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辨

中国金融杂志

关注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辨

  吴念鲁 杨海平

  近期,关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一方面,英国脱欧、部分国家民粹思潮抬头、中美贸易争端等事件丛生,反全球化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以此为背景,有必要深入思考,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激烈交锋中,中国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是基于生产要素、生活资料的全球流动形成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程度逐步提升,并进而不断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其表现为: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多边市场”“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多边的、统一的全球规则”。这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经济全球化涵盖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三方面的内容,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发展。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贸易自由化的最终目标是各国贸易中关税降至零,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产品和零部件可以在成本最低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使国际分工推向极致,这就为生产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国际化和全球贸易商品技术的交流,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趋合理。金融全球化是与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金融自由化主要指利率和汇率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金融国际化主要指各国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跨国银行加大扩张力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壮大。金融一体化主要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全球统一的、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全球资金流动。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发达国家由于把持了全球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而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冲击。

  反全球化的原因、本质和危害

  本轮反全球化潮流的特点

  第一,传统的全球化推动力量下降。美国和英国一般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本轮反全球化冲击,部分来自于美国和英国。

  第二,本轮反全球化冲击的民意基础较为坚实。英国脱欧是经过公投后形成的决定,部分国家在民粹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一些持有反全球化立场的领导人上台,进而通过煽动、操纵选民,作出反全球化行为,出台反全球化政策。

  第三,反全球化烈度较强。因为一些反全球化的领导人已经成为执政者,一些反全球化的思路正在逐步转化为政策,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本轮反全球化潮流的原因和本质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反全球化冲击的出现,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以往我们更加关注全球化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也有不利的影响。主要是全球化造成产业的转移、空心化,对发达国家也造成了就业状况的恶化等。在以往的全球化范式下,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由于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显现,发达国家选民对全球化态度改变,进而影响到发达国家的政治走向、政策走向。此外,尽管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利益在不同国家的分配是失衡的。由于各国政治体制的差异,全球化红利在国内的分配也是失衡的,这也是全球化逆潮的民意基础。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潮有其必然性。其所以在现阶段爆发,主要是因为,在全球化红利释放阶段,各经济体以及经济体中的各阶层都能不同程度地分享红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化红利出现衰减,问题就显现了。

  从偶然性方面看,目前至少有一部分反对全球化的声浪来源于地缘政治恶化、难民潮引发的社会问题等。这些因素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选民或者决策者出于误解,将这些因素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

  综上,反全球化冲击的出现,是旧模式下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反噬,它意味着原有的全球化范式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关键节点。

  对反全球化现象的思辨

  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但是其具体形式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首先,反全球化冲击难以改变全球化的趋势。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全球经济融合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显。生产融合方面,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在日益深化。市场融合方面,不论是资金等生产要素,还是普通的商品,市场的融合不断深化。打破市场的融合,打破生产的分工,重新退回割裂的状态,在经济上不合理,并且已经不可能。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依存、合作、竞争、发展”的概括仍然没有过时。正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合作,同时又相互激烈竞争的格局。竞争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无法避开它。竞争虽然剧烈,从某个局部来看甚至你死我活,但从总体来看,它推动着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保持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持久和平、人类和谐的根本保证。

  其次,反全球化冲击并未改变全球化的理论根基。从目前出现的情况看,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理论,都没有被推翻,反而被进一步证实。

  再次,反全球化冲击要求推进新型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化旧有机制安排的问题不断暴露,这些问题集聚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认识到,全球化旧模式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全球治理范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球化需要寻找新的范式、新的治理。

  最后,反全球化的危害和问题。反全球化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和思潮,它直接导致多边主义向单边主义回归,导致全球贸易规则的破坏。本轮反全球化浪潮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一是给贸易带来不确定性,贸易摩擦加剧,造成全球贸易格局的改变;二是反全球化可能导致全球资本流动改变,进而对全球资产的估值产生扰动;三是反全球化对既有的产业分工造成影响;四是反全球化可能造成政治矛盾的升级。总体看,反全球化增加了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破坏了政治经济的和谐生态和价值观,造成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变化,并可能带来更大的政治经济风险。

  反全球化的挑战与中国的应对

  反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首先,对中国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对内正处在去产能、去杠杆、夯实实体经济的关键阶段,对外在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在此关键时期,反全球化的冲击,不利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落实。一是各经济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成本加大,政策博弈难于避免,外部不确定性增强。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外部市场的环境有所恶化,对外投资和“走出去”遇到一定的困难。三是地缘政治风险事件,有可能打破中国发展节奏。

  其次,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全球化的冲击,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国内市场。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显著提升,但实际上,中国消费依然乏力。从中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出发,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出发,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出发,在下阶段的转型过程中,中国要积极提升国内消费市场。

  最后,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也合理地利用了一些规则,强化对产业的保护。客观而言,有的开放承诺实际上尚未全部到位,这也是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颇有微词的原因。为此,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还需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而这将进一步倒逼中国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中国应对反全球化冲击的思考

  第一,紧紧围绕一个核心思想谋篇布局。就是要针对反全球化的冲击,围绕习近平新型全球化理念,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新型全球化的内涵:一是以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解决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以协同联动的合作模式,打破目前全球各国发展失衡的难题。三是以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搭建和巩固共商、共建的平台和机制。四是以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弥补目前发展成果不能普及全民的困境。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场合的论述,我们认为,习近平新型全球化的内核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其价值准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实现路径是不断优化全球治理结构与“一带一路”。下一阶段,中国要以此为统领,推动升级版的改革开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扭住一条主线。就是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全球80余个国家签署了100余份合作文件,但是也遇到了相当的阻力和抵制。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今后的推动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改进:一是更加从东道国的利益出发谋划项目,为东道国寻求经济增长点,培育产业。二是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共商共建。三是推动东道国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参与各类多边共商机制,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优化。四是推动中国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实施。五是围绕“一带一路”推进金融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基金、PPP项目融资、结构化银团贷款等融资创新。更加注重机制、工具层面的创新,因为当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的机制和产品来解决。

  第三,处理好一对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有所作为和韬光养晦之间的关系。一是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有所作为。积极创新全球化的理念和机制,围绕理念的落地,积极创新工具和路径。二是适度韬光养晦。目前部分经济体在中国威胁论的旗帜下再次集结,部分国家在“一带一路”上,竭尽全力地阻击中国。因此,必须重视“中国威胁论”的再度兴起。中国还没有全面对抗西方的实力,因此,我们要适度韬光养晦,要避其锋锐。在推动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国际规则(或适度推动现有国际规则的调整)和话语机制,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双边和多边组织,加强区域合作、多边合作,争取在更大范围凝聚共识。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上,争取与主要经济体共同发起项目开发。有些项目如果能够吸引发达国家参与,就不要由我们独自主导。在资金提供方面,要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可以考虑联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基建投资,把中国的产能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联合起来,以争取惠及更多国家。总之,要围绕新型全球化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一时无法形成共识的理念,要有战略耐心。必要时,要进行有力、有理、有节的斗争。

  第四,在防控风险的主题下,将全球化有关风险作为重点防控对象。近年我们已经成功应对了资本外流的风险,目前把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在这一特殊的时期,短期内要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力,同时要实施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强化金融风险传染的预警和防控。在这一背景下,要更加重视经济金融安全,将经济金融安全立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凡是与国家、民族、百姓的利益相关,与国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相关,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相关的重大金融政策出台时,都需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证,通过立法程序,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第五,要积极稳妥推进经济金融开放。开放还是要遵守规则,除了合理使用国际组织的特殊条款、进行产业保护之外,要有序地开放,要有开放的规划,并向社会公布,给国际社会以稳定的预期,给国内各类企业以准备的时间。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矛盾中,以人民币的宽幅波动为突破口,逐步从实施细则层面,放宽资本流动的限制。将开放带来的压力,传导给企业,倒逼企业创新、转型。

  第六,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总结以往全球化的经验,在全球化中获利较多、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上占据有利位置的国家,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实际上,中国正面临着这样的契机。高质量的发展、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升位,最终要靠创新驱动。目前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发展态势,要从制度上给创新人才更多的激励,从机制上确保抓住此次技术革命的战略契机。

  第七,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培育。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在中国产能向外转移和自身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在科技创新迅猛推进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对经济强国、资本强国的促进作用,要深刻认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集聚国际资本的紧迫感。对此,要有战略眼光。目前部分优秀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效率低下的一个反映,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服务。■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