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王小龙:拥有小而散的客户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关键

新浪财经

关注

新浪财经讯 10月17日下午,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万达文华酒店召开,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先生在“乡村金融与乡村振兴专题讨论会”上发表演讲。王小龙指出,拥有小而散的客户是金融机构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得散户者得天下”。

以下为王小龙发言实录:

赵锡军: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下午第二场专题讨论会要开始了,请大家就座。咱们发言的嘉宾、讨论的嘉宾都已经到了。

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第二专题讨论会乡村金融与乡村振兴正式开始。

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第二场专题讨论会的嘉宾,他们是: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王小龙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刘守英教授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孔贵真副秘书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曾刚教授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龙超教授

中和农信总裁、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 刘冬文先生

Visa公司普惠金融及教育负责人 王东先生

蚂蚁金服集团农村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彭博先生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 孟昭莉女士

波士顿数字前沿研究所主席 David Porteous先生

欢迎各位圆桌论坛的嘉宾。

今天下午第二场的专题研讨会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乡村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变革。第二部分,乡村振兴的挑战与前景。第三部分,普惠金融白皮书的发布仪式。我受命主持第一场圆桌讨论,乡村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变革。曾刚教授负责第二场圆桌讨论的主持。然后,鲁梅女士负责主持白皮书的发布。

首先,进入第一场的圆桌讨论,叫乡村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变革。大家都知道,就我个人了解到的情况,我们现在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已经是不少,类型非常多。我大概算了一下,从最高层次的政策性银行,到商业银行,到各种中小的,还有民间的,非常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还有我们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还有各个地方的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信社、小贷公司、农村互助基金会、互联网平台等等。应该说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还是从它的来源,组织架构都是应有尽有。

所以说体系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非常完整的。机构有传统的商业银行,也有传统商业银行农村的一些民间的东西,也有属于新建立的这些农商行、村镇银行,甚至一些高科技的互联网平台也做这个业务。应该说类型也是传统、现代、政策和商业都有,所以体系完整,结构也是比较全面,应该说数量众多。其中这个体系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组织架构也有很多变化,不仅仅是整个结构了,从每一个具体的机构来讲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农信社经历了很多变化,我们今天有幸请到浙江农信社联社的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总过来,他肯定经历了很多农信社的变化。

另外,像农行,农行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还有其他的一些,像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等等,都经历了不少的变化,这个变革也有了,体系也有了。但是,大家现在还觉得我们乡村的金融组织提供的服务似乎仍然不尽人意,或者是没有到位。这个中间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我们要问一下。

今天参加圆桌讨论的有很多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发言者和嘉宾,究竟是体系存在问题,还是结构存在问题,是数量不足,还是服务不到位,还是政策环境的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我想我们下面各位来宾就会用他们的真知灼见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再介绍一下第一部分的圆桌论坛的发言嘉宾,他们是王东理事长、曾刚主任、龙超教授和彭博总经理。我们按照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每一位嘉宾有7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阐述你自己的观点,然后我们剩下的时间讨论。在讨论的期间,如果我们听众的嘉宾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接下来我们有请浙江省农信社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王总发表他的观点。

王小龙:尊敬的赵院长,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荣幸再次来到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乡村金融和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然会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将对农村金融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浙江农信在长期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得到了许多的收获和感悟。我们认为,拥有小而散的客户是金融机构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的体会是“得散户者得天下”。

今天的房地产散户是非常的信任的。今天的资本市场散户是不信任的。但是,中小、中散必然会面临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把服务放在最前面的情怀,将这项工程坚持到底。我们有理由,也有事实相信,现在看来的亏本生意未来将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交流、探讨三个问题。

一是浙江农信长期致力于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有一个故事,就是在我们的东海,可以说有人居住的最东边,我们有个岛叫东极岛,岛上常住人口只有1700人,过去有其他的大行,目前只剩下我们普通农信社,现在也叫农商银行,是岛上唯一的金融机构。去年网点存款4700万,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最多只能做到收支平衡,根本谈不上盈利。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把网点撤出来,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网点,岛上老百姓就得坐3个小时的船到几十公里外的本岛上才能存钱、取钱,非常不方便。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我们在系统性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把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最后一公里作为重中之重,目前浙江农信有4200多个营业网点,1万多个“丰收驿站”的金融办理点,“丰收互联”APP的覆盖全省1750万客户,基本实现了基本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普惠愿景,我们浙江每10位老百姓就有8位是我们的客户,每6户家庭纠有1户获得我们的贷款。我们在绝大多数的县城都是金融的小官厅,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的排头兵和普惠金融的领导者,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解决了物理上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解决服务商的最后一公里。比如温州农信创新“三有三无”的信贷模式,只要老百姓有固定的住所、固定的职业、固定的收入,没有不良的记录,没有不良的品行,没有过度的融资,我们就给予了30万的授信。过去客户来申请贷款,现在考虑的是为什么给他贷款,今天我们信贷只考虑为什么不给他贷款。

除了金融上的服务,我们还把服务延伸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年以来我们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着力破解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线下我们将公安、民政、社保、国土、税务、工商、公积金、房管等部门的办事窗口搬进营业网点。老百姓只要在家门口的农商行网点就可以办理社保业务,目前该行代办的社保业务已占当地社保业务总量的40%,线上我们重点打造了社保云和医疗云平台,无论社保查询缴费,社保卡线上申请,还是医院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甚至凭各类信用先看病再付钱,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一步到位。

第二,发展普惠金融的几点感悟。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有三点非常深刻的体会。

一是中小金融机构更有利于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普惠金融的重点在农村,在基层,普惠金融所面对的服务需求大多是小儿散的,还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就意味着做普惠金融必须先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从成本收益上看,并不划算。大型银行由于实行全国统一的考核体系,偏远地区网点的人均效益远低于城市网点,所以在内部机制上大型银行一般较难将资源配置到这些角落,甚至干脆把网点撤离了,一走了之。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机构只要利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就愿意在当地扎根。

公开数据表明,我们从2004-2018年,在我们省里面大型国有银行它的网点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地方就是在农村偏远地区,而我们略微增加的。同时公开数据也表明,农信系统人均利润和大型银行相比差距是明显的,而且农信系统内部城市与农村地区差异也很大,不少偏远地区的网点实际上是亏损的。以前面提到的东极岛为例,人均存款只有一千多,虽然不具有规模效应,但是老百姓有需求,我们义无反顾做农村金融的最后守望者。

二是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基础投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这样长期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需要长期扎扎实实的打基础。当前,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渐成为普惠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解决成本效率问题上有巨大的优势,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各金融机构也正在及时的跟进。像我们浙江农信在这方面可以说在全国农信这边是走在前列的。但我们也认为,至少到目前来看,金融科技不可能解决线下的所有问题。比如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信息对不对,数据增不增,都需要客户经理挨家挨户上门才知道。当前,特别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乱象,对信息和技术滥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由此带来的后遗症也正在显现。在金融领域,要高度警惕那些不讲规矩的人,甚至是坏人,抢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扰乱金融秩序。所以,我们也呼吁所有掌握客户信息、数据的机构都应当尊重客户的意愿,切实保护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在打通信息孤岛的过程中,对那些通过长期基础性工作获取信息数据的机构也应当充分的保护其产权。

我觉得隐私保护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重要基础,不重视隐私的保护,试图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就是一个空中楼阁。今天通信领域骚扰电话、诈骗电话猖獗,就是通信领域里面劣币驱逐良币的例证。我们今天接到的手机电话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心情完全不一样。过去我们听到一个电话肯定是很愉悦的,现在首先要看看这是不是一个骚扰电话。所以,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把隐私保护作为基础性的工作予以重视。

三是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根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的作用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核心的就是把那些单靠行政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用金融作为润滑剂去协调,比如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体系,浙江农信长期以来全面融入乡村治理,为普惠金融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根本之策。

第三,攻坚最后一公里需要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去年7月14号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会议,特别强调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明确了未来金融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大逻辑。我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攻坚最后一公里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积极作为,更需要建立起能够与改革发展大方向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包括政策定位和市场定位。在政策定位上,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确保中小金融机构不跨区域,坚持主业,做自己该做的事,把服务做到极致。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金融机构应明确主要服务对象,找准发展空间,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具体到农信社的问题上,其实我也多次呼吁,中央提出的保持农村信用社现有法人地位和数量的总体稳定,正是农信社正式定位和市场定位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是贯彻落实回归本源,服务实体要求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则。当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将中央反复强调的这一政策真正落地,这既需要制定配套的监管政策,对农信社业务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也需要在准备税收、业务准入等方面予以一贯的优惠政策支持,这离不开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普惠金融、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浙江农信愿与各位一道,将中央的政策精神落实到位,将蓝图化为现实,所以在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不懈奋斗,久久为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