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银行社区支行凉了?开业1家 却停业24家

新浪财经

关注

来源:成晚财经

作者:刘畅 

10月14日,四川银保监局在官网公布批复称,同意民生银行成都交大九响社区支行、成都龙泉驿东麓驿境社区支行、成都南延新苑社区支行、成都幸福彼岸社区支行、成都中央花园贰期社区支行终止营业。

批复还要求:社区支行终止营业后,应及时拆除原址标识与标牌,不得再办理金融业务;妥善处理终止营业过程中的业务移交、客户通知和人员安排,并按有关规定做好对外公告和宣传解释工作,确保金融秩序稳定。

今年以来,社区支行关停趋势明显,总体呈现“关的多,开的少”现象。梳理银保监会四川监管局官网信息显示,今年以来截止10月15日,四川省停业的社区支行共计24家,新开业仅1家。其中,停业的社区支行包括:民生银行10家,攀枝花市商业银行5家,平安银行4家,渤海银行2家,恒丰银行、兴业银行和四川天府银行各1家;新开业的是成都银行温江海科名城社区支行。

社区支行是什么?

其实,就在社区支行一家家退出之时,大多数储户至今也不太清楚社区支行和普通银行网点到底有何区别? 

社区支行的概念源于2013年原银监会的发文《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对经营范围作出了规定:社区支行实行有限牌照经营,不办理人工现金业务,现金业务主要依托自助机具办理,不办理对公业务,单户授信余额不超过500万元。

根据银行社区支行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支行也是银行设立的网点之一,设立在大型社群或者商业圈的中心,重点的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及社区商户,除人工现金业务和对公业务外,所提供的业务与普通银行网点差不多。主要开办理财销售、个人贷款、财富管理、缴费结算等业务,同时还会组织开展商户优惠、金融知识讲座等活动。

彼时,社区支行被认为是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是银行金融服务下沉的体现。行业的热衷,再加上监管层的支持,银行布局社区的热情越燃越旺。一时间,社区支行如雨后春笋。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在社区支行最“热”的2015年和2016年,全国正式拿到开业批复的社区支行分别为1755家和1016家。但后来热度骤减,2017年和2018年获得开业批复的社区支行数量直降到597家和492家。进入2019年,截止10月15日,就仅有84家获批开业。同时,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开始陆续有社区支行终止营业,当年退出了216家,2018年有813家关停,2019年以来有334家终止营业。

短短七年,当年的百舸争流变成了如今的抽身而退。

社区支行为何退潮?

打造社区支行的初衷是提供社区金融服务,那么这些居民楼下的“金融便利店”为什么频频关闭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 互联网金融冲击。和实体店相类似,社区支行的“关闭潮”也会受到金融服务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影响。正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所指出,社区支行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逆时代发展趋势的问题,现在不能以固有的物理网点思维去解决“最后一公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也认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确实对银行物理网点带来了冲击。“移动支付的发展让大家对现金的需求大大减少,社区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过去传统网点每天有三四百人进出,现在一天不到一百人。”

二. 自身服务短板。社区支行功能相对单一,服务人员较少,在客户金融需求综合化的趋势下,难以一站式满足需求,存在服务短板。

三. 营业成本走高。社区支行大都通过租赁房屋获取营业场所,近年来租金成本上涨、租约续期不稳定等也是社区支行关闭的原因之一。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主编殷燕敏表示,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社区支行的业务发展普遍并不太理想,体现为社区支行的收入难以支撑房租、人力等运营成本。过去曾有一些机构不计成本,盲目扩张,如今在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下,不得不收缩战线。

社区支行未来会怎样?

那么社区支行未来应该向哪方面发展和完善呢?分析人士指出,完善社区服务和进一步实施普惠金融或将成为其突破口。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认为,社区支行的定位仍旧是普惠金融为主,业务模式也是以零售为主,要更加突出网点轻型化、智能化以及场景化的优势,与商业银行自身形成互补。首先要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能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其次,提高社区金融服务能力,重点是提高社区银行的主动服务理念,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有效丰富延伸服务手段,进而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最后还要明确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社区银行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树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战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社区支行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未来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开展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各项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