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陈伟钢:释疑金融科技监管与被监管的逻辑
标题:中国银保监会正局级官员陈伟钢:释疑金融科技监管与被监管的逻辑
引言:“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更像交警和司机的关系。”
正文:2018年12月18日,在2018年度第九届“金貔貅奖”暨首届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长级专职监事陈伟钢如是阐述了“监管与被监管定位的问题”。 对此,他作了详细的解释:有的司机在路上开车总是希望快一点,而交警就是希望司机在快的前提下保证自身安全,同时也要保证别人的安全。为了达到大家都安全的目的,交警会采取拍照、监控等手段,然后司机可能就会守守规矩,这也就犹如监管的职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博弈,那么如果坚决这博弈背后的弊端,科技便是行之有效的有段。” 那么,科技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金融监管的效率边界不够合理 之所以把监管和交通管理这块做类比,陈伟钢表示,主要是源于目前监管的效能确实很差,就如同交通管理一样,表面上看,各种设备包括定点测速、区间测速、监控录像设备等都很齐全,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这就说明,这些设备的存在可能并不科学。 “比如,在这条公路上,限速80公里,是根据什么定的呢?为什么这条路常年都是限制这个速度?通常情况下限速应该根据这一路段发生事故的概率以及路况、天气、车流量、人流量等多个维度来确定,然而现在的‘80公里限速’,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不管是雾天还是雪天,不管是好车还是赖车,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还是刚上路的新手,一律限速80公里,这公平吗?”陈伟钢讲道,“所以,我觉得,这种限速没有任何意义,对那些车况差、车性能差、车技差的人远远达不到80公里的水平,所以还是要出事,对那些好车、好司机以及天气极好的情况下,显得效率就特别低。所以光是80公里限速这样一个指标,就非常不合理,导致了很多好车跑不快,技能好的司机跑不快,同时又导致那些技术不好、车况不好,或者在由于天气等原因,而导致事故的增加。” 所以,同理而言,监管和交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正好较为类似-监管的效率边界定得不够合理。 以银行监管为例,陈伟钢从资本金和拨备覆盖率两方面指出了一些不合理之处。首先,从资本金方面来看,不论是好银行还是相对差一些的银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风控能力强的与风控能力弱的都一样,一律8%或者10%;其次,从拨备覆盖率来看,都是按照不良率来计算的。但是,贷款一般都是长期的,五年或者十年,在还款期还未到之时不会产生不良,而且反过来想,这么长的还款期谁也无法预测是否会是不良?所以,无法预测或者没有产生不良,那么便没有拨备的存在。然而,当还款期限到了,款项没有收回之后,不良便有了,这时想要覆盖那就难了。 同时,陈伟钢指出,拨备覆盖率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情况下,贷款方的征信即使很差,产生不良的风险也很小。因为经济在上行,到处莺歌燕舞,房子天天在涨,抵押出去就好,风险不大,所以也就无需提拨备。但是,由于不提拨备,一旦经济下行,风险就会马上暴露。因为,当时100万抵押的房子,现在可能只值80万、70万了。 用科技手段打破壁垒 从资本金到拨备覆盖率,陈伟钢认为类似不合理的指标确实不少。而这一切,都需要靠科技来解决。 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些互联网银行也在不断涌现,比如腾讯的微众银行,阿里的网商银行,百度的百信银行等。 不可否认,互联网银行确实具备了一些高科技的风险管控手段,和传统银行相较,理念确实先进得多。 从网商银行来看,他们所提出的“信贷‘110’”的口号让参观过的陈伟钢印象最为深刻。什么叫“信贷‘110’”?陈伟钢解释称,就是一分钟审贷、一秒钟放贷,0干预。所谓“0干预”意思就是,不需要做贷后管理。 普通银行与此相比,速度确实慢了许多。陈伟钢从一家普通银行的放贷经过作了阐释。他讲道,一般来说,一家普通银行做贷款,首先需要信贷员做贷前调查、搞调研、写计划书,然后评估、评审,最后再开七八次会议,这笔贷款才能放出。款项放出之后,还要进行贷后检查,贷后跟踪等一系列的工作,可以说一个项目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而互联网银行的一个人动动手指便把上述一系列繁杂的事务完成了:机器自动审贷,自动评估,自动审批,最后一秒钟到账,而且0干预-不需要贷后管理,效率之差,非常明显。 那么,互联网银行是怎么做到的呢?陈伟钢指出,靠的就是大数据。未来银行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向科学要生产力。同时,监管也要向这个方面发展。毕竟,当银行科技手段提升了,监管还读不出数据,看不懂风险,监控无从下手,怎么能有效监管呢? 不可否认,为了适应金融科技大潮,监管科技也有所突破。比如1104工程、EAST现场检查系统等,可以把银行的系统直接与监管的系统对接,哪个指标不合格,一目了然。 但是,从总体来看,陈伟钢指出,监管手段还是非常落后的,远远达不到银行发展的需要。这也就造成了由于对被监管者的能力监测手段不够,导致监管的效率边界很低。 区块链将为未来金融监管创新插上翅膀 “事实上,无论是交通监管,还是金融监管,总体来看,都是粗犷的、落后的、武断的、有时甚至是很不负责任的。”陈伟钢总结道。 对此,他举了一个例子:温州高铁事件。早在开始,高铁都是按350公里时速来设计的。直到后来温州发生高铁事故后,有关部门便马上表示“高铁速度不能太高”,于是高铁的时速设计也就从350公里降至了250至300公里。如此持续了几年后,之后却又发现这个事故不是因为速度快,而是因为信号灯的问题导致的。 “这就反映了一个现状:不论是因为不懂,还是不了解,抑或是官僚,在事故发生之时便直接归咎于速度快的问题,然后还硬把速度降了下来,这是很不科学的。”陈伟钢指出,要知道,“设计速度降下来以后,再提升就很难了,因为铁道的弯度、坡度等都不能改变了,这就是监管不科学,监管者不懂业务造成的恶果。铁路监管是这样,公路监管是这样,银行监管也有相同之处。” 陈伟钢认为,监管一定要向科学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要效率、要效能,要做到一行一策、一地一策、一个项目一策,每个项目都要有一个适合的监管对策,这样更精确,效能更高,同样有赖于监管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对于未来金融科技的发展,陈伟钢认为区块链一定会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创新插上翅膀。 那么区块链和互联网的区别在哪呢?陈伟钢也作了些阐释。他表示,网络技术是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基础,没有网络就不可能有智能化。网络可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第二个阶段是物联网,就是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如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都是物联网;第三个阶段就是区块链,它是比物联网更高的一个网络系统,与互联网的根本区别有四点:一是去中心化;二是不可篡改;三是自主定密;四是智能合约。 其中,对于“智能合约”,陈伟钢指出“这是区块链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未来我们如果金融系统用了区块链以后,就可以实现智能合约,只要加入区块链,你欠我的钱就由区块链自动执行,不需要征求你的意见,不需要你再确认,使金融信用大大提高。” “网络时代的第四个阶段,就是智联网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区与区,块与块,高度联通,金融信用、社会信用空前提高,这是我们期待的,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境界,我相信,那一天的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更加接近了。”最后,陈伟钢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