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李迅雷:劳动力是决定经济长期走势的重要因素

新浪财经

关注

新浪财经讯 11月14日消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1月12日在上海举办“外滩沙龙·SHIFD·NIFD 季度形势分析会”。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出席并发表致辞。

李迅雷表示,决定经济长期走势最重要要素还是劳动力要素,这个要素对于美国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对中国也是最重要的,劳动力要素不仅仅代表人口红利,也代表劳动力素质提高。

李迅雷指出,现在劳动力素质提高速度放缓,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是与历史相比现在处于科技增长放缓阶段,这恐怕与人口老龄化相关。越年轻,专利发明越多,这是规律。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我对中国经济总体看还是相对乐观,以百年为单位,从长期来讲,我们仍处于上升期,200年前,中国经济体量在全球的占比很高,但就科技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开始落后了,这个落后主要在于信息交流不畅通,没有办法学习人家东西。中国GDP在全球份额,1820年达到最高点,1820年以后比重不断下降,这个下降一直持续1980年,1980年在全球份额只有5%,1820年是32%,现在又上升到16%。

中国按照人口比例来讲,接近全球总人口的19%,因此,中国GDP在全球份额达到19%没有问题。中国这么勤劳爱财,难道连全球平均收入水平也达不到吗?目前,中国服务业占比不高,今天小川行长在演讲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曾到韩国餐馆吃饭,一顿饭服务员服务和中国服务相比差不多,中国菜单很厚,韩国餐馆的餐单却只有一张,有的还没有反面。韩国餐厅服务员一个月收入大约两千美元,中国服务员一个月收入是两千人民币,按照这个计算来讲中国GDP,应该是低估了,尤其是服务业GDP是被低估的,因此,中国经济总量还是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不过,我国GDP增速可能就要降低,因为分母大了,每年增量部分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不管怎么样,我们增速下行之后,仍远超全球平均增速。中国经济1700-1820年在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120年,1820-1980持续下行160年,从1980年到现在是处于上升阶段,才持续了40年,上升阶段可持续的时间还会比较长。当然,这个上升是相对的,因为别人更慢,而不是绝对增速的上升。

中期来讲,中国经济增速面临均值回归,长期是高-低-高,中期来讲是低-高-低,未来GDP增速5也未必支撑住。尽管均值回归下,GDP增速会下行,但总量会超过美国,中国人口有将近14亿人,美国才3.3亿,这么大人口比重,中国总量超过美国应该没有悬念。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将在增速下行过程当中超过美国,正如中国股市也是下跌过程当中市值成为全球第二。

决定了经济长期走势最重要的要素还是劳动力要素,这个要素在美国来讲也是很重要,对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劳动力要素不仅仅代表人口红利,也代表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现在提高速度放缓,虽然用机器人,我们看着科技日新月异,但是与历史相比现在处于科技增长放缓阶段,这恐怕与人口老龄化相关。越年轻,专利发明越多,这是规律。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城市化率进程放缓了,所以我们不能拿中国城市化率水平比较低,就说中国未来农民工进城的空间很大,或者我们现在收入水平比较低,未来收入提高还有很大空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非洲肯定是最有发展前景。为什么南非在曼德拉执政之后,曾经非洲第一的南非经济就出现大幅度下滑,有很多东西还是跟文化传统、跟机制体制、跟领导人的习性相关。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是相互抵触,我们在城市化进程应该快速增长的时候,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到农村人口已经老龄化,流动性就放缓了,进城的人就少了。所以这是经济增速下行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经济也是一样,全球经济也是面临人口老龄化压力,面临长期和平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峻,从历史看,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往往靠推倒重来,现在没有推倒重来,大家觉得推倒成本很高,以前没有核武器的时候,推倒很容易,如今推倒的成本不可接受。因此进入全球非常漫长和平时期,将近75年。这种和平还会持续很长,这样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全球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基本上是终点站,中国部分产业在向外转移,但是转移量不大。华人还是最有商业头脑的,澳门发展靠赌场、香港靠金融和转口贸易,新加坡靠中转港、航运,台湾地区靠加工贸易,中国大陆14亿人口一定的靠打造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这是可以想得到的模式。

二战之后,美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70年代,日本接棒,90年代,中国接棒。如今谁接棒?印度替代不了中国,印度经济体量只有中国1/5,因此,全球经济目前缺乏接棒者,总量上,美国是领跑者,增量上,中国是最大贡献者,但如今,中国自身动能又不足,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30%,中国自身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于是全球经济也只好往下走。

短期来讲,我们还是面临增速下行压力,从数据来讲,都不太好,发电量数据1-9月份只有3%,火电只有0.5增长;航空货运量1-10月份只增长1%,如今,通胀压力也显现出来,到底通胀还是通缩还有争议,不管怎么样这些数据总归不太好看,PPI往下走,CPI除食品也往下走,对于相关政策出台也带来一定影响。

昨天公布社融数据,让大家大吃一惊,但每年10月份社融增速都是比较低,这是季节性因素,正常。但还有一个不好因素,企业存款10月份数据非常低迷,这意味着金融扩张,最终不是钱到实体经济,而是到金融领域,所以钱还在空转。因此,通过货币宽松模式不管用,这是现在面临问题。因为贷款拿了就要有投资,要有回报,但目前回报率高的房地产不让投,房地产信托也严控,所以,经济下行的时候,资金没有好去处。

我在上周周日,贴了一张图引起大家比较大反响,这个图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是用上市公司季报公开数据,季报数据我处理了一下,剔除2017年以来上市新股,剩下3000家上市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用季调环比年率法计算,把非正常性因素过滤掉,使得曲线平滑,然后取中位数,发现上市公司(红色线)业绩连续五季度负增长,所以股市能有一个很好表现就难了,今年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好,公募基金买的是绩优股,走的是上面这条线,散户走的是下面这条线,上面这个线(ROE前25%公司中位数)保持正增长,尽管增速也是回落,但还是正的。因此,从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看,自下而上看经济确实是不太好。

第二部分不展开讲了,主要是讲四个流动性,看中国经济好不好就看流动性怎么样,我们喜欢讲货币流动性,包括央行也说要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虽然央行通过降准降息注入流动性,但是社会信用还是偏紧的,即便放水也没有用,大家不敢放钱贷款,这是第一个流动性是不好的。

第二货物流动性,昨天1111交易量又创新高,但是这个创新高,12月份网购数据肯定会下来,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网购交易额增速是往下走,增速20%左右,是从以前50%降下来的。

第三,信息流动性也是往下走,过去我觉得信息流还是比较大,是中国经济唯一的流动性亮点,现在也是往下走了,手机移动端用户数量出现净减少。

第四,人口流动性也是比较差。人口老龄化之后,人老不愿意动,农民工数量东部沿海地区是减少的,所以也反映了城镇化进入后期。如果有机会的话,结构性机会这个就集中,广东省经济看上去GDP增速很好,实际上也不好,因为分化比较严重;真正好还是浙江,相对来说经济质量增长比较高一点。

区域经济的集中度越来越高,过去炒地图,炒落后地区的发展空间,现在这个地图也炒不起来了。不仅地图无法炒,概念也无法炒了,两周前,区块链成为最火爆的热点,我不太懂区块链,对区块链没有任何研究,但看股市行情,区块链(QKL)敲三个字母敲进去,你看看区块链这个指数,居然是下跌的,炒了两天就下跌,跌幅比两个星期前还多,说明现在人气不足了,风险偏好下降了,大家更喜欢确定性,讲一个题材也炒不起来,炒一两天又往下走。

四大流动性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存量经济时代,区域分化后,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升。此外,包括产业分化,企业分化,还包括居民收入分化,都会不断推进。其中居民收入分化是很大问题,这里面我也专门做了一张图,为什么天猫昨天销售量排名前三位,第一个是三只松鼠,第二是茅台,第三是五粮液,前面是代表消费升级,后面两个是代表高端消费繁荣。

高端消费品被秒杀,这个秒杀说明什么?因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被低估了。我从2012年起,一直算未被统计进去的那部分收入,即灰色部分到底有多大。2012年用两种方法算,现在用同样方法算一遍,简单说就是18年未被统计进去的收入超过14万亿,即人均被低估一万亿,当然这个收入分布不平均,少部分人拥有更多未被纳入官方统计的收入,这个对于高端消费来讲还是非常惊人,这样就导致我们很多消费是扭曲的。比如说2000年奢侈品消费只占全球奢侈品消费1%,2010年达到19%,去年达到33%,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高端消费如此兴旺。

最后讨论今后经济政策,政策不用猜,自然是遇到什么问题,去解决什么问题,出台什么政策。所以大家不用推理或猜测何时降准降息,这些不是央行定的,是我们经济现实定的,是社会回报率定的,回报率持续往下走肯定要降息,降息到底有没有用,当然有用,这个作用也不大。得靠财政政策,我在10年前讲过,欠账式增长阶段结束了,举债式增长阶段开始了。

今后更多面临的政策选择还是为了应对结构性问题,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怎么分权,怎么把事权和财权匹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间利益怎么匹配,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怎么匹配,居民中,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之间怎么缩小差距,这是将来政策需要着力的地方。

实际上,部分现在已经做了,比如今年非税收收入增长是比较多,居民非税收入是1-9月份增长30%,一方面减税降费另外非税收入却大幅增加,如何解释?实际上就是转移支付,国有企业多上缴利润补公共预算收入缺口,让银行降低拨备率,目的是让金融部门多体现利润,多交利润支持国家财政。

现在没有推房产税,房产税难度太大,但是我想,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方面,今后也会有一些举措。2020年,我认为政策的重心是动财政而不是动金融,金融的作用还是相对有限,财政空间还是比较大。这就是我为什么还是相对乐观——财政这一块,中央债务余额占GDP比重只有16%,地方债务占GDP比重,官方统计的面比较窄,若加上城投债及各种隐性债务等,估计会有40%左右水平。因此,我国政府总债务水平不高,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是110%,日本为240%,我们最多也就是60%左右的广义政府债务。但我国政府的资产规模要比它们大很多倍,资产负债表的分母是总资产,西方国家政府没有多少资产,因此分母换成GDP,如果换成总资产,则我们的债务率或杠杆率更低了。

总之,未来地方财政负债空间不大,中央财政负债空间还是比较大。国企改革会伴随着财政压力大而加速,困难的时候,要让国有企业来担当财政预算平衡责任,要通过国有股权划拨来充实社保资金,通过多上缴利润来增加公共财政收入。所以我觉得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还很多,加上改革推进,我们未来的日子不会很难过,相对优势还是持续。当然,机会更多来自于结构变化,而非总量变化。

以上观点,讲的不对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注:发言实录有删减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