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债王格罗斯:准备再干40年

英大金融

关注

  债王格罗斯:准备再干40年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蔡智群

  格罗斯的人生经历足够炫彩。他在70岁时仍发出“还准备再干40年”的宣言,只是这一次,究竟是王者归来,还是英雄迟暮呢?

  拉斯维加斯的经历,让格罗斯自信自己是数字和游戏高手,他决意成为一名股票经理人。事不遂人愿,1971年MBA毕业后,格罗斯只收到了一份工作聘用书——太平洋投资的债券分析员。远不及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债券经纪公司的地位,当时的PIMCO仅仅是太平洋保险的一个投资部门。同当时的股票投资相比,买入一种债券、收取利息单的简单债券操作,显然不能让游戏高手格罗斯满足。不过,从未接触过债券的格罗斯还是入职了太平洋保险。毕竟,到达目的地的路不只一条。如太多戏剧人生一样,它没有成为一块跳板,而是在格罗斯的勃勃野心下垒起一堵高墙,将他“困”了一生。

  当时,被动式投资方式以及通胀、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导致债券投资无利可图,也是债券管理人最黑暗的岁月。在别的基金经理哀怨时,格罗斯却有了点小兴奋,6个月的被动式工作状态已经让这个年轻人觉得无聊了。格罗斯大胆向老板请缨,希望让他成立一个小型债券基金,把债券像股票一样在市场买卖。尽管军人气质浓厚、为人固执,但在投资上,格罗斯却相当灵活。在格罗斯看来,通过预测对利率有很大影响的通胀率,可以让资本在基本不担风险的情况下获益,作为投资经理则可以通过减持债券、牺牲一些可能利益的方法减小风险。格罗斯说服了老板,获得了公司划拨的1500万美元。

  债券是绅士们的偏爱,在比尔?格罗斯之前,这是债券市场的真实写照。而他,改写了债券市场的历史,将死水一潭的债券市场变得可交易,其后更是创造了债券投资的历史。拿到1500万美元的格罗斯,通过主动交易进行债券投资,4年后他管理的资金已经达到了4000万美元,尤其是1975年很多债券管理人痛苦不堪时,他却实现了17.6%的收益率,1976年更是达到了18%,这已远远超过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1982年,PIMCO开始独立运营,格罗斯在影响力和话语权上成为一把手;1987年,格罗斯接手PIMCO旗舰基金——PIMCO总回报基金,一条稳定上升的斜线,见证了总回报基金的辉煌历程。

  债券市场带来的巨大回报——财富和名声的与日俱增,让格罗斯不再憧憬股票市场。这场旷日持久的债券游戏更似一场豪赌,上了瘾,难以抽离。

  “斗牛场”的多方博弈

  战场,从来不缺厮杀的残酷,亦离不了谋略与智慧。PIMCO资金盘越来越大,操控难度也随之增加。格罗斯需要的,不只是娴熟的交易技巧,更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多方博弈的均衡,比如时势、政府、伙伴。

  在他的床头、书房、咖啡桌上,放的不是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或是他自己的书,而是各种历史类书籍。他对历史的酷爱,并不只是基于单纯的个人兴趣,而是对国家之间、洲际之间不同的争论、战争的分析,给了他一条去了解经济增长模式、通货膨胀、利率和债券价格的线索。正因如此,格罗斯在业内是出了名的擅长预判,他每月撰写的投资展望,为各大投资人拜读,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

  只学过萨缪尔森经济学以及加州大学介绍性MBA课程的格罗斯,通过自学,预测并把握到了开始于1981年的长期债券牛市。牛市开始前,美联储连续升息超过了15%,当时的石油危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格罗斯坚定地认为未来10年将开启债券牛市,而此时许多基金经理还在长达10年的熊市中忌惮不已。做出这一预判后,PIMCO逐步加码公司债券,随后不久美联储发表降息声明,格罗斯预言的债券牛市如期开启,PIMCO大获全胜,10年里累积获利高达40多亿美元。而实际联储利率超级下降周期连续了25年,漫长的牛市大趋势中,格罗斯称自己“足够幸运”,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碰上了好时候。确实,时势造英雄不假,不过趁势而为还得有货,不然也只能沦为路人甲。

  以技术派和基本分析派来区分,格罗斯将自己划为后者。就格罗斯的预判来说,人口因素是他在基本分析中最常谈及也十分倚赖的,蜉蝣理论成为他的投资格言。“如果我要去一个小岛与世隔绝生活几年,我唯一想知道的东西就是人口状况”,由此可见它对格罗斯分析预判影响的重要性。

  蜉蝣处于经济食物链第一环,统一行动的时候可以在市场上翻云覆雨。在《投资大家比尔?格罗斯》一书中,便详细介绍了蜉蝣理论。基于这一理论,2006年格罗斯准确预测到了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当时,他派出几十个员工到全国各地扮成要买房子的人,查看当时房屋市场的状况,发现美国经济中存在过度借贷的问题。“去杠杆化”必然引发一场经济风暴,源头就在地产和金融。但他看准美国政府不会让房利美与房地美破产,也不会让通用汽车旗下的金融公司破产,因而大笔入货两房和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债券。几个月后,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向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提供60亿美元援助。在许多金融机构为次债痛苦时,PIMCO却享受着稳定性债券收益。这次准确预测可以说是格罗斯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一件事,也为他再次斩获“年度美国最佳基金管理人”的称号,尽管他温和地笑着说“糊里糊涂”预测到了。

  一般来说,格罗斯的预测是立足于长期——3~5年的趋势,反对短期搏杀。助力他预测准确性的,除了不可逆的人类发展学,关注政府动向、积极向政府靠拢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次贷危机中对政府行为的预测。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格罗斯写到“太平洋的投资观点非常简单:与政府携起手来”。他一边邀请前任美联储主席担任PIMCO顾问,一边获得政府千亿级别债券管理合约。同时,格罗斯还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他精通债市中光怪陆离的金融衍生工具,有一群高智商的数学博士和出色的交易员。

  但古往今来,天才多有乖张,格罗斯亦不例外。在交易大厅,他不喜欢员工和他交谈甚至有眼神的接触;要求工作环境保持绝对安静,即便谈论投资也会被训斥;被要求闭嘴时不要反驳,你最好看地板或者指甲;会因PPT的一个页码扣掉员工半数年终奖……不仅低层,高层员工也对他战战兢兢,不知他什么时候会爆发。

  在前40年的投资生涯中,格罗斯实现了年化10.5%的复合收益率,成为债券历史上的绝对天才,随便一句话都可能造成债市震动。“暴君文化”也得以隐匿在高利益下,实现博弈的均衡。一旦神话不再,失衡是必然。

  英雄迟暮还是王者归来?

  时间回到1975年。31岁的格罗斯坐在办公室里,与两个四五十岁的人交谈。一个是沃伦?巴菲特,一个是查理?芒格,他们希望从PIMCO贷得1000万美元,为伯克希尔

  度过困难期。格罗斯看了资料,觉得这家公司“很有趣”,除了有个喜诗糖果店和蓝筹印花公司之外什么都没有,于是他拒绝了,将机会让给了别人。一周后,他又把寻求扩张的沃尔玛推掉了,原因是没有眼前一亮的东西。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爽快地为一家有着三十层豪华办公室的公司掏了500万美元,半年后这家公司宣告破产,为有“实感”付出的500万美金打了水漂。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格罗斯连续犯了三个错误,错误以两种方式出现:做了不该做的事,没做应该做的事。错失伯克希尔和沃尔玛,被格罗斯认为是他投资中最大的败笔。但对于刚刚在投资市场起步的格罗斯来说,这只是他个人的遗憾,不至于在后来赢得盛誉后摧毁外界的期待。

  再来到2011年。在PIMCO整整四十年的债王格罗斯,在这年的豪赌美国债券市场中遭遇滑铁卢,总回报基金排名狂跌至同行排名倒数15%。2012年有所反弹,2013年收益率又跌至-2%,这是总回报基金自1999年首次回报跌到负值,也是自1987年创建以来第二大跌幅。天王跌落神坛,投资者难以接受,短时间内从总回报基金中撤离了高达700亿美元的净资金,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撤出。格罗斯为自己错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上限之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向投资者道歉,称自己在经历糟糕的时期。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糟糕”并未就此止住。2014年,70岁的格罗斯离开了PIMCO。虽是主动离职,实则是被迫出走。因债市的愁云惨淡,格罗斯的古怪变本加厉,和公司接班人默罕默德?埃里安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出身的埃里安与格罗斯管理风格迥异,前者从来有条不紊,后者时时不按常理出牌,不过也算相处融洽。在资金不断的撤离中,格罗斯开始限制员工交易,埃里安则认为不该过度干涉交易员,两人分歧越来越大。一次面对众员工,格罗斯直接回怼埃里安:“我有41年优秀的投资业绩,你有什么?”不愿再给格罗斯“收拾烂摊子”的埃里安,以家庭原因在2014年1月选择了离职。

  早已被PIMCO执行委员会警告要创造和谐同事关系的格罗斯,继而又在一封群发邮件中点名批评几位高管,迫使高管们发出“要么你走,要么我走”的最后通牒。于是格罗斯以保护自己尊严的方式宣布了离职,选择加入资产总额仅仅只有PIMCO十分之一的骏利资本。格罗斯的离职,又一次造成了PIMCO资金的大量出逃,但其中仅有小部分跟随格罗斯进入了新东家,大部分投资者选择了避开纷争和混乱。进入骏利资本后,格罗斯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连索罗斯也撤走了原本的5亿美元资金,投下了一张重量级的“不信任”票。

  发出“还准备再干40年”宣言的格罗斯,想演一出“王者归来”的戏码。不过他似乎忘了,新旧债王的接替早已成定局,新债王冈拉克的出现,已将他推向了“前债王”的位置。但一贯固执的格罗斯,依然早上4点半起床,走到地下室查看全球各地债券价格,6点之前进入办公室,10点练习一个小时瑜伽……在这场债券游戏梦中继续旋转陀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