浪财经随银保监会至甘肃、青海调研当地扶贫现状与进展,见证了监管、金融机构、民间企业等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上留下的时代足迹。

双基联动推动精准扶贫上台阶

青海,一个集西部、民族、高海拔地区特点于一身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47%,藏区面积占96.5%,贫困人口曾有52万。青海金融服务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精准脱贫推进之前,青海农村金融领域的理财需求和融资需求存在大量空白,由于农牧民家庭资产信息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交易不确定性高、资产评估机制不完善、交易双方信用累计不足等问题一度曾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2015年初,青海金融系统大胆创新,创造性地设计了以“双向挂职、双签协议、双办业务、双评信用、双控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双基联动”模式。

“双基联动”是在青海银保监局的引导下,银行业机构依托乡村基层党组织,建立村级信贷工作室,基层干部在金融机构内挂职熟悉、学习信贷机制、研究政策导向。金融机构干部则走进乡村深入基层,切实了解建档立卡贫困人群及普通农牧民的信贷需求、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切实提供最坚实的经济保障。

青海省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对符合贷款条件又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

大通县青林乡生地村村委介绍到,生地村四面环山、交通不发达、土地贫瘠,村民无法仅靠种植获得收益。2017年,“双基联动”政策让大家了解了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生地村协调县农商银行为村民办理扶贫小额信贷,50多户村民开始尝试养殖牦牛,其中贫困户占据了将近一半。“每户一年至少能获得3、4万的收入,好一点的能达到10万元”,生地村已经实现了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村退出。

青海银保监局办公室副主任孙明介绍“双基联动”的成果,“截至2019年9月末,青海全省建立信贷工作室3356个,‘双基联动’贷款余额达到了152.87亿元,投向‘三农三牧’领域123.02亿元,惠及87.01万户农牧民。”

金融机构担当金融扶贫主力军

甘肃、青海的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等,这些区域同时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当地的银行、保险等多家机构从信贷支持、支付结算、医疗服务等方面推进金融扶贫工作,成为发力扶贫的金融主力军。

在甘肃省临洮县,农行临洮县支行相继推出了“陇原农担贷产业贷款”、“金控担保特色产业贷款”、“惠农e贷担保贷农户贷款”、“陇原农担贷农户贷款”等多个特色信贷产品。这些特色信贷产品提供单户最高300万元信贷支持,大力扶持当地蔬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及农资购销产业链客户发展。

截止到2019年9月底,农行临洮县支行累计发放各类贷款7.41亿元余额9.3亿元,两年净增2.01亿元。实行利率优惠全面向客户让利,两年累计向客户让利645万元。

“以前的贷款期限都是一年,资金还没来得及周转,就到了还款期限,对我们这种种植的小企业来说还款压力较大。信贷政策改变了之后,贷款金额增加,贷款期限变成三年。我们现在带动了多个村的马铃薯种植,并承诺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种植的马铃薯。”临洮县马铃薯农业种植大户康勤介绍信贷政策这几年的改变。

临洮县地处海拔2400米的山区,山大沟深,气候干旱,之前的农作物仅限于小麦、马铃薯等。近年来,临洮县把发展百合产业作为高寒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金融机构相关支持、特色产品也相继跟进。

中国平安农险核保运营岗邱小萍介绍到,“扶贫保是平安普惠金融的扶贫模式,为临洮百合产业撬动300万免息扶贫贷款,扩大百合种植面积,发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由龙头企业回购贫困户种植的百合,提前锁定收购价格,调动贫困户生产积极性,整体项目帮助480多户贫困户增收增产。”

从贫困走来,向幸福奔去,精准扶贫离不开金融的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