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

“闲暇”的经济代价

同道金融

关注

  “闲暇”的经济代价

  文/运帷

  我们都追求拥有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过,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往往是用金钱换来的。

  随着工资的上涨,休闲的代价也更大了,休假就意味着放弃挣更多的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顶层收入者的薪水大幅上涨,而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薪水则出现停滞或下降。因此,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加深,富人有动力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工作,而穷人则减少了工作的时间。

  全球市场的规模如此之大,进行创新的企业往往能获得巨大的收益,YouTube网站、苹果公司和高盛集团都是如此。击败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巨额回报,高技能工人尤其如此。虽然额外工作几个小时后不能立即获得加班费,但最成功的劳动者通常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他们可能会从“赢者通吃”的市场中获益。20世纪80年代初,与相同职业中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人相比,每周工作55个小时的人挣的工资要高出11%。到了2000年,这一差值已增加至25%。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替代效应必然会在某个时候被“收入效应”抵消。随着工资上涨,人们有能力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他们不再加班,而是享受更多的闲暇时光。买得起私人岛屿的亿万富翁丝毫没有加班的动力,但新的社会风气可能会颠覆收入效应。

  在富裕的国家里,工作与休闲的状态自“唐顿庄园”时代以来就开始发生了变化。早在1899年,涉猎社会学的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范伯伦就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休闲是荣誉的象征。富人可以差遣他人干脏活及重复性的工作,范伯伦将这类工作称为“工业”。但他所说的休闲阶层并不是虚度光阴、无事可做,而是应该从事“探索性工作”,即写作、慈善、辩论等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活动。不过,牛津大学研究者在发表于2014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范伯伦的理论需要更新。在发达经济体中,工作已显现出知识密集与依赖脑力的趋势。开电梯等令人乏味的工作越来越少了,时尚设计等有吸引力的工作则越来越多了。换言之,在办公室从事“探索性工作”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富人以往在闲暇时光里追求乐趣,而这种乐趣现在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另外,休闲已不再是社会力量的象征,而是代表着无用与失业。

  那么我们就找找这一社会学理论的证据支撑。体力劳动和无需多少技能的服务性工作是人们最不乐意从事的职业。职业声望越高,工作满意度往往就越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利·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在研究中指出,随着工作更多的受到智力激发,相比于家庭生活,人们开始更享受工作的乐趣。一位受访者告诉霍克希尔德:“我来工作就是为了放松。”而且富人经常觉得“赖”在家里就是浪费时间。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人中,与家庭收入不足2万美元的人群相比,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人群沉迷于“被动休闲”(如看电视)的时间要少40%。

  那么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呢?由于低技能工作和体力劳动减少了,闲暇时光增加可能反映出这些劳动者的就业前景更黯淡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辍学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状况不佳。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不一定会花钱享受闲暇时光。有些休闲时光可能不是自愿享受的。收入效应对低收入者的影响可能也发生了变化,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条件在广阔的天地中享受质优价廉的家庭娱乐,所以低收入者不必为了享受满意的闲暇时光而长时间工作了。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闲暇”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富人的闲暇时间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了,而所谓的 穷人闲暇时间可能反而更多了。不过总之,“闲暇”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购买“闲暇”时光的呢?

加载中...