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密集任命金融副省长释放重要信号

新浪财经

关注

来源: 南风窗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何治民

不久前,前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蔡东被任命为吉林省副省长,引发市场关注。

他是今年被任命的第6位金融副省长,其中,仅9月最后一个星期,就任命了4位,而2012年至2017年,5年的时间才任命3位。如此密集的任命,让人们对金融副省长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有16位金融副省长,他们是谁?又将在各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懂行又有资源

他们都拥有丰富的金融系统工作经验,大多分管金融等领域。

仔细浏览他们的简历信息发现,这群人有着鲜明的群体画像:高学历专业人才、10余年大型金融机构经验、年轻有为。

名校经济学博士几乎是他们共同的身份,也让他们成为懂行的专业型官员。他们中有14位博士,其中经济学博士有10位,且不少人毕业于复旦、清华、北大、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级名校,专业涵养高。

他们大多拥有10余年的金融机构工作经验,这也被外界看作是一群有资源的副省长。具体来说,他们之前工作过的金融机构涵盖中国证监会、央行、国家外汇局、上交所、中行、农行、交行、光大银行、工行、国开行等,并且大部分人都有多段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

其中有13人是从这些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直接转任,陈舜、欧阳卫民、李波虽然不是直接转任,但陈舜曾长期任职证监会,欧阳卫民、李波曾长期任职中国人民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6人来自金融监管部门,10人来自大型国有银行,其中3人有相当长时间的中国建设银行工作经历,有6人在农行任职过。其中,葛海蛟、刘强、张立林是从农业银行成长起来的,康义、王江、李云泽则是从建设银行成长起来的。

在已经披露分工的11位副省长,有10人在省政府领导层中分管金融工作,唯一的例外是云南省副省长陈舜,该省金融领域工作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分管。

和以往省级副职官员相比,这群人相对比较年轻,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其中70后就有6人,这在全国省级副职里并不多见,分别是刘强、李云泽、郭宁宁、张立林、李波、葛海蛟。其中,最年轻的是1972年的重庆市副市长李波,他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毕业后,赴美留学,最终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哈佛职业法律博士,被认为是学霸。

和今年9月全国密集任命4名副省长一样,2018年1月,京津沪三个直辖市金融副市长到任。纵观金融副省长任命的节奏,2018年7人,2019年6人,远远超过2012年至2017年的3人,这背后有既有地方金融发展的需要,更多的是在全国金融一盘棋下,防范地方金融风险。

与“挂职”不一样

时势造英雄。中国经济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靠投资驱动、土地财政金融化的模式给地方发展积累了风险,如何在全国金融一盘棋舞台下,防范、处置好地方金融风险,是当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时代为金融副省长准备的“舞台”。

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要追溯到2017年。2017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首次以“金融安全”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提出中央、地方各司其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

这是一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定调,2017年10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界定了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事权范围,要求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并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监管范围调整为“7+4”,具体为:

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强化对投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众筹机构、地方各类交易所等的监管。

进入2018年,全国各地金融监管局密集挂牌,同时,7位金融副省长到任,规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的文件也密集下达。 

直到今年,防范金融风险数次被提起,2019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培养、选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精通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

目标和责任主体越来越明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各地金融监管部门挂牌,地方金融监管被赋予了更高的监管权限和监管职能,地方需要懂金融的官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分析,这波副省长的密集任命是顺势而为。

毫无疑问,这群金融副省长将成为压实地方责任、防范金融风险的操刀者。事实上,金融系统干部“下派”地方任职,多年前就有先例。

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四省都曾出现有过金融干部到地级市“挂职”的举措。2013年3月,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山东省长时,就曾从中央金融系统选派干部到山东挂职,向山东省各地市空降“金融副市长”。

官方数据显示,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从2012年1936.11亿元,提高到2015年3130.6亿元,增长61.7%,改革成效可见一斑。

此外,江苏在2015和2017年,实行了两波金融系统和地方干部双向挂职活动,用金融智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事实上,这些都只是政策性银行、五大行等机构与地方政府进行干部交流的缩影,一般采取金融系统干部到地方“挂职”的形式,而“挂职”的地方政府副职一般都在市县一级。

这16位副省长的任命与之前的“挂职”平级调动不同,他们大部分是升职。据21世纪经济报道,按中编办“三定”方案,“一行两会”均为正部级。

据公开的信息,金融类央企并无行政级别,但五大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通常被视为副部级或享受副部级待遇。这些金融副省长大部分从国有行副行级干部履新副省级干部,算是提拔使用。

以往“挂职”考量更多的是发挥金融干部的金融才能,助力地方招商引资,助推经济发展,而这波金融副省长,在全国金融一盘棋舞台下,防范、处置好地方金融风险的大环境下,提拔到省级任副职,分管金融,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承担的责任更重大。

防患金融风险

防范、处置地方金融风险,是这些金融副省长的第一要务。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金融风险最大的灰犀牛,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如何安全拆弹,考验的是副省长们的金融智慧。

地方债务的源头要追溯到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中央财权集中后,地方财政面临“钱少事多”的尴尬,1995年实施的《预算法》又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长期的收不抵支让地方政府另辟蹊径融资,各地融资平台出现,地方政府也就踏上了用金融手段解决了自身财政收支不平衡之路。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4万亿元经济刺激,加上融资平台的地位被肯定,融资平台数量剧增,地方政府债务也随之攀升。

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开始逐渐被监管,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主体逐渐从融资平台转向国有企业,PPP、信托等更加隐蔽的融资方式出现,“隐性债务”快速上升。

截至目前,共有117个省市的存量债券余额超过其财政收入,14个地区的存量债券余额超过其财政收入的10倍以上。

图:新华社/商海春

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地方政府违规举债一直屡禁不止。如何防范?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认为,省级金融分管领导,需要在求发展(融资)和防风险(杜绝违规举债)之间取得平衡,应该认识到,杜绝违规举债也是工作业绩,更不能利用在金融部门工作的优势,寻找制度漏洞或进行所谓的“金融创新”,进行新型违规举债。

对于隐性债务的监控一直是难题,郑春荣提醒,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拥有大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的股权,地方政府要注意,不能利用股东身份或职务任命权力,给这些地方金融机构施加压力。“一旦地方融资需求和地方金融机构‘结盟’,监管难度就增加了。”

而在尹振涛看来,副省长们还有一项任务是,“让地方金融监管职责的落地,与一行二会配合,稳定区域金融风险管理好‘7+4+n’”,n是指地方金融监管局7+4监管范围不包含的P2P等不明确的机构,目前,P2P主要是风险治理和清理工作,涉及众多个人投资者,做好这部分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

此外,发展地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是重要工作,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立有特殊的金融市场体系、引入大型金融机构落户等等也是副省长们的分内事,目前,各大中心城市都在争相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竞争较激烈,而竞争背后,在某种程度上说,拼的是金融副省长们金融智慧和资源。

留给金融副省长们的任务不轻,懂行又有资源的他们能否顶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